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光明日報
2025-04-19 15:04:04
原標題:運動,春天的“解乏密碼”
來源:光明日報
原標題:運動,春天的“解乏密碼”
來源:光明日報
【健·生活】
春天,氣溫轉暖,萬物生長,自然界的一切都充滿了生機。此時,也是身體機能,新陳代謝最活躍的時期,無論是戶外踏青感受自然,還是輕量鍛煉調理身心,都能幫助我們以飽滿的狀態迎接嶄新季節。
擁抱春天,身體心理都受益
為什么春天更適合運動?這里面門道可不少。
北京積水潭醫院運動醫學科副主任醫師李旭說:“春季之所以適合運動,主要是由氣溫和光照等因素決定。春季氣溫一般在15℃到25℃之間,在這一溫度區間內,血管處于較為穩定的舒張狀態,血液流動順暢,心臟負擔相對較小,心腦血管疾病的發病率較低。”
與此同時,“隨著日照時間增長,人體基礎代謝率會提升10%-15%,人體激素水平會發生明顯變化。”李旭表示,這一變化使甲狀腺激素等與代謝相關的激素分泌更加平衡,減少入睡難、生物鐘紊亂等問題的出現。
北京中醫藥大學東方醫院推拿理療科主任國生說:“戶外活動本就能夠促進新陳代謝,改善血液循環,而在春季運動,還有緩解肝郁氣滯,預防肩頸僵硬、腰肌勞損的功效。”
國生說:“就個體而言,春季運動獲取的健康效益雖各不相同,但都能增強身體運化能力,提升免疫力,改善疲勞、困乏、消化不良等問題。”
春天去戶外運動,對我們的心理健康也大有裨益。
在春季,由于氣候變化、天氣干燥等原因,人們的情緒也容易變得不穩定。“天氣多變易影響與情緒相關的激素,如血清素、多巴胺等的分泌,導致情緒波動。”天津醫科大學心理學研究所教授劉惠軍介紹,現有研究發現,每當日均溫度變化超過5℃,血清素等神經遞質的合成效率就會下降15%,使人更易出現心煩意亂,焦躁易怒等問題。
“而豐富的戶外活動能夠激活更多積極情緒,促進大腦釋放‘快樂遞質’,釋放人們的壓力。”劉惠軍說,春季充足的戶外光照,能提高人的血清素水平及認知功能,使情緒更平穩。
怎樣運動更健康
戶外運動項目豐富多樣,不同人群各有所好。人們如何選擇最適合自己的運動方式?
在李旭看來,春季應注重有氧訓練和力量訓練的結合。“運動的基礎是肌肉力量。只有肌肉力量合格,身體各個關節才不會承受過度的壓力,以減少登山、騎行等有氧運動后的疼痛。”李旭說,門診時曾遇到患者因肌肉力量不足,只跑步一周就出現脛骨應力骨折的病例。
“長期堅持騎行、快走可以增加肺部肌肉的收縮能力和肺通氣量,增加肺活量。”李旭介紹,規律地進行有氧運動,還能增強心臟功能,促進外周血管的微循環。
在廈門工作的俞女士告訴記者,每年春天她都下定決心要認真運動,但往往“三天打魚,兩天曬網”,很難堅持。其實,俞女士的經歷十分普遍。針對上班族的時間碎片化特點,國生建議,將運動融入生活場景,比如短距離時選擇步行,辦公間隙多拉伸、靠墻靜蹲等;也可以在空余時間較多時快走、騎行或者練習健身操等。“走路不僅簡單易行,而且效果顯著,是性價比非常高的保健方法。”國生說。
對于騎行,李旭建議,每次騎行前要有20分鐘低速度的熱身,初學者應先找到適合自己的頻率,普通人每分鐘的蹬踏頻率在60至80次左右,之后再逐漸增強運動量。同時,騎行時應監測心率,如果在運動過程中出現頭痛、心悸等癥狀,要注意休息,必要時及時就醫。
