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中國文化報
2025-03-14 08:39:03
原標題:“戲曲演員不怕冷”
來源:中國文化報
原標題:“戲曲演員不怕冷”
來源:中國文化報
本報記者 蘇 銳 文/圖
聊城市山東梆子劇院的青年演員正接受前輩指導
近日,魯西北初春的一個普通日子,記者走進山東省聊城市山東梆子劇院的劇場內,近30位演員正在臺上練功。水袖練習、把子功、壓腿、跑場……春寒料峭,偌大的劇場里只有舞臺開了面燈,臺下黑漆漆,凍得人坐不住。
第一個問題浮現在記者腦海:演員都得脫了外套練功,為什么劇場不開空調?聊城市山東梆子劇院院長張玉臣的回答令人有點意外:“劇場大,空調烘熱了得老半天。最關鍵的是,咱們不少演出是在室外,冬練三九夏練三伏,農村舞臺可沒空調。”
說這話的時候,臺上演員秦曉翠正在老師的指導下,學習山東梆子的經典動作。她是河北館陶人,老家離聊城市山東梆子劇院約70公里。早些時候,她從學校學完戲,進入山西一家戲曲院團工作。2021年,通過人才引進的方式,她考入聊城市山東梆子劇院。初來乍到,劇院給她的印象是“團風好、老帶新”。讓她印象深刻的一個場景是,她剛來參加排練,走下舞臺便被劇院一位老演員拽住,僅僅因為一個動作,跟她講了半個多鐘頭。末了,老演員又拉著她的手回到舞臺,手把手傳授她技巧。
秦曉翠說,這樣的場景,在過去的3年多時間里反復上演。團結向上的風氣,讓她迅速融入劇院大家庭,每次走上舞臺不敢有絲毫懈怠。
舞臺上,張乾站在秦曉翠的身旁進行排練。1990年,張乾出生于江蘇徐州的一個戲曲世家,父母都在劇團。記者問起她來聊城的經歷,她將寬大的黑色羽絨服套在身上,捂嘴笑著說:“我的經歷比較復雜。”
2007年,張乾從濟南一所藝術學校畢業后,到聊城市山東梆子劇院工作。10年之后,因為孩子沒人照看,她選擇回到老家徐州,繼續當演員。2024年春節剛過,張玉臣給她打電話,問她是否愿意回來。
接到電話的張乾考慮了小半年,畢竟她在徐州的劇院待遇也不錯。但是最終,她選擇再次回到聊城市山東梆子劇院。她說:“回來的理由很多,讓自己下定決心的一條是,這是一家分外愛惜人才的院團,這兒像我的家。”
再次走上聊城市山東梆子劇院的舞臺,張乾的心情復雜。走的時候,她是劇院年齡最小的演員之一。多年之后回來,新的年輕面孔不少,她成了中堅力量。她的原話是“感覺肩膀一下有了沉重的擔子”。
今年1月16日,聊城市山東梆子劇院復排的山東梆子《海源閣》上演,秦曉翠、張乾是劇中的兩位主要角色,表演水平得到業內專家的認可。張玉臣說,戲曲演員在舞臺的黃金時期也就十幾年。舞臺不摻假,演員水平行不行、有沒有練功,臺下觀眾一眼就能分辨。
這幾年,聊城市山東梆子劇院一直在完善人才梯隊。由于歷史原因,劇院曾面臨人才斷檔,好在政策及時出臺,劇院又有了進人渠道,對優秀演員的吸引力大大增強。
2021年至今,劇院共招聘16位青年演員,他們都是35周歲以下,來到劇院即成為獨當一面的骨干力量。
采訪結束,張玉臣將記者送到劇場門外。走出劇場,張玉臣笑說:“早知道咱在院子里聊了,這比劇場里暖和多了。”
張玉臣說,戲曲演員不怕冷。農歷正月初六,聊城市山東梆子劇院開啟了“送戲下鄉”的日程。天冷,演出的地方又是鄉村,怕大家在露天的地方凍得沒法化裝,院里要求大家早上5點集合,統一化完裝再出發。
所以,農歷正月初六,在聊城市的一條鄉間小路上有這樣一幅場景:早晨天未亮,路兩邊的麥子地還有雪,狗吠聲遠遠傳來,一輛大巴車疾馳而過,乘客們的臉上涂著油彩,正在歪頭補覺……
“今年,劇院還有數十場‘送戲下鄉’的演出等著我們。”張玉臣說,“接下來,我們將持續優化演出內容,深入挖掘鄉村特色,讓‘送戲下鄉’真正送到老百姓的心坎里。”
想爆料?請登錄《陽光連線》( https://minsheng.iqilu.com/)、撥打新聞熱線0531-66661234或96678,或登錄齊魯網官方微博(@齊魯網)提供新聞線索。齊魯網廣告熱線0531-81695052,誠邀合作伙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