來源:光明日報
2023-04-23 08:46:04
原標題:將擔當寫在綠水青山間
來源:光明日報
原標題:將擔當寫在綠水青山間
來源:光明日報
從塞外林場到黃海小島,從世界屋脊到礦山深處,他們守護著中華大地的山水林田湖草沙,將擔當寫在綠水青山間。去年,中央宣傳部、自然資源部曾聯合發布2021年“最美自然守護者”先進事跡。今年,在4月22日“世界地球日”來臨之際,讓我們再次走近這些地球最美的守護者。
那一年,19歲的董鴻儒惜別新婚妻子,背上行囊,步行到縣城40公里外的蘇木山當起護林員。沒想到,一干就是一輩子。這里的水土“脾氣”怪,無論楊樺杏榆,愣是種不活。10多年里,董鴻儒帶著職工四處尋覓學習、反復摸索,終于成功栽下1200多畝華北落葉松。到1980年,蘇木山造林面積達10萬多畝,產值3億多元,成功填補了內蒙古西部高寒山區植樹造林的空白。
數十年過去,蘇木山已成為國家級標準生態公益林示范基地。年過八旬的董鴻儒作為蘇木山林場原場長,每年仍會回到林場,時不時地給山上的護林員打電話叮囑幾句——蘇木山已經成為他心中永遠的牽掛。
對自然資源部北海局千里巖海洋環境監測站站長姜文凱來說,海島就是一輩子。千里巖是黃海中部一座孤島,作為我國北方環境十分艱苦的海洋監測站,地處海路要道,觀測數據對發布風暴潮預警報、確保航行安全十分重要。
參加工作至今,55歲的姜文凱數不清圍著小島走了多少圈,只記得最長一次在島上值班217天。他說,自己閉著眼睛都能勾勒出島上的一草一木,特別是通往溫鹽井和驗潮井的300多個臺階,哪個上面有坑他都一清二楚。他把青春獻給了海洋監測。
自然資源部第一大地測量隊辦公室主任任秀波與珠峰結緣于2005年。那一年,我國開展大規模珠峰高程測量,25歲的任秀波入選登山隊。測量期間,他曾在海拔6500米以上區域作業時長達43天,并在海拔7028米的營地莊重寫下入黨申請書,時刻準備好為黨和國家的測繪事業獻身;在海拔7500米時突遇特大暴風雪,為方便操作儀器以獲取準確數據,他冒著雙手被截肢的危險摘下羽絨手套進行20多分鐘的測繪作業,成功將重力測量推進到海拔7790米高度,獲取了三維坐標,創下當時我國重力測量的最高紀錄。選擇了測繪事業,他的表白簡短有力:“既然選擇了,就無怨無悔地走下去。”
2012年底,獲得中國地質大學(北京)博士學位的李大鵬邁進山東省地質科學研究院的大門。考慮再三,他放棄了留京機會,帶著妻兒來到泉城,投入找礦事業中。
11年過去了,李大鵬在“找金”路上碩果累累:2017年,他所在的研究團隊在膠東萊州吳一村成功實施“中國巖金第一見礦深鉆”,實現了我國金礦深部找礦的重大突破,并入選“2018年全國十大地質科技進展”;2020年,他和團隊又在素有“膠東屋脊”之稱的棲霞市西城鎮地下1000米發現“金娃娃”,這是創新找礦方法的又一重大發現……
雖是85后,但如今身為山東地質科學研究院科技創新中心主任、研究員,李大鵬早已生出白發。面對長年披星戴月、野外奔波,他卻說:“你不知道,地科院凌晨三點的星空最美!”
對四川省綿陽市安州區高川鄉自然資源所原負責人馬銀國來說,高山峽谷見證了他的青春。高川鄉平均海拔1500米,山高路陡、溝壑縱橫、險象環生,有汶川大地震形成的亞洲最大滑坡體“大光包”,滑坡、崩塌、泥石流多發。為此,幾十年來,山川溝壑中每一處角落都留下了馬銀國的腳印。他累計組織安全轉移群眾1900余人次,避險69起,成功守護了全鄉約6000人的生命財產安全。
本有機會調到條件更好、離家更近的秀水鎮工作,但馬銀國沒有離開。“我出生、成長在高川,舍不得離開這里,把工作交給別人更不放心。”
“最美自然守護者”還有他們:中國地質環境監測院首席科學家殷躍平,多年守護著三峽庫區到青藏高原的地災防治;河南省漯河市自然資源和規劃局農村亂占耕地建房整治辦公室主任張輝,對耕地保護無限熱愛,對違法占地嫉惡如仇;上海市崇明東灘自然保護區管理事務中心主任鈕棟梁,通過組織“夜鷹”“春隼”等行動,破獲多起非法狩獵案,守護著鳥兒的一方樂園……
他們用實際行動詮釋著“珍愛地球 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真諦,他們是自然最美的守護者!
(本報記者 楊舒)
想爆料?請登錄《陽光連線》( https://minsheng.iqilu.com/)、撥打新聞熱線0531-66661234或96678,或登錄齊魯網官方微博(@齊魯網)提供新聞線索。齊魯網廣告熱線0531-81695052,誠邀合作伙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