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人民日報
2018-06-29 08:42:06
6月11日,青島海水稻研發中心白泥地實驗基地,工作人員正在起秧,為插秧做準備。 青島海水稻研發中心供圖
最高畝產620.95公斤!這是青島海水稻研究發展中心首批試種的“海水稻”產量。“海水稻”是長在海水里的嗎?它的口感如何?誰在照料這些“海水稻寶寶”?
“海水稻”其實是耐鹽堿水稻的俗稱。據青島海水稻研究發展中心技術處處長王克響介紹,耐鹽堿水稻可以在海邊灘涂生長,是在“海水經過之地而非海水里”,但“海水稻”生長的地方不懼海水的短期浸泡。
雖然“海水稻”暫時還不能生長在海水里,但我國有大量的海灘和內陸鹽堿地,這里將是“海水稻”的用武之地。據了解,我國目前有3500多萬畝沿海灘涂、15億畝內陸鹽堿地。王克響說,海水的含鹽度為3.3%—3.5%,目前中心培育的“海水稻”用0.3%—0.6%調制海水灌溉,隨著“海水稻”研究的繼續推進,期待能夠用更咸更堿的水灌溉。
“海水稻”吃起來味道如何?“首先可以肯定的是不咸,其次有很多品種的口感也很好。”青島海水稻研究發展中心育種工程師鄒丹丹說,他們試種很多種“海水稻”材料(未審定成為正式品種前稱之為材料),有的耐鹽堿性好,有的口感好,有的抗蟲害好,研究試驗的目的就是通過雜交等手段集取各家之長,優中選優,最終選擇培育出優質的“海水稻”品種。
青島海水稻研究發展中心的白泥地實驗基地有12塊試驗田,與普通稻田里整齊劃一的苗勢不同,這里有的高、有的矮,有的稻穗已壓彎了穗枝,而有的卻枯萎發黃,稻粒稀疏。據介紹,這里試種了1000多個材料,其中有312種為耐鹽堿的“海水稻”材料。
“每一種的種植面積只有約2平方米,因此長勢也不一樣。”正在試驗田里查看“海水稻”長勢的青島海水稻研究發展中心科研管理處育種工程師楊紅燕說。
楊紅燕戴著大草帽、穿著雨鞋,是一名去年剛畢業的博士。記者在采訪時發現,這里的許多工作人員都是博士,看著很年輕但已是技術研發骨干。
“無論刮風下雨,每天都會來這里看苗情、測鹽分,記錄它們成長的點點滴滴。”楊紅燕說,雖然天天風吹日曬,但卻有滿滿的成就感。“這些水稻材料都很珍貴,我們天天就像照顧小寶寶一樣照顧它們,看著它們長大成熟。”
(原標題:“海水稻”不在海水里長(新知))
想爆料?請登錄《陽光連線》( https://minsheng.iqilu.com/)、撥打新聞熱線0531-66661234或96678,或登錄齊魯網官方微博(@齊魯網)提供新聞線索。齊魯網廣告熱線0531-81695052,誠邀合作伙伴。
網友評論僅供網友表達個人看法,并不表明齊魯網同意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我來說兩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