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工人日報
2025-04-05 08:49:04
原標題:“我給爸媽的手機開了青少年模式”
來源:工人日報
原標題:“我給爸媽的手機開了青少年模式”
來源:工人日報
閱讀提示
如今,有不少年輕人調侃“爸媽玩手機比我還狠”,甚至通過設置“青少年模式”幫父母戒除網癮。老年人因何“困”在手機里?如何幫助他們健康“觸網”?
“奶奶天天刷手機到凌晨,一驗光發現近視2300度,機器都打不出驗光結果,怎么勸他們都不聽。”日前,山東菏澤一70歲老人因玩手機導致近視2300度的消息引發熱議,不少網友紛紛表示,家中的網癮老人同樣引起了他們的擔憂。
如今,有不少年輕人調侃“爸媽玩手機比我還狠”,甚至通過設置“青少年模式”幫父母戒除網癮。老年人因何“困”在手機里?如何幫助他們健康“觸網”?記者進行了采訪。
家有網癮老年人
“我媽60多歲了,從去年開始迷上看短劇,在短視頻平臺一刷就是幾小時,根本停不下來。”近日,來自陜西寶雞的于女士與記者分享了母親沉迷微短劇的經歷。據于女士介紹,她的母親已經把“霸總”“閃婚”題材短劇幾乎看了個遍,為了不影響父親,母親還經常半夜躲在被子里“劃屏幕”,久而久之,不僅誘發了頸椎病,干眼癥、青光眼也找上了門。
于女士將母親的情況分享到社交平臺后,不少網友在她的評論區認領起“同款爸媽”:有的老人一天刷七八個小時短視頻,廣場舞也不跳了;有的在平臺極速版上沉迷“賺金幣”,刷一天僅能賺5角錢;有的關注了數十個“養生主播”,跟風下單了數萬元的三無保健品……
部分老年人網絡沉迷甚至成癮問題,影響其正常生活。“感覺自己和母親的角色似乎‘互換’了,以前是母親告訴我‘少玩手機,對眼睛不好’,現在,我時不時要提醒母親‘放下手機,早點睡覺’。”于女士說。
說起家中的“網癮”老人,家住北京的祝先生也直嘆氣。祝先生的母親今年67歲,每天看短視頻的時間超過8小時。據祝先生說,他的母親經常在直播間聽信主播推薦,購買一些山寨日用品。
祝先生還表示,母親一直對網上的信息深信不疑。“聽博主說大蒜能防癌,她就頓頓吃大蒜。”說著,祝先生拿起一瓶保健品,“有主播說吃這個保健品能降血壓,結果我媽吃完之后頭暈。”祝先生認為,短視頻平臺上的一些“養生主播”利用老年人對健康的焦慮,把直播間變成了“收割場”。
老年人沉迷網絡不僅有損健康,還易引發經濟方面的問題。據中國消費者協會發布的信息,一些短視頻平臺利用算法鎖定老年人推送離奇、浮夸“微短劇”,然后再以極低價格誘導其繼續觀看并默認開通免密支付,隨后按集扣費并自動播放。還有短視頻或購物平臺廣告彈窗誘導“抽獎”,消費者點擊后被跳轉至第三方支付平臺自動扣款。
戒網癮常引發代際沖突
“我媽半夜三點還在刷短劇,為了讓她少刷,我只能把無線網絡定時關閉。”31歲的杭州白領陳琳說。記者了解到,目前,不少年輕人通過設置屏幕使用時間、安裝管控軟件、開通“青少年模式”等方式幫助父母戒除“網癮”。
父親總在短視頻平臺刷一些無營養的獵奇類短視頻,抱著手機一兩點不睡覺是常事,家中成天大聲循環著短視頻聒噪魔性的背景音——面對這種情況,來自浙江溫州的小徐在父親手機上打開了“青少年模式”,“如此一來,平臺會多多推薦科普類內容,父親刷到劣質獵奇短視頻的概率就會小一些。”
與此同時,小徐還將父親的手機設置為“每天使用應用程序的時間不超過3小時”,同時開啟了“打開短視頻自動降低音量”的設置。小徐對記者表示,“三管齊下”之后,為父親戒除“網癮”的成效初現,“起碼現在他刷短視頻的時間少了,刷到的內容也相對健康。”
記者了解到,子女嘗試幫父母戒除網癮的行為,也常常引發家庭矛盾和代際沖突。今年春節假期,在北京讀研的張昊回到山東老家,發現父親使用手機比自己還“上頭”,尤其喜歡“蹲守”直播間,聽主播編造一些關于“兄弟反目”“妻離子散”的離奇故事。張昊為父親安裝管控軟件后,卻遭到父親訓斥,“管不住,說了也不會聽。”張昊抱怨說。
而張昊的父親告訴記者,他喜歡刷短視頻,是因為平臺上的一些新鮮事物很吸引他,“我當個樂子看,平時子女不在身邊,我刷刷手機,聽到吵吵嚷嚷的聲音就覺得屋子里不空了。”老人說。
平臺應負擔更多責任
針對老年人沉迷網絡的現象,中國政法大學傳播法研究中心副主任朱巍接受《工人日報》記者采訪時表示,短視頻產品操作簡單、使用門檻低,內容可讀性強,作為一種老年人友好的傳播介質,短視頻平臺為老年人觸網提供了物質、技術基礎;其次,目前有很大部分老年人處于空巢狀態,缺乏代際互動,閑暇時間多,上網便成了他們消磨時間、緩解心理孤獨的最好選擇。
“短視頻平臺上,還有不少博主通過打造人設,通過為老年人提供情緒價值,從心理上俘獲老年人,而后進一步使老年群體沉迷其中,有的甚至實施詐騙等行為。”朱巍分析道。
中國互聯網絡信息中心數據顯示,截至2024年12月,我國網民規模達11.08億人,50 歲及以上網民群體占比34.1%。老年人加速擁抱數字生活,或影響身心健康,或危及財產安全,如何幫助他們健康“觸網”,構建更加適老護老的網絡環境?
“幫助老人更好地適應數字化生活,平臺應擔負起更多責任。”朱巍建議,平臺應對面向老年群體的健康類信息加強內容審核。同時,還可對老年人增設“彈窗提醒”功能,對可疑廣告、不良信息盡到提醒義務,在大額付款、平臺跳轉等情形下,也應及時提醒老人規避風險。此外,對一些侵害老年人權益的賬號、MCN機構等,平臺應要下定決心,加大處罰力度。
采訪中,不少受訪者表示,期待平臺效仿“青少年防沉迷模式”,給父母也設定“老年模式”。對此,朱巍認為,老年人不同于青少年,其具有行為能力、思考能力,完全可以主導自己的行為,因此引導老年人健康“觸網”宜疏不宜堵。老年人網絡沉迷是一個社會性議題,應更多聚焦外部環境和客觀條件。
“例如,平臺應通過算法調整流量導向,多為老年人推送健康、積極的優質內容,加強高質量老年文化產品供給。同時,社會也應為老年人提供更加豐富、有意義的生活選擇,實行公園、博物館、劇院等場所對老年群體免費或優惠。還可以以社區為單位,組織外出采風、志愿活動等,用更有溫度的現實生活,進一步滿足銀發族的精神生活需求。”朱巍說。
想爆料?請登錄《陽光連線》( https://minsheng.iqilu.com/)、撥打新聞熱線0531-66661234或96678,或登錄齊魯網官方微博(@齊魯網)提供新聞線索。齊魯網廣告熱線0531-81695052,誠邀合作伙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