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健康報
2025-03-10 14:24:03
原標題:醫學科研要有廣度也要有深度
來源:健康報
原標題:醫學科研要有廣度也要有深度
來源:健康報
當前,衛生健康科研工作既要拓寬視野,瞄準生命科學、生物醫藥科技前沿,整合多方力量,加強科研能力的廣度;又要甘坐冷板凳,以“十年磨一劍”的意志和決心,重點攻堅重大科學問題、原創性基礎研究和臨床研究,體現科研能力的深度。
3月7日,由健康報社主辦的“兩會精英匯”以“科研能力提升”為主題,邀請部分全國人大代表、全國政協委員以及業內專家、學者共同為衛生健康科研能力提升建言獻策。
王建安
全國政協委員、中國科學院院士、經血管植入器械全國重點實驗室主任、浙江大學醫學院附屬第二醫院黨委書記 王建安
醫學研究要以患者需求為導向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社會、經濟、科技全面高速發展,特別是新質生產力的發展理論,極大地激發了全國的科技創新熱情。有科研興趣愛好的臨床醫生要回答還沒有人回答的醫學問題,解決沒有人解決的醫學難題。我們要真研究問題和研究真問題,要發真文章,發有意義的文章。
醫生可能看到臨床問題,但是沒有能力把它變成科學假設,或者有能力把它變成科學假設,最后還是沒研究出來。每個臨床問題都可能需要N個臨床研究才能完全解決,從相對真理逼近絕對真理,越來越接近我們想要的結果。
醫學技術的不斷進步讓手術成功率越來越高,讓大手術變成小手術,甚至根本不用手術。患者的術后康復周期也在不斷縮短,過去可能要兩個星期才能出院,現在術后第二天甚至術后當天就可以出院。我們還在不斷研究疾病發生的機理,爭取做到不得病或者少得病。醫學研究應該始終以患者需求為導向。
未來,希望在國家一攬子科技創新的政策激勵下,在眾多醫學科技工作者的不斷努力下,醫學科研能夠產生更多成果,人民群眾的健康能夠得到更好的保障,科技強國和健康中國的愿景能夠早日實現。
劉清泉
全國政協委員
首都醫科大學附屬北京中醫醫院院長 劉清泉
促進臨床科研一體化
中醫藥轉化一直在路上,這種轉化不是靠藥理學、毒理學、細胞學,而是通過在人身上進行的辨證論治,形成了對于常見病和未知疾病的治療方案,最終凝練成一張處方。中醫的創新和現代醫學走的是不同道路。
當今科技發展迅猛,中醫藥該如何創新發展?我一直主張臨床科研一體化,形成中醫獨具特色的臨床科研模式。
中醫看病的過程就是科學研究的過程,運用中醫原理對當代常見的疾病、新發的疾病,審證求因、審因論治,形成全新的治療理念和方法,這就是創新的過程。
以人工智能為代表的第四次工業革命風起云涌,中醫不能排斥現代科學技術,而要積極擁抱它們,用人工智能為中醫藥插上現代科技的翅膀,促進中醫的現代化發展,更好地為患者服務。
比如,過去學中醫,要靠背方子,現在該如何創新臨床教學的模式,如何應用人工智能提升鑒別診斷的能力,都是我們必須思考、必須面對的問題。
中醫學和現代醫學殊途同歸,最終都是服務于人類健康,讓我們活得更長、活得更健康。
郭永軍
全國人大代表
河南省醫學科學院科研顧問 郭永軍
將成果從“書架”搬上“貨架”
在當前的醫院評價體系下,醫院評價結果與自身發展形成了良性循環。但同時,我們也應注意到,評價體系在一定程度上代表著醫院發展的價值導向,但評價結果并不一定能夠判定醫院的整體發展水平。因此,醫院需要辯證科學地看待科研評價體系,明確自身定位和特色優勢,找到適宜科室,因地制宜開展科研。
在這個過程中,醫院應鼓勵自由探索,讓科研從臨床中來,到臨床中去,遵循“臨床出題—科研解題—企業孵化—推廣應用”的正向循環,從而提升醫院整體發展水平、造福百姓。
科技創新是產業創新的內生動力,產業創新是科技創新的價值實現。科技創新與產業創新深度融合,需要相關部門搭建平臺,健全機制,注重人才培養,打通堵點,讓創業鏈和產業鏈無縫對接。科研成果轉化的目的是將其轉化為實實在在的生產力,將成果從“書架”搬上“貨架”。
