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中國環境報
2025-02-18 09:53:02
原標題:“綠色新秀”現身黃河口裸地
來源:中國環境報
原標題:“綠色新秀”現身黃河口裸地
來源:中國環境報
◆本報記者韋璐
黃河與渤海交匯處,飛鳥與葦蕩相映成趣。在山東省東營市黃河三角洲,一場“與檉柳合影”的互動活動吸引眾多游客參與。
枝條細長,看似纖細柔美卻于風沙中堅韌不拔的檉柳,成了點綴這片土地的“綠色新秀”。這番景觀背后,是一場關于黃河口裸地生態修復的環保試驗。
過去,黃河三角洲是勝利油田的主產區。作為我國重要的石油工業基地,勝利油田自1961年被發現以來,持續在此進行油氣勘探開發。
隨著“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深入人心,鉆井平臺、提油機悄然退出歷史舞臺。然而,長達數十年的石油開采和運輸車輛碾壓,讓黃河三角洲土壤污染、板結、植被覆蓋率極低等問題突出,生態系統呈現亞健康狀態。
作為全球鳥類遷徙的重要中轉站,黃河三角洲濕地生態系統對生物多樣性保護的意義不言而喻,修復這些“生態傷疤”迫在眉睫。
2024年,由中華環境保護基金會美團外賣青山公益專項基金“青山公益自然守護行動”支持,中國環境科學研究院牽頭開展的“黃河口裸地生態恢復與景觀提升試點項目”,在此進行一場“刮骨療毒”的生態修復“手術”。
“我們選擇油井清退后的裸地作為修復靶點,通過土壤改良與本土植物群落重建,逐步恢復生態功能。”項目負責人、中國環境科學研究院高級工程師齊月介紹。
據了解,項目團隊針對土壤退化問題,探索嘗試“生物炭修復”技術。在修復區域進行深度翻耕后,將生物炭均勻混入表層土壤。“這能夠有效改善土壤理化性質,為植物生長創造適宜環境。”齊月介紹道。
階段性監測顯示,修復區域表層土壤有機質含量提升,鹽堿化程度下降,多環芳烴含量降低,土壤質量有效改善。
光禿禿的土地上慢慢冒出了植物新芽,如初生動物絨毛般脆弱、纖細,又蘊含著生命力。鹽地堿蓬和檉柳,曾經挺立在黃河三角洲上的“土著”植物回歸故土。
“這兩種植物耐鹽堿、抗逆性強,適合黃河三角洲的土壤環境,我們就地取材,選擇這兩種土著植物,通過人工撒播與苗木點播相結合的方式,模擬自然群落結構進行種植。經過兩輪次生態修復,兩種植物均成功成活。鹽地堿蓬種子萌發率達70%,植被覆蓋度提升至50%,部分區域甚至帶動蘆葦等植物自然生長。”齊月說。
不僅如此,隨著項目推進,試點地塊除了地表植被修復,土壤種子庫也得到了有效恢復。斑駁裸地華麗轉身,生態脆弱區實現“綠色突圍”。這片土地的容貌變遷,為黃河三角洲生態系統注入新活力。在國際三角洲論壇上,項目成果為全球濕地保護提供了“中國方案”。
想爆料?請登錄《陽光連線》( https://minsheng.iqilu.com/)、撥打新聞熱線0531-66661234或96678,或登錄齊魯網官方微博(@齊魯網)提供新聞線索。齊魯網廣告熱線0531-81695052,誠邀合作伙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