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農民日報
2025-01-27 08:42:01
原標題:穩糧增豆啟新航
來源:農民日報
原標題:穩糧增豆啟新航
來源:農民日報
“玉米帶大豆,十年九不漏。”近年來,伴隨著大豆玉米帶狀復合種植技術模式的推廣,廣袤田間越來越多的玉米與大豆相互依存,成為土地上的“黃金搭檔”,互惠互利,相得益彰。
從2022年開始,農業農村部組織開展大豆玉米帶狀復合種植大面積示范推廣,經過3年的努力,取得了顯著效果,農民接受程度逐步提高,技術模式熟化、本地化逐漸加深,多數地區實現“玉米基本不減,多收一季豆”的目標。
農業農村部種植業管理司有關負責人介紹,經過3年大面積示范推廣,復合種植年均增加大豆面積1000萬畝左右,產量150萬噸以上,累計增加大豆產量480多萬噸,為穩糧增豆發揮了重要作用。
種植面積穩步擴大
品種模式更加聚焦
去年,安徽省阜陽市潁東區棗莊鎮大豆玉米帶狀復合種植示范基地內的大豆和玉米獲得了大豐收。“這是我第一年進行大豆玉米帶狀復合種植,沒想到效果非常好。玉米產量每畝1200斤左右,大豆每畝300斤左右。”當地種糧大戶王子奎介紹,他首次試種了60多畝,今年還會繼續擴種。
棗莊鎮農業綜合服務站站長王啟斌介紹:“大豆玉米帶狀復合種植是農業農村部推廣的一項技術,改單一作物種植為高低作物搭配間作,改等行種植為大小壟種植。該種植模式充分發揮玉米邊行效應和大豆固氮養地作用,有利于改善土壤條件、提升地力。去年夏種期間,我們加大推行了全鎮4000畝大豆玉米帶狀復合種植的宣傳推介,全力保障大豆、玉米復合種植雙豐收。”
據悉,自大豆玉米帶狀復合種植推廣以來,全國種植面積逐步增加。2022年1516萬畝,2023年2016萬畝,2024年達到2033萬畝。三年累計推廣5565萬畝。
三年來,該項技術邊示范推廣、邊調整優化種植區域。先后調減寧夏引黃灌區、內蒙古中東部等玉米高密度種植區的示范推廣面積,同時因地制宜擴大黃淮海南部和西南地區面積,其中,湖北省、青海省主動提出示范推廣。
布局更加優化的同時,品種模式更加聚焦,技術到位率不斷提高。經過3年的對比篩選,各地對什么區域種什么品種認識更清晰、選擇更科學。如四川全省復合種植主推“貢秋豆5號”“南夏豆25”等耐陰、抗倒伏大豆品種,推廣面積170萬畝以上。黃淮海地區基本形成了耐陰大豆“齊黃34”和耐密玉米“登海605”的最優復合種植品種組合。
各省在摸索過程中,針對省域內不同生態條件和種植習慣,逐步形成了大豆玉米4∶2和6∶4為主體的種植模式,占比超6成。河南明確豫北平原區主推6∶4模式、豫中淺丘區主推4∶4模式,面積占比達90%以上。山東省禹城市改裝應用“耕種水肥藥”一體機,研發大豆玉米共用除草劑,設計集成“3+X”病蟲害防控體系,實行精準分控水肥技術,采用先豆后玉收獲技術,連續兩年玉米畝產650公斤以上、與凈作玉米產量基本相當,大豆畝產130公斤以上。
單產水平不斷提升
穩糧增豆效果初顯
“大豆玉米復合套種這項技術在我們村已經實行三年了,去年我們村種植200余畝,這項技術深受老百姓喜歡,每畝玉米產量在800斤左右,每畝大豆產量在200斤左右,增收效果明顯。”四川省廣元市旺蒼縣國華鎮古松村黨支部書記楊洪強說道。
國華鎮農業綜合服務中心高級農藝師樊清華介紹說:“大豆玉米復合種植這項技術在我們鎮已經推行三年了,經過這三年的種植,不斷優化技術細節,提高畝均效益,我們的玉米可以達到一畝種4000~5000株,大豆可以實現9000~1萬株。”
產量不斷攀升的不只是旺蒼縣。從全國產量表現看,2022年畝產大豆平均79公斤、玉米448公斤,2024年畝產大豆85.7公斤、玉米480.1公斤。
農業農村部種植業管理司有關負責人介紹,經過對18個省份的11550個承擔主體抽樣調查并加權平均,2024年復合種植玉米平均密度達到3700株、比2022年增加200株左右,大豆密度達到8700株、增600株左右,畝均大豆產量85.7公斤、增產6.7公斤,玉米480.1公斤、增產32.1公斤。