基于此,河南省委、省政府在鄭州航空港經濟綜合實驗區重建省醫學科學院,同時打造中原醫學科學城和發展生物醫藥大健康產業集群,形成院城產融合發展。
河南省委、省政府出臺了推進“一院一城一產業集群”一體化建設的一系列科技創新和激勵政策、人才激勵和保障政策、金融財稅和保障政策、產業發展和保障政策。河南省衛生健康委與省醫學科學院建立完善“1﹢1”工作機制,從加強政策引導、優化資源配置、加強人才隊伍建設、推動科研項目合作等方面,協同推動醫科院各項建設工作。同時,省醫學科學院積極響應河南省委、省政府出臺的“1﹢20”一攬子人才系列政策,出臺一流領軍人才、優秀青年人才崗位設置及實施辦法及博士后管理辦法等配套政策,全力打造“高水平人才集聚體系”。
董偉
全國人大代表
西南醫科大學醫學電生理學教育部重點實驗室副主任 董偉
激發臨床醫生科研潛力
醫院的科研工作直接面向臨床需求,在推動醫學科技創新成果轉化方面具有獨特優勢。臨床醫生作為一線實踐者,能夠及時發現臨床中的科學問題,提出更貼近實際應用的科研方向,這使得他們在開展科研工作時具備獨特優勢。要進一步激發臨床醫生的科研潛力,還需要多方面的支持。
首先,完善激勵機制。醫院可以通過績效分配、職稱評定、科研評價等制度,鼓勵醫生積極參與科研工作。在不影響正常臨床工作的前提下,幫助醫生更好地平衡臨床與科研任務。
其次,提升科研能力。為幫助醫生從容應對科研工作,醫院可以通過提供科研培訓、設立科研導師制等方式,幫助醫生提升科研能力,讓他們在開展科研工作時更有方向感和底氣。
第三,加強科研平臺建設。不同醫院在科研資源與平臺搭建方面各具特色,醫院可以通過加大基礎設施建設力度,與企業、高校、科研院所合作,進一步拓展科研工作的廣度和深度。
第四,鼓勵團隊協作與外部合作。臨床醫生在科研中與基礎研究專家的合作,有助于將臨床問題更好地轉化為科研課題。醫院可以通過引入專職科研人員組建團隊,或與外部專家建立合作機制,構建多元化的科研創新生態。
聲音
中國醫學科學院醫學信息研究所所長 劉輝:
科技管理是提升醫院科研能力的助推器,而科技評價作為醫院科技管理提質增效的重要抓手,對于優化醫院科技資源配置、加強科研文化建設、推動醫院可持續發展具有不可或缺的作用。
為促進醫院科研能力提升,醫院管理者應善用科技評價工具,通過建設科學合理的評價機制激發醫務人員積極性,引導科研人員更加關注高水平臨床研究、更加重視改善臨床實踐的科技創新成果、堅持學術道德底線。
合理利用科技評價,才能真正發揮其對科技管理的賦能作用。隨著人工智能和大數據等技術的迅猛發展,科技評價將迎來定性與定量評價深度融合的新范式,也將為營造更加公平公正的科技創新生態、更好服務于醫學科技進步與醫院高質量發展提供更有效的手段,助力實現醫院科研管理全面升級。
南京鼓樓醫院副院長 畢艷:
在南京鼓樓醫院發展的歷程中,學科發展對帶動醫院發展起到了重要的引領作用。目前,醫院高水平人才梯隊已逐步建成,并在臨床技術創新方面尋求突破。
近年來,醫院深入貫徹落實“四個面向”要求,將創新型醫院建設作為主要發展目標,著力推動產學研深度融合,以科技創新引領醫院高質量發展。醫院重構大科研發展格局,改進科研管理機制,建設科技創新研究平臺,建設臨床研究體系,推動醫工融合,搭建醫學成果轉化體系。
推進科技成果轉化前,醫院面臨沒得轉、不敢轉、不想轉、不會轉、不好轉的問題。對此,醫院圍繞五類要素,采取針對性措施,即:人,建立成果轉化管理部門和人才團隊;機,提高知識產權質量;物,搭建共性創新服務平臺;法,健全成果轉化規章制度;環,整合成果轉化各類資源。醫院成立轉化醫學研究院和轉化醫學部,搭建全職成果轉化團隊并帶動江蘇全省科研團隊發展,讓技術團隊深入認識成果轉化工作。醫院還搭建保障機制,自下而上爭取政府支持,暢通轉化機制,健全院內激勵機制,完善對于學科和醫務人員的評價體系,同時設立概念驗證基金。在人才培養上,醫院通過轉化大賽和路演,培養科技人才轉化理念,并通過開設技術經理人培訓班,培養專業技術經理人。醫院還塑造知識產權查房制度,深入科室開展知識產權查房,開展針對知識產權問題進行解答的常態化門診。
