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全免费高清完整版,国产网友自拍,欧美日韩无砖专区一中文字,日韩精品 有码 无码 国产

全部

北極科考隊員:在浩瀚海洋中留下我們的印記

來源:中國青年報

作者:

2018-07-24 10:11:07

北極科考隊員為“海洋強國”代言:

“在浩瀚海洋中留下我們的印記”

開欄的話

7月20日,我國第九次北極科考隊員乘坐“雪龍號”,從上海出發,踏上前往北極的征程。未來兩個多月,他們將在極地探索未知奧秘,孵化奇思妙想。今天起,中國青年報·中青在線開設“逐夢北極青春行,海洋強國有我在”專欄,聯合《中國海洋報》全程報道。

-------------------------------------------------

7月20日清晨,隨著汽笛聲在上海極地碼頭響起,“雪龍號”科考船向北緩緩駛離,甲板上,131位考察隊員站成一排,向前來送行的人們揮手道別。

“勇攀科學高峰”“以優異的成果回報祖國和人民”的紅色條幅逐漸遠去,最終消失在遠方。

這些科考隊員中有一線科研人員,有青年教師,還有大學生,他們的共同身份是:中國第九次北極科學考察隊員。他們將在北極各海域開展為期60余天的考察。

“從本科到研究生,每年都有很長一段時間漂泊在海上,可以用自己親手在北極獲取的水樣完成論文,特別興奮。”廈門大學海洋化學專業研二學生陳夢雅說。她今年24歲,是隊員中年齡最小的。第一次前往極地,她有個艱巨的任務,搜集100桶海水。

按照計劃,“雪龍號”科考船將途經北冰洋高緯海區、楚科奇海、白令海,科考隊員將在不同海域監測海洋酸化程度、測繪海底地形地貌、記錄浮游生物生長情況,并在海洋氣象、化學、漁業、地質、垃圾污染等方面開展調查。

國家海洋環境監測中心的博士鞠茂偉所在的小組,負責對北冰洋中的微塑料進行監測。不久前,在貴陽召開的生態文明國際論壇特意設立了海洋微塑料研討會,鞠茂偉當時就坐在臺下,聽完各國學者的討論,他很受觸動,“在接下來的兩個多月,要與世界大洋漂浮的5萬億顆塑料微粒,展開一場沒有硝煙的戰爭。”他說。

此前,鞠茂偉的研究方向是城市和農村垃圾處理,完成從陸地到海洋的轉行,他覺得是一種使命感在助推,“全球每年會有百萬噸塑料垃圾進入海洋,80%來自陸地,海洋生物攝食后,威脅著全球生物鏈”。鞠茂偉說,解決海洋問題需要有“陸海統籌”的理念和知識,對此,他很有信心打贏這場仗。

1999年,我國組織科考隊員首次前往北極,近20年來,已成功組織了8次北極科考。60歲的李偉是年紀最大的一位,他見證了一代代極地科考人員的成長,這已經是他第9次前往極地了,也將是最后一次。作為自然資源部第三海洋研究所高級工程師,他與海洋打了一輩子交道,在啟航、靠岸、做實驗中度過。他的研究成果曾被自然資源部評選為海洋創新成果二等獎。

他從不把艱苦放在眼里,每一塊冰川上,都記錄著他與極地的故事。一次,科考船的進水口被碎冰堵住,測量儀器無法正常工作,李偉想都沒想,套上防水服,雙腿浸在冰涼的海水里,“戰斗”了50分鐘,一點點把碎冰渣掏干凈,刺骨的水溫讓他的雙手生出紫紅色的凍瘡。

“前往極地考察,年齡不得超過60歲。”李偉有些無奈,但他也說,此前一次次為國家的海洋事業獻身,讓他感到光榮與自豪,“我會站好最后一班崗,下船并不代表著結束”。

雪龍號啟程前,魏澤勛忙得不可開交,他擔任此次科考團中的首席科學家,常被同行者抓著問各種各樣的問題,“要保證此行取得高質量的考察成果”。

魏澤勛從事海洋環流及潮汐潮流的分析和數值模擬研究,“征戰”大洋20多年,魏澤勛越來越“喜歡”海洋。他說,這種喜歡,絕非“一見鐘情”,而是“日久生情”。工作后第一次出海,魏澤勛至今難忘,“最難受的是暈船,船稍微動一下就想吐,只能邊吐邊干”。他知道,選擇了海洋科學研究,就注定一生將與大海相依相伴。“事業在這兒,就應該去做。”

來自哈爾濱工程大學的教師韓笑常常這樣介紹自己的學校——人們常說,中國的版圖像一只雄雞,但在我們哈工程人的眼中,它更像是熊熊燃燒的火炬。300多萬平方公里的海洋國土,就是這把火炬的托盤和手柄。

他負責教授“水聲”這門課程,“水聲非水生,不是研究水中的生物,而是研究聲音在水下的產生、傳播和接收”。這次北極科學考察期間他將開展極地冰下噪聲場、聲傳播特性等方面的研究,揭開北極聲學的神秘面紗。

他希望,海洋科普教育,要從小學抓起,“要讓孩子從小就知道我們不僅有遼闊的內陸,還有廣袤的海洋”。

參與此次科考的一長串名單中,不少人都是90后。“這讓我們感到振奮,青年一代科研者站到了舞臺中央!”魏澤勛這樣評價。鐘強強就是其中之一,他是華東師范大學海洋學專業的博士生。每天早上6點,他會準時推開學校實驗室的大門,直到宵禁才離開,他喜歡稱自己為“海洋人”,“這是我們生活的常態”。

