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中國教育報
2024-12-18 08:43:12
原標題:校長要能講深講透當地文化
來源:中國教育報
原標題:校長要能講深講透當地文化
來源:中國教育報
文化是一個地方的靈魂和精神支柱,對學校而言,充分挖掘和利用本土文化資源,不僅能夠豐富教育教學內容,還能培養學生對家鄉的認同感和自豪感。在這一過程中,校長扮演著至關重要的角色,應當具備講深用活當地文化的能力。然而,有些校長并不重視文化涵養,特別是一些校長在上級來調研檢查時,只是機械化地介紹學校的基本情況,問一答一,言之無物,對當地的歷史文化、風土人情、發展前景知之甚少,更談不上在校園文化建設中融入當地文化。
校長是學校的靈魂,是學校的一面鏡子。校長如果沒有一定的文化涵養,不僅不利于個人形象的展示,也不利于學校形象的塑造和長遠發展。首先,如果缺乏對當地文化的了解和運用,學校的環境布置和文化活動就無法體現當地的風土人情和文化魅力,校園建設容易千篇一律,無法在眾多學校中脫穎而出。其次,可能導致學校教育與當地社會環境脫節。比如,學生對家鄉沒有深入的了解,難以建立起對家鄉的深厚情感,學校也無法培養出真正適應和服務于本地發展的人才。這也會導致學校錯失與當地社區合作的機會,無法充分利用當地豐富的文化資源來豐富教學內容、提升教學質量。
我國教育家陶行知曾提出“生活教育”理論,強調教育與生活緊密聯系,提倡將教育融入本土文化,使之具有鮮明的地域特色。校長作為學校的領導者和組織者,在校園的建設和發展中,應大力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和地域文化,當好校園文化的引領者、塑造者,本土文化的傳播者、繼承者。
堅持“文化塑身”,做本土文化的宣傳者倡導者。“教者,上所施下所效也。”校長作為學校的形象代言人,應具備深厚的人文情懷和十足的人格魅力。要把讀書學習作為一種自覺的行為,多讀文史哲、科學技術、心理學等書籍,上通天文下曉地理,成為博家、雜家,多些書卷氣、文氣,少些俗氣、官氣。學校是一個地方的文化高地,校長要深入了解本地的歷史沿革、風土人情、民俗習慣、傳統技藝、名人軼事等方面的知識,做本地文化的宣傳者和倡導者,不僅為學校發展汲取本地文化的養分,在對外交流的過程中也要講好當地故事,傳播當地文化,弘揚家國情懷,進一步提升學校的影響力。
堅持“文化立校”,挖掘和整合本土文化教育資源。校園文化是一所學校特有的精神環境和文化氛圍,是師生的心理“磁場”,起著“春風化雨、潤物無聲”的育人功能。校長在進行學校文化建設時,要用心發現與認識本土文化的內涵和價值,梳理出具有代表性和具有教育意義的文化元素,吸納其中的精華,形成辦學治校的理念。若當地擁有古老的手工藝傳統,校長可組織教師團隊對其進行深入調研,了解其制作工藝、歷史背景以及所蘊含的工匠精神;若有著名的歷史文化遺跡,校長則要探尋其背后的故事、承載的歷史意義以及對現代社會的啟示。通過這樣的方式,將當地文化進行系統的整理與分析,為后續的教育應用奠定堅實的基礎。如廣東省湛江市徐聞縣角尾鄉中心小學,其學校班子充分挖掘和整合徐聞珊瑚礁作為我國大陸沿岸唯一發育和保存的現代珊瑚岸礁這一寶貴資源,汲取珊瑚蟲群落經過時間淬煉凝結成礁的品質,創新與深化“珊瑚文化”底蘊,凝練出“涵養生命,幸福成長”的校訓、“海納百川,博采眾長”的校風、“敬業如家,愛生如子”的教風、“好好學習,天真善美”的學風,打造了“涵養教育”校園文化品牌。
堅持“文化育人”,將本土文化資源融入學校育人體系。校長要充分利用本土文化資源,整合成系統的教育內容,融入校園課程體系、校園活動及校園文化建設中。通過開展本土文化課程、主題活動、實踐體驗等方式,組織學生進行實地考察、調研,培養學生的歸屬感、家國情懷和文化自信。要用好校園空間,設立文化廊、文化區、實踐基地等,為學生提供展示和傳承當地文化的平臺。同時,學校還可以與當地的文化機構、博物館、藝術館等建立合作關系,邀請當地的文化傳承人走進校園作講座和示范,讓本土文化在學校的推動下得到更好的傳承和發展。如山東省滕州市墨子中學,結合墨子思想的精髓,提煉出“兼愛尚賢 志強智達”的校訓,拓展“兼愛”的核心理念,圍繞文化育人、環境育人、教學育人、活動育人打造墨學文化育人體系。學校編印了《墨學導讀》教材,創辦《墨苑》校報,設置墨學文化長廊,建立墨學展廳,開設墨學課程,師生們以愛示人、追求卓越,立志成才、睿智通達,實現了校園文化與本土文化相輔相成、相融互補。
本土文化猶如一座蘊藏豐富的寶藏,為學校教育提供了獨特而深厚的資源。校長講深用活本土文化,是一場教育與文化的精彩對話。它能讓教育更具底蘊,讓文化在校園中綻放光彩,為學生的成長鋪就一條充滿文化魅力的道路,也為當地文化的傳承與發展注入源源不斷的動力,在時代的浪潮中,書寫教育與文化融合的絢麗篇章。
(作者系廣東省湛江市教育局黨組成員、總督學)
想爆料?請登錄《陽光連線》( https://minsheng.iqilu.com/)、撥打新聞熱線0531-66661234或96678,或登錄齊魯網官方微博(@齊魯網)提供新聞線索。齊魯網廣告熱線0531-81695052,誠邀合作伙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