中國中醫科學院西苑醫院黨委書記 李秋艷:
發展新質生產力、實現中國式現代化,離不開科技創新。中醫藥要做到傳承精華、守正創新、走向國際,必須要用現代科學解讀中醫藥學的原理,講清楚中醫藥的療效。
要做好科技創新體系的建設,第一,要打開醫院的圍墻。西苑醫院一方面在做院內機構的整合,另一方面也在整合院外的資源。比如,在海淀生物醫藥園中建設中醫藥傳承創新的平臺;以建設國家醫學中心為契機,促進科研規模的發展;借助國際培訓和學術交流擴大中醫藥的國際影響力,爭取海外的研究項目。
第二,要打破行業壁壘。西苑醫院與周邊的北京理工大學、清華大學、北京航天航空大學合作,開展醫理、醫工交叉研究;與藥品、保健品企業合作,做好藥食同源產品的開發;探索建設概念驗證中心、孵化中心。今年2月,醫院還與海淀區政府簽署了全面戰略合作協議。
第三,要打造新的機制。比如創新人才引進機制,吸引更多優秀人才。醫院成立了成果轉化中心、循證中心,有組織、有目的、有設計地做科研。
南昌大學第一附屬醫院黨委書記 廖嵐:
南昌大學第一附屬醫院致力于建設創新性研究型醫院,專注于攻克疑難病、加強臨床研究以及推動科研成果轉化。
醫院聚焦優勢學科,實施“單點突破”策略。通過學科分層評估和動態調整,構建“金字塔型”學科發展體系,重點發展“臨床醫學﹢X”交叉學科融合,聚焦重大疾病、精準醫學和傳染病防控等領域的科研攻關。
醫院堅持推動協同創新,促進科研成果從實驗室走向臨床。攜手地方政府、高校和科技園區共建科技成果轉化中心,加速成果轉化。持續整合資源,構建協同化的科研生態系統。
醫院通過“醫師—科學家”雙軌制培養復合型人才,引入“揭榜掛帥”機制,吸引優秀科研團隊參與科研項目。同時,醫院還將借鑒“科研創新醫聯體”模式,構建區域協同平臺。
廣州中醫藥大學第一附屬醫院院長 李俊:
第一,對醫院的科研工作要實行統籌規劃、分級管理,否則就會造成資源浪費。比如,要對大學附屬醫院和省部屬醫院科研任務提出明確要求,但區縣級醫院等科研起點低、基礎薄弱,缺平臺和人才,其核心任務應聚焦提升醫療技術能力。
第二,醫院應把科研融入臨床工作中。充分利用醫院病例多、病種復雜的優勢,尤其是三級醫院,科研項目的提出要來源于臨床,科研水平評價要來自臨床,科研成果轉化應用于臨床。科研轉化的目的就是為了提高臨床療效。要把臨床工作融入科研工作中,把診療的過程作為收集科研資料、開展臨床研究的過程,并從臨床問題中提煉科學問題。
第三,要組織不同學科、專業團隊的交叉協同,打造整合型科研團隊。通過中西醫結合、醫藥結合、醫工交叉等打造大團隊,承擔大項目,產出大成果。
第四,對于科技人才要注重分類個性化培養,幫助他們找到合適的方向。在此基礎上,再謀求培養復合型人才。
第五,醫院搭建科研平臺需要量力而行。有些醫院在運營緊張的情況下,可以主要參與課題研究,也可以通過購買服務的方式完成已經承擔的項目,而非“一刀切”地全民投入科研。
第六,要注重科研成果轉化,從立項時就要考慮為什么做研究,怎么做研究,出什么成果,成果能產生什么價值,對行業起到哪些推動作用。要把思考變為思想,把技術變為學術,把做法變為共識或指南。
天津市中醫藥研究院附屬醫院院長 趙強:
中醫藥目前面臨不少科研轉化的難題。
第一,中醫和西醫是兩個完全不同的體系,現在卻用同一套方法評價。評價中醫最合適的方法是什么,目前還沒有統一的標準。
第二,生物醫藥產業是國家大力發展的產業之一,中藥產業也涵蓋其中。但是中藥的研發轉化還需要進一步加強。中醫藥研究院是科研機構,其附屬醫院也應該服務于科研。但由于投入不足加上生存壓力,醫院科研能力的發展還未能達到預期的目標。哪些醫院要做科學研究,哪些科室要帶頭開展科學研究,需要有整體規劃,真正做到有組織地做科研。
第三,臨床數據質量不高。制劑轉化是中藥轉化研究的重點。但很多醫院獨有的中藥制劑雖來源于多年的臨床經驗積累,但缺乏高質量臨床數據的支撐。
山東第一醫科大學第一附屬醫院院長 田輝:
在國家大力倡導因地制宜發展新質生產力的背景下,如何通過科研創新推動醫院高質量發展,成為醫院發展面臨的重要課題。