“2024年是農業農村部實施大豆玉米帶狀復合種植的第三年,我們團隊根據農業農村部的統一部署,與體系專家及地方農技部門開展深度合作,共同制定技術方案、開展技術培訓、建設高產示范樣板,為大豆推面積、提單產做出了一定貢獻。”國家大豆產業技術體系崗位科學家、四川農業大學教授雍太文介紹,三年來,他所在團隊指導各區域篩選了一批耐陰抗倒大豆品種,機藝融合攻克了大面積機收難題、封定結合突破了除草難題、密肥協同破解了小株距玉米穗小禿尖問題、肥控結合解決了大豆的旺長倒伏低產問題,制約大面積推廣應用的難題得到了有效解決。
產量的提升離不開有效的技術指導服務以及關鍵技術的落實。3年來從上到下不斷建隊伍強服務,成立了部、省、市、縣四級復合種植專家指導組,全力落實選區域、選主體、選模式“三選”任務,抓好定品種、定農機、定農藥“三定”工作。
據統計,3年來,累計派出國家和省級大豆玉米專家5000多人次、省市縣三級農技人員10多萬人次開展田間指導,編印技術手冊1本、技術掛圖7套,在全國范圍內累計印發50多萬套,每年都請專家分模式、分區域、分環節錄制技術短視頻網上發布,有力推動了技術落細落實落地。
與此同時,各地搭建平臺強化培訓,充分利用秋冬種后和春播前的農閑季節,組織線上線下專題講座、技術培訓,先后開展10次部級大培訓,78次省級培訓,1萬余次縣(市、區)級培訓,累計指導新型經營主體及農戶500多萬人次,基層干部和農技骨干60多萬人次,基本實現了承擔主體全面覆蓋。
農民參與逐步增強
種植效益有賬可算
“我去年復合種植了600畝,比2022年多種了400畝,一畝地收玉米690公斤、大豆130公斤。按目前的市場價算,一畝賺了620元,不算補貼比去年多賺150元。”山東省高密市種植大戶劉風俊說,復合種植還是有賬可算、有錢可賺,現在是越種越有信心了。
3年大面積示范推廣中,各地涌現了一批規模適度、專業化和組織化程度較高的復合種植新型經營主體,由2022年的4萬多個擴大到2024年的12萬多個,種植主體不斷增多。
保障糧食安全,就要讓種糧農民多獲利。在大豆玉米帶狀復合種植補貼上,中央財政每畝補助150元,加上地方配套50元,基本能彌補每畝增加的種子、農資、田管等種植成本。
“去年我們突出保險保障‘降風險’,創新將大豆納入地方特色險種進行承保,切實提升風險保障能力,為群眾開展大豆玉米帶狀復合種植吃下‘定心丸’。為全市2.01萬畝大豆玉米帶狀復合種植提供風險保障。”貴州省福泉市農業技術推廣站站長龍嘯天告訴記者,有了政策保障,農民的種植意愿越來越高了。
據了解,3年來,各地強化示范引領,打造典型樣板。真正做到“做給農民看、帶著農民干”。農業農村部2024年初制定工作和技術方案,要求每省建立一個千畝示范片,市縣建立百畝攻關田,示范種植模式、品種和農機,組織開展省際間、縣域間技術觀摩、測產驗收,不斷提高技術到位率。安徽省建設29個縣級示范樣板點,實行專家“揭榜掛帥”,完善熟化技術。陜西省在陜南山區旱地、陜北風沙草灘區、陜北川道區等不同代表區域建設20個省級核心示范點,各市縣示范田面積超過任務面積的5%。
“發展復合種植已成為鞏固大豆擴種成果的重要抓手,堅定了我們穩糧增豆的信心,增強了應對外部風險的主動權。”農業農村部種植業管理司有關負責人表示,今年將按照“尊重科學規律、穩步示范推廣,優化區域布局、熟化集成技術”的思路,保持政策不退坡、面積總體穩定,但區域內“有增有減、有保有壓”,適宜區可增一些、不適宜區可減一點,不斷提升種植水平。
想爆料?請登錄《陽光連線》( https://minsheng.iqilu.com/)、撥打新聞熱線0531-66661234或96678,或登錄齊魯網官方微博(@齊魯網)提供新聞線索。齊魯網廣告熱線0531-81695052,誠邀合作伙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