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光明日報
2025-02-23 15:01:02
原標題:語言的交流思考兩重性
來源:光明日報
原標題:語言的交流思考兩重性
來源:光明日報
近年來,生成式人工智能火爆全球。可以說,生成式人工智能是從語言交流的研究開始的。最近發展起來的人工智能生成內容(Artificial Intelligence Generated Content, AIGC)是一種利用人工智能技術自動生成文本、圖像、音頻、視頻等多種內容的技術,大大拓寬了人工智能的應用領域。
AIGC的具體應用還在不斷發展和拓展中,已經遠遠超出語言交流的范圍。與此相伴,人們對語言功能的認識也在不斷發展,《自然》雜志2024年發表的一篇文章認為,“語言主要是交流的工具而非思維的工具”。這雖然與語言是思維和認知的媒介這一觀點針鋒相對,但其實它們恰恰都說明了語言的重要性。筆者認為,語言既是交流的工具,又是思考的工具。語言兼具交流與思考兩種功能,這兩種功能同樣重要。
語言的典型使用是為了思考
早在2003年,語言學家喬姆斯基(N. Chomsky)在一次訪談中,和一位生物學家就語言的真正用途問題展開了熱烈討論。喬姆斯基認為,語言的典型使用是為了思考(thought),而不是為了交流(communication)。他指出,語言的使用,接近100%是內在的,絕大多數的語言使用都是內在的,是為了思考。壓倒多數的證據表明,語言只有一小部分最終用來交流。人們在講話時,很多情況下只是為了寒暄,而寒暄并不是真正的交流。所以絕大多數的語言使用都是思考,而不是交流。
喬姆斯基的這種主張與他的語言理論有關。喬姆斯基認為,語言是語言機能或者語言器官所呈現的狀態,說某個人具有語言L,就是說他的語言技能處于狀態L。語言機能所獲得的狀態能夠生成無限數目的語言表達式,每一個表達式都是語音、結構和語義特征的某種排列組合。這個語言機能所獲得的狀態是一個生成系統或者運算系統。
為了與一般人理解的外在語言相區別,喬姆斯基把這樣的運算系統叫作“I語言”。這里,字母I代表內在的(Internal)、個體的(Individual)、內涵的(Intensional)等概念。這意味著,I語言是心智的組成部分,最終表現于大腦的神經機制之中,I語言是“內在的”;I語言直接與個體有關,與語言社團存在著間接聯系,語言社團的存在取決于該社團的成員具有相似的I語言。因此,I語言是“個體的”;I語言是一個函數或者生成程序,它生成一系列內在地表現與心智/大腦中的結構描寫,因此,I語言是“內涵的”。
根據這種對I語言的認識,喬姆斯基主張語言的主要功能是思考,而不是交流。這是由他的內在主義(internalism)語言觀決定的。喬姆斯基認為,只有內在主義的語言觀才有可能正確地、全面地認識和解釋人類語言知識的本質、來源和使用等問題。
語言的主要功能是交流
2024年6月,費多林柯(E. Fedolenco)等學者在《自然》雜志上發表了題為《語言主要是交流的工具而不是思考的工具》(Language is primarily a tool for communication rather than thought)的文章,提出了與喬姆斯基完全不同的觀點。
他們認為,語言是用于生成和解釋具有意義的結構化單詞序列的表征和計算;而思維則是關于世界的知識和推理、領域通用推理以及跨領域的信息整合。語言依賴于大腦的特定區域,他們利用來自功能性核磁共振成像(fMRI)和失語癥患者的數據證明,語言系統并不是思維所必需的;擁有完整的語言系統并不意味著能夠推理,也就是說,語言并不是思維的充分必要條件。沒有語言,人類也可以思維。
語言是一種高效的交流方式。這種高效的交流方式應該易于產生和理解、對噪音魯棒并且人類可以學習。人類語言在所有結構層次上都表現出這些特性,包括聲音、詞形和詞義以及句法。
他們指出,一個常見的反對語言是為了交流而進化的觀點是語言普遍存在歧義性(ambiguity),而歧義性阻礙了交流。但是,他們用數學方法證明,歧義性在交流上是有用的,因為語言的歧義性可以讓人們忽略聽者已經知道的信息,并能夠重復使用簡短易說的形式來進行交流。