在規劃與落實科研創新的過程中,醫院需堅持以臨床需求為導向,打造自身特色品牌;需因地制宜,避免盲目擴張;需認識到科研創新是系統工程,注重長期投入和持續發展;需以為患者提供安全、舒適、滿意的醫療服務為目標,更好地滿足患者全生命周期的多元化需求。
近年來,山東第一醫科大學第一附屬醫院始終堅持“重點突破、帶動全局”的發展策略,發揮優勢學科龍頭作用,帶動學科體系整體發展;秉承“突出重點、發展強項、扶持特色”的發展思路,在組織器官移植、微創醫學、健康管理和藥物臨床試驗等領域突破創新;加強醫院“三級聯動”(院領導、職能部門和臨床科室聯動)與“四面協同”(院黨委、黨總支、黨支部和黨員共同督導),重點關注基礎研究、臨床研究和轉化研究,促進醫教研深度融合,推動醫院實現高質量發展。
南方醫科大學第三附屬醫院院長 黎程:
科研創新應該以真實需求為靶點,通過機制創新與生態重構,避免“紙上創新”,實現“研以致用”。要發展醫院以臨床需求為導向的科研創新能力,需要注意以下幾點:一是科研選題需直接回應未被滿足的臨床需求,例如罕見病診療方案缺失、現有治療手段副作用大或效率低等問題;二是研究目標應聚焦于提升療效、降低醫療成本或改善患者體驗,而非單純追求學術指標;三是從基礎研究到技術成果轉化需貫穿臨床驗證的各個環節,確保落地見效。
高層次人才是推動醫學前沿技術突破的核心驅動力。構建協同化創新生態,驅動跨學科協同創新更是離不開人才培育。對于精通多學科的復合型人才,醫院更加重視并進行優化整合。
發揮黨建對于科研創新的引領作用,通過方向把控與組織動員,確保科研方向與國家戰略、民生需求精準對接。醫院以黨支部牽頭建立多學科聯合診療中心,破除科室壁壘,提升資源利用效率,并通過黨建共建醫聯體,推動技術標準、數據資源的跨機構流通與交流。
河南科技大學第一附屬醫院院長 高社干:
在科技創新的驅動下,河南科技大學第一附屬醫院正加速推進智慧醫院建設和科技成果轉化進程。
過去一年,醫院致力于打造真正屬于中國醫院的智慧化管理系統,并已獲批建設省級醫療信創應用實驗室。通過與國內優秀企業合作,醫院已基本實現院內智慧化管理系統的全部國產化替代,這不僅節約了運行成本,還極大增強了信息管理領域的自主可控能力,為信息安全提供了堅實保障。
在器官芯片技術方面,醫院成功研發了食管、胃、結直腸三大類器官芯片。這一技術創新具有巨大潛力,有望替代動物實驗,為新藥研發提供更高效、更經濟的途徑。同時,器官芯片技術在精準治療方面也展現出廣闊的應用前景,有望在腫瘤疾病等領域推動實現個體化、精準化治療。
徐州醫科大學附屬醫院副院長 王志萍:
近年來,徐州醫科大學附屬醫院瞄準國家區域醫療中心發展定位,以“學習提升”和“數智轉型”為年度主題,推進高水平研究型醫院建設。
一是“聚力”打造高水平臨床研究平臺。醫院注重頂層設計,圍繞細胞治療、移植技術創新和免疫微環境等優勢學科,關聯性拉動相關學科項目孵化、突破提升。醫院建設健康大數據中心等,開展高水平科研攻關,突破治療瓶頸,研究探索醫療前沿問題。
二是“聚焦”新質生產力,賦能有組織的科研。高水平研究型醫院建設需要研究方向與國家戰略需求緊密對接,徐醫附院系統謀劃,校院企所聯動,整合不同學科的知識和技術,形成交叉研究格局。醫院組織懂科學、會管理、有戰略眼光的戰略科學家牽頭,建設資源共享平臺,多渠道籌集資金。
三是“聚智”高層次拔尖人才,助力科創健康發展。醫院一方面加大高層次人才引進力度,柔性引進國家級人才和院士杰青團隊,另一方面筑巢引鳳更要養鳳,加大不同學科層級團隊評價和經費扶持,制訂人才培養的“登峰計劃”“凌云計劃”。
本報記者張昊華 張漠 孫藝整理
想爆料?請登錄《陽光連線》( https://minsheng.iqilu.com/)、撥打新聞熱線0531-66661234或96678,或登錄齊魯網官方微博(@齊魯網)提供新聞線索。齊魯網廣告熱線0531-81695052,誠邀合作伙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