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中國教育報
2025-03-05 08:52:03
原標題:構建更具活力的產教融合生態
來源:中國教育報
原標題:構建更具活力的產教融合生態
來源:中國教育報
近日,教育部等八部門聯合印發《普通本科高校產業兼職教師管理辦法》(以下簡稱《管理辦法》)。據了解,作為首個聚焦普通本科高校產業兼職教師隊伍建設的專門文件,《管理辦法》旨在充分調動企業參與產教融合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優化教師隊伍結構,推進高校人才培養與工程實踐、科技創新有機結合。
當前,產教融合已成為推動科技創新與產業升級的關鍵路徑。破解產教“合”而不“融”的難題,需要從制度、機制、實踐三個維度系統推進。以建設高校產業兼職教師隊伍為切入點,剖析校企“雙向流動”的政策演進、機制創新與實踐路徑,探討如何構建更具活力的產教融合生態可謂正當其時。
政策演進分析:
從頂層設計到形成制度閉環
2010年,《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首次提出“推進校企合作制度化”,拉開了產教融合政策探索的序幕。
隨后十年間,政策體系逐步完善:2014年,《國務院關于加快發展現代職業教育的決定》強調“產教融合”;2017年,《國務院辦公廳關于深化產教融合的若干意見》強調“構建校企合作長效機制”;2019年,國家發展改革委、教育部等六部門印發的《國家產教融合建設試點實施方案》,強調“深化產教融合,促進教育鏈、人才鏈與產業鏈、創新鏈有機銜接”。這一系列舉措構建起頂層設計的四梁八柱。
從黨的二十大起,政策開始向縱深發力。黨的二十大報告提出,“推進職普融通、產教融合、科教融匯”。2024年,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審議通過的《中共中央關于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的決定》提出,“打通高校、科研院所和企業人才交流通道”。今年,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的《教育強國建設規劃綱要(2024—2035年)》提出,“塑造多元辦學、產教融合新形態”,“推動校企在辦學、育人、就業等方面深度合作”。
在具體實施層面:2016年國務院印發的《實施〈中華人民共和國促進科技成果轉化法〉若干規定》和2022年1月1日起正式施行的《中華人民共和國科學技術進步法》,都鼓勵高校教師在履行崗位職責、完成本職工作的前提下,在征得本單位同意后,到企業從事兼職。2020年,教育部等六部門聯合出臺的《關于加強新時代高校教師隊伍建設改革的指導意見》提出,“鼓勵高校與大中型企事業單位共建教師培養培訓基地,支持高校專業教師與行業企業人才隊伍交流融合,提升教師實踐能力和創新能力”,“建立健全教師兼職和兼職教師管理制度”。
可以說,十余年來,相關政策目標逐步明晰,實施路徑持續深化,展現出高度的政策連貫性與實踐遞進性。
結合已有的法律法規與政策文件,并參考各地各高校的具體實踐,《管理辦法》的出臺意味著校企“雙向流動”的政策框架已初步形成。未來,還需在細分領域持續深化,推動“雙向流動”向高質量發展階段演進,逐步構建由國家政策引導、政府協同、企業和高校自主合作的產教融合新生態。
“雙向流動”機制:
架設產學研協同“立交橋”
如果說政策演進為產教融合繪制了藍圖,那么校企人才“雙向流動”機制則是將藍圖變為現實的橋梁。
在產學研深度融合的背景下,高校教師到企業兼職進一步打通了高校與企業之間的通道,推動基礎研究與應用基礎研究的科技創新成果轉化為現實生產力。產業專家到高校兼職則在精準對接企業與高校、科研院所需求中發揮著關鍵作用。通過聯合開展項目申報、平臺建設、團隊建設、技術研發與成果轉化,校企雙方得以實現協同創新。