來自人類大腦進化的證據表明,人腦多個認知系統的復雜性在不斷增加。除了感知和運動控制之外,人腦的關聯皮層的擴張比例明顯高于其他動物。人腦的關聯皮層是由多個大規模網絡組成的,而語言網絡只是其中之一。除了語言網絡之外,現在學者們已經識別出若干個支持思考和推理的網絡,包括多元需求網絡、心智理論網絡和默認網絡等。所有這些網絡在人類進化過程中都得到了擴展,這種擴展與許多認知能力的提高相關,而交流是語言網絡的主要功能,多元需求網絡、心智理論網絡和默認網絡則承擔著其他的功能。
因此,他們主張,語言的主要功能是交流,這反映了人類認知的復雜性;他們還指出,語言可能不是思維的基石,語言通過其外部使用方式改變了我們物種,語言使跨代的知識傳遞成為可能。這種傳遞的累積效應以及我們社交和解決問題能力的提高,使我們有可能創造出光輝的人類文明。
費多林柯等學者文章中的上述論述頗有新意,具有啟發性。根據費多林柯等學者的觀點,由于語言的主要功能是交流,所以除了語言文本和語音的數據交流之外,人類的智能還可以做繪畫、音樂、舞蹈和體操等工作。莫奈、凡·高的繪畫使用了像素的巧妙組合,莫扎特、貝多芬的交響樂使用了樂譜的巧妙組合,在柴可夫斯基的芭蕾舞劇“天鵝湖”中,舞蹈演員立著腳尖巧妙地轉來轉去,體操使用了動作的巧妙組合,這些智能活動幾乎都不需要語言數據的交流。人類的智能包含極為寬廣的領域,語言智能只是人類智能的一個部分。由于語言的主要功能是交流,我們就難以使用語言學的理論和方法來解釋這些復雜的人類智能行為。而根據費多林柯等學者關于人腦的關聯皮層擴張的觀點,就可以得到具有說服力的解釋。
語言的主要功能是交流,語言網絡只是人腦的關聯皮層大規模網絡的一個部分,而智能領域則相當廣闊。AIGC除了語言交流之外的、多方面的強大功能,也可以根據費多林柯等學者的觀點得到合理解釋。除聊天之外,AIGC還可以進行文本創作(如小說、詩歌、劇本等文學作品的創作),根據輸入的指令或主題自動生成文本內容,自動化新聞報道,技術文檔自動生成,語音自動識別,文本-語音轉換等。這些都屬于文本處理領域,體現了語言的交流功能。
此外,AIGC還可以做超出語言交流之外的工作,如圖像創作,即根據文字描述或圖像風格要求,自動生成繪畫作品,還可以對現有圖像進行自動編輯、美化或風格轉換。AIGC還可以進行音視頻創作,自動生成旋律、編曲等音樂元素,為影視作品、廣告等提供背景音樂;以及根據文本描述或視頻模板,自動生成視頻內容。
語言兼具交流與思考兩種功能
喬姆斯基認為,語言的主要功能是思考而不是交流;費多林柯等則認為,語言的主要功能是交流而不是思考。這兩種觀點看似迥異,其實都說明了語言的重要性。但是,由于他們各執一端,也不無偏頗之處。
人類在用語言交流的同時也是需要思考的。沒有思考就難以交流,沒有思考的交流容易導致胡說八道、胡言亂語,這顯然不是真正意義上的交流。
人類在用語言思考的同時也需要交流。這樣的交流可以是與別人討論切磋;也可以是問卷調查,從別人那里誘導出知識;也可以是查詢書刊,與書刊交流;還可以通過數據分析獲得新的認識,與數據交流;或者通過網絡查詢到有關的知識,與網絡交流。沒有調查、沒有交流就沒有發言權,沒有交流的思考容易導致天馬行空的胡思亂想,顯然也不是真正意義上的思考。
因此,我們認為,語言既是交流的工具,又是思考的工具。語言兼具交流與思考兩種功能,這兩種功能同樣重要。這就是語言的“交流-思考兩重性”,也就是語言的功能屬性。這樣一來,語言的功能屬性——“交流-思考兩重性”,這個奧秘便清楚地呈現在我們面前了。
語言充滿奧秘,需要我們認真探索。相信在未來的日子里,還會有更多驚奇、挑戰和意想不到的發現,我們應當繼續努力,不斷揭示語言的奧秘。
(作者:馮志偉,系新疆大學天山學者)
想爆料?請登錄《陽光連線》( https://minsheng.iqilu.com/)、撥打新聞熱線0531-66661234或96678,或登錄齊魯網官方微博(@齊魯網)提供新聞線索。齊魯網廣告熱線0531-81695052,誠邀合作伙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