針對力量訓練,李旭建議,平時可進行自重深蹲、臀橋、啞鈴推肩、俯臥撐等抗阻訓練。不少研究也表明,抗阻運動不僅能刺激肌肉力量增長和身體恢復,還能緩解身體緊張,讓人更容易進入睡眠狀態。“一般來說,為了保證運動時有充沛體力,戶外活動時可將力量訓練放在有氧運動前。”李旭說,戶外活動時,可按照“熱身—力量訓練—有氧運動—運動后拉伸”等環節依次進行,或是在做好熱身的基礎上交替進行力量訓練與有氧運動,以達到最佳的運動效果。
要循序漸進,更要適合自己
冬天氣溫較低,很多人的運動習慣受到影響,隨著春天的到來,很多人希望讓“懶”了一個冬天的身體重新活躍起來。但是,這個過程往往也伴隨著運動傷害。
采訪中,專家均建議,應遵循“適度、多樣、漸進、防護”原則,避免盲目鍛煉導致拉傷。“春季運動切忌大汗淋漓,每周至少150分鐘中等強度運動即可達到效果。”國生提醒,“春季戶外活動應循序漸進,避免急于求成。”
“推薦每周進行三到五次,每次30~60分鐘的中等強度運動,運動過程中心率一般在100~140次/分。”李旭說。
“許多人認為運動時間越長、強度越大,運動收益越大,這個想法是錯誤的。”李旭介紹,每次運動時間30~60分鐘最佳,其中在45分鐘左右達到峰值,如果運動時間超過90分鐘,還會產生負效應。“貿然進行高強度運動,身體難以適應,會出現嚴重的疲勞感,還可能引發肌腱和肌肉拉傷。”
冬主閉藏,春主升發。“應當選擇適合自己體質的戶外活動,綜合考量年齡、基礎疾病和體能水平,以選擇最合適的運動組合。”國生補充道。
國生特別提醒,痰濕體質的人群容易出現憋悶的癥狀,選擇運動時應優先避潮濕封閉環境,在戶外進行運動,如騎行、登山、戶外跑步等,以促進代謝,排出痰濕;陽虛人群相對怕冷,面對春季乍暖還寒的天氣情況,應優先注意保暖,戶外運動時也應選擇相對溫暖的時段,可外出曬太陽、慢跑等,使體內氣血通暢,增補陽氣。
“長期久坐人群容易出現含胸駝背等體態問題,他們的肌肉質量和心肺功能都不足以支撐強度較大的運動項目。”李旭建議,這類人群應進行特定肌肉的拉伸和激活訓練,能有效改善體態,增強核心肌群力量。
此外,春季戶外運動時,還須重視自我保護,防止意外受傷。“在運動時佩戴合適的護具和裝備,能夠有效降低運動損傷的風險。”李旭表示。
“防滑性能好的運動鞋可以加大地面摩擦力,推薦在潮濕天氣跑步和登山時使用。減震性能好的鞋可以減緩外力對足部的沖擊,進行跳躍類運動時應優先選擇。如果經常在小河邊的泥濘小徑或山間小路上跑步,最好選擇越野跑鞋。”李旭提醒,鞋子一定要合腳,“如果鞋子不合適,慢跑時會引發足部和踝關節不適,產生運動代償,嚴重時可引發肌腱炎等足踝部損傷”。
此外,不少專家提醒,運動需要充分考慮所處地區的氣候條件,做好針對性保護。國生表示:“北方春季晝夜溫差大且多風,戶外活動要注意保暖防風,尤其要護好脖子,脖子受涼,容易落枕、感冒;南方春季濕度較大,戶外活動時需要避開較為潮濕的場地,如池塘等濕氣較重的地方,應該選擇干燥通風的場地進行戶外活動。”
(本報記者 趙潔 本報通訊員 李一鳴)
想爆料?請登錄《陽光連線》( https://minsheng.iqilu.com/)、撥打新聞熱線0531-66661234或96678,或登錄齊魯網官方微博(@齊魯網)提供新聞線索。齊魯網廣告熱線0531-81695052,誠邀合作伙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