搭建高校與企業之間人才流動的“立交橋”,將高校的專家教授、科研項目和創新團隊“請”進企業,把企業的高技能人才、能工巧匠和實踐管理人才“送”到高校,不僅解決了高層次人才供給與產業需求錯配的問題,更推動了教育鏈、人才鏈與產業鏈、創新鏈的深度融合。
這種“雙向流動”機制的建立,不僅意味著教育理念的深刻變革,更標志著育人邏輯的根本轉向——從學科本位轉向市場導向。過去,相關政策側重于通過引入產業元素豐富教學內容、提升教育質量;而隨著產教融合的深化,新規則通過制度化聘任機制,進一步明確相關主體責任,完善支撐舉措,推動產業力量深度參與人才培養全流程。政策目標從最初的合作與互動,逐步向深度融合發展邁進,通過將企業實際需求與創新資源深度嵌入人才培養全過程,形成了產學研協同的復合效應,不僅增強了人才培養的針對性與實用性,更提升了高校的科研水平與企業的技術創新能力,推動了教育、科技、人才的有機融合。
學科專業適配:
以需求為導向重塑教育鏈
制度創新最終要落實到教育實踐層面。當前,建設高校產業兼職教師隊伍有助于推進高校學科專業的適配性改革,主要體現在以下三個方面:
一是解決新興領域人才短缺問題。在光電信息、新能源等前沿領域,由于高校實踐資源不足,學生能力與產業需求出現脫節。通過產業兼職教師引入企業技術革新項目,將行業需求融入畢業設計選題,可以有效提升人才培養質量。
二是創新課堂教學模式。產業專家將最新行業動態與技術趨勢帶入課堂,推動教學從“理論灌輸”轉向互動、靈活的實踐導向模式,可以為學生提供更具創新性的學習體驗,促進學科建設的內涵式提升。
三是增強社會服務功能與科技創新能力。產業兼職教師作為政府、企業、高校的聯結點,可直接參與國家重大科技項目研究,推動高校科研成果轉化。通過聯合科研攻關,建立從基礎研究到成果轉化的全鏈條服務體系,不僅能激發科研人員的積極性,也將促進企業人才在高校“舞臺”展示管理經驗與專業技術,實現創新鏈與產業鏈的精準對接。
在產教融合深化過程中,高校亟須推進學科體系與專業體系的雙重創新:一方面,要構建與一體推進教育發展、科技創新、人才培養相匹配的學科體系。圍繞科技發展趨勢與國家戰略需求,瞄準戰略性新興產業與未來產業,優化高校學科布局,加強基礎學科、新興學科、交叉學科建設,建立學科與產業的良性互動機制,打通教育、科技、人才創新鏈條,實現三者良性循環。
另一方面,要建立與一體推進教育發展、科技創新、人才培養相適應的專業體系。面對技術革命與產業變革,打破教學與科研邊界,探索新專業方向與應用場景。通過產業兼職教師深度參與人才培養方案設計、教學資源開發與實踐課程教學,將人工智能、工業大數據、工業互聯網等前沿技術融入人才培養過程,構建與市場需求和產業結構相匹配的專業體系,形成“科教融匯、產教融合”的開放協同育人機制。
制度與體系的創新需要載體支撐,此時產學研合作平臺的作用便凸顯出來。當前,高校應當加強產學研合作平臺建設,發揮“平臺+人才”協同效應,為高校、企業和科研機構提供深度合作空間,支撐產業兼職教師制度通過推動知識、技術、人才流動,在產學研平臺框架下實現多樣化落實:一方面,產業兼職教師引導行業需求與學術資源結合,加速科研成果轉化;另一方面,平臺匯聚資金、項目、技術等資源,為產業兼職教師的教學科研提供實踐土壤,確保科研與產業緊密對接。
(作者賈永飛系齊魯工業大學[山東省科學院]社科處處長、智庫中心主任,郭玥系中國科學院科技戰略咨詢研究院博士研究生)
想爆料?請登錄《陽光連線》( https://minsheng.iqilu.com/)、撥打新聞熱線0531-66661234或96678,或登錄齊魯網官方微博(@齊魯網)提供新聞線索。齊魯網廣告熱線0531-81695052,誠邀合作伙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