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中央紀委監察部網站
2017-02-07 09:57:02
安徽歙縣
安徽歙縣原居民多為越國人。因山高地險,偏居一隅,與外界少有溝通。歷史沿革中,為避戰亂,中原地帶的名門望族相繼遷入?,F在的歙縣15大姓就來自中原。正是一次又一次的遷徙,中原各地文化不斷涌入,促成了徽文化的不斷繁榮。歙縣作為徽州府治所在地,是當時徽州一府六縣的政治、經濟、文化中心。1986年,歙縣被列為第二批國家級歷史文化名城。縣城“五峰拱秀,六水回瀾”,是著名的山城、水城、橋城。
徽州古城
徽州府衙
徽文化的形成,有其產生的必備條件。其一是濃郁的學習氛圍。歙縣素有“東南鄒魯”之稱,十戶之村,不廢誦讀。中原望族遷入歙縣之后,雖已化為農人,但讀書人的習性已深埋骨中,他們一邊過著樸素清苦的日子,一邊嚴責子孫勤奮讀書。自唐以來,共出進士800多人。經濟學家王茂蔭,新安畫派奠基人漸江、黃賓虹,經學大師吳承仕,教育家陶行知,音樂家張曙等歷代名人在中國文化史上都產生過重要影響。其二,文化的傳承和發展離不開相應的物質基礎。宋、明以來,歙縣縣域人口的增加和捉襟見肘的生產資料之間的矛盾,越發凸顯。歙縣素有“七山一水一分田,一分道路和莊園”之稱,為了家族的生存和繁衍,歙縣人不得不外出謀生。窮則思變,這一變,引來了徽商的興起,這是包括新安醫學在內的徽文化所必需的物質基礎。其三,文化的多樣性和包容性。歙縣作為多個遷入族群而組成的縣域,具有多樣性的文化形態,這也是歙縣至今依舊存在著“五里不同音,十里不同俗”的原因所在。但同一地域,文化的差異性在相互了解和交融中,特別是在程朱理學這一主流思潮的主導下,又呈現出不同文化之間的包容性。正是有了諸多因素的存在,歙縣乃至整個徽州的文化發展呈現出蓬勃發展的良好態勢。定潭“張一帖”,就是新安醫學中顯赫的一支。
新安江山水畫廊
自歙縣縣城經歙深線往南27公里,就是黃山市現存唯一的客運碼頭——千年古鎮深渡,著名的新安江山水畫廊景區正位于此。由深渡往東沿新安江支流昌源河逆流而上3公里,就是定潭村。
定潭村
定潭村九成以上為張姓,相傳為漢初三杰之一的張良之后。其后數百年間,亦有汪、吳、鄭等姓氏遷入,只占極少比例。定潭后伴群山,依江而建,景色雄奇而又瑰麗。甚至海拔數百米、上千米高山上還分布有三兩人家。在歙縣群山中行走,隨時可見深山茂林中飄灑出一縷縷炊煙,令人嘖嘖稱奇。
一個徽州古村落在緩慢的農耕文明的時光里傳承千年,一步步走來,它所蘊含的宗族思想、家規家訓,在總體方面,大多籠罩上了程朱理學的光環,儒學思想成其本宗。
“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笨梢哉f,定潭張氏家族在傳承發展過程中,處處彰顯著這樣的由己及人的“仁者”思想。該村自古以來就有張家宗祠,發枝生葉,家族人口眾多時,亦有多處分祠出現。歷史上,禁漁碑、禁樹碑等,都以刻石立字的形式,豎立于村口道旁,成了規范一個家族、一個村落的行為準則。“張一帖”家規家訓的形成,歷百年風雨,至今依舊閃耀著為人處事的哲學光芒,亦是在這樣的大背景中產生的??酌现馈⒊讨炖韺W思想打磨而成的徽州村落,無疑便是“張一帖”“孝悌忠信、禮義廉恥、自強精進、厚德中和”16字家風家訓的沃土。
“張一帖”自明嘉靖張守仁傳至今天,已逾15代460余年。傳至13代張根桂時,因子早殃,唯存一女舜華,便打破傳男不傳女之習俗,使得“張一帖”后繼有人。舜華之夫李濟仁乃本縣小川人,自小習研中醫,融合張家傳世之技后,更是如虎添翼。夫婦倆志趣相同,日夜揣磨,“張一帖”得以發揚光大。
清澈的昌源河水繞村而過,自定潭橋下潺潺流淌,奔赴山外的新安江。我的眼前不時浮現一臉愁容的病家,或抱或抬“趕定潭”的景況?!皬堃惶?,一帖起沉疴,幾百年來早已烙進了方圓百里村民的心田里。特別是急難險重之病,在一個醫療條件及其落后的偏僻農村,“趕定潭”,請張家下藥,成了患者活下來的希望。
上世紀八十年代,李濟仁夫婦攜三子一女離開家鄉去蕪湖弋磯山醫院工作,17歲的次子、排行老三的李梃獨自留家。李梃要守家,守著祖上的基業,更要為眾多的患者守著“趕定潭”的希望。這樣的安排,無論是父母還是李梃本人,在很長的一段時間里都是難于接受的。只是,李濟仁、張舜華堅持了下來,李梃堅持了下來。這一守,至今已是37年。李、張五子女,都承繼了家學,長子張其成、四子李標、五子李梢都是博士。一門三博士,在當地傳為美談。
守家的李梃或許與博士無緣,而在當地卻是“張一帖”第15代的承繼者。李梃認為,醫者若有大成,必得心無旁婺,勤心學習,十年一日,方有小成。正是因了他承繼家學的決心和信心,合格地完成了父母交付他的“守家”重任。
新安國醫博物館
李梃的另一個成就,是在家鄉創建了新安國醫博物館。這間占地千余平方的博物館內藏品頗豐,既有張氏一脈400多年來的方劑著述,也有中醫世家之物件器皿,還有村人所送之牌匾錦旗。眾多頌匾中,其中一塊寫著“妙手回春”四字,一看落款為“江月中”,竟是祖父名諱。為了解這段歷史,回家問了父親。方知父親小時生了肚癰,同為中醫的祖父“醫不自治”,每天背著父親“趕定潭”,經李濟仁施術醫治痊愈后,祖父為謝醫家題字而贈。2016年11月,我有幸與李濟仁一晤。說起這段過往,知我是故人之后,李大師顯得特別高興。已屆耄耋之年的他回憶起了諸多往事,說得最多的還是張氏家風家訓。一個家族的興衰成敗,與家風家訓的傳承和恪守是分不開的。有了準則,才能規范言行。一家如斯,一國亦是。
一塊頌匾、一面錦旗的后面都有一個故事,而故事的共性無疑是相同的。醫者仁心,大醫真誠,施術救人,終獲敬重。
“一帖”傳世400載,至今猶記“趕定潭”。誠哉斯言。(文/江偉民)
想爆料?請登錄《陽光連線》( https://minsheng.iqilu.com/)、撥打新聞熱線0531-66661234或96678,或登錄齊魯網官方微博(@齊魯網)提供新聞線索。齊魯網廣告熱線0531-81695052,誠邀合作伙伴。
網友評論僅供網友表達個人看法,并不表明齊魯網同意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我來說兩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