2016年9月,第14號超強臺風莫蘭蒂席卷上海,多數人都關緊門窗,躲避風雨,鐘強強卻穿好雨衣、帶齊設備,逆著人流走進雨中,收集實驗所需的雨水,即便全身都被淋濕,他也毫無怨言。

20年前,班主任問鐘強強長大以后想做什么,他毫不猶豫:“成為一名科學家。”如今,他覺得距離這個夢想越來越近,更要大步向前。

鐘強強說,逛街、看電影,這些都是別人眼中的樂趣,而泡在實驗室,看到分析很久的數據終于有了成果,那才是屬于自己的快樂。十九大報告提出海洋強國戰略,這讓他感覺很振奮:“在這個時代,要在浩瀚海洋中留下屬于我們的印記。”

中國青年報·中青在線記者 李想 見習記者 郭佳立 來源:中國青年報

[責任編輯:楊凡、楊婷婷]

想爆料?請登錄《陽光連線》( https://minsheng.iqilu.com/)、撥打新聞熱線0531-66661234或96678,或登錄齊魯網官方微博(@齊魯網)提供新聞線索。齊魯網廣告熱線0531-81695052,誠邀合作伙伴。

老教師退休前最后一課!400名學生帶著孩子、愛人唱起36年前班歌

老教師退休前最后一課!400名學生帶著孩子、愛人唱起36年前班歌

學生上了“最后一課”。告別三尺講臺,李鎮西感慨頗多:“我已經做了我能為你們做的事,雖然有許多不足和遺憾,但我盡力了。[詳細]
華西都市報、封面新聞 2018-07-24
【新時代·幸福美麗新邊疆】我們在祖國北疆:披最堅硬的盔甲 守最柔軟的心

【新時代·幸福美麗新邊疆】我們在祖國北疆:披最堅硬的盔甲 守最柔軟的心

披最堅硬的盔甲。他們不畏孤獨,守護著祖國的邊疆安寧;不遠千里,守護著牧民的精神家園;不忘初心,守護著草原上的美麗鄉村。[詳細]
人民網 2018-07-24
為救燒傷雙胞胎 泉城200余市民排隊接力獻血67500毫升

為救燒傷雙胞胎 泉城200余市民排隊接力獻血67500毫升

泉城200余市民排隊接力獻血67500毫升。兄弟倆手術后出現嚴重貧血,需要持續輸血……由于天氣原因,我市無償獻血出現季節性缺血局面,濟南市...[詳細]
濟南日報 2018-07-24
月薪3萬撐不起孩子的一個暑假?“牛娃”不是錢堆出來的

月薪3萬撐不起孩子的一個暑假?“牛娃”不是錢堆出來的

月薪3萬撐不起孩子的一個暑假?"牛娃"不是錢堆出來的資料圖最近,11歲的唐安琪將要動身去美國參加游學。但這一段從課堂中解放出來的時間,卻...[詳細]
中國青年報 2018-07-24
揭開金融詐騙的“美麗面紗”

揭開金融詐騙的“美麗面紗”

揭開金融詐騙的“美麗面紗”手段翻新。這些案例明確了多發疑難及新型金融犯罪法律適用標準,清晰揭示了犯罪分子在各種“美麗面紗”下,肆意...[詳細]
經濟日報·中國經濟網 2018-07-24
“白頭盔”撤了“化武襲擊”少了 敘恐怖組織VS西方寵兒

“白頭盔”撤了“化武襲擊”少了 敘恐怖組織VS西方寵兒

“白頭盔”撤了“化武襲擊”少了。央視網消息:當地時間21號晚,數百名敘利亞境內的“白頭盔”成員及其家人,通過以色列控制的戈蘭高地撤到...[詳細]
央視網 2018-07-24
延慶環保奶奶賀玉鳳:給子孫留下碧水藍天

延慶環保奶奶賀玉鳳:給子孫留下碧水藍天

給子孫留下碧水藍天。花甲之年的賀玉鳳是北京市延慶區張山營鎮的一位農民,從1996年開始,她就在媯水河畔義務撿拾垃圾,這件事她堅持了22年...[詳細]
北京晨報 2018-07-24

互聯網扶貧觀察:“造魚塘”背后的新零售邏輯

“造魚塘”背后的新零售邏輯。”不久前,在2018阿里巴巴脫貧基金半年交流會上,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巴楚縣委副書記李永波分享了當地扶貧的最新...[詳細]
中國青年報 2018-07-24

金沙江畔六十年種柳終成林

守護兩岸的,是成片的柳林。在和澤周的記憶里,上世紀五六十年代起,村民們開始在江邊壘起江堤,種植柳樹。[詳細]
中國青年報 2018-07-24

打造生態文明建設安徽樣板 安慶先行先試“林長制”

安慶先行先試“林長制”。本報北京7月23日電在今天上午舉行的《安慶市林長制實施規劃(2018-2020年)》專家評審會上,國家公園專家組副組長、...[詳細]
中國青年報 2018-07-24

多倫多槍擊案槍手系當地人 家屬稱其患精神疾病

多倫多槍擊案槍手系當地人。侯賽因。[詳細]
中國新聞網 2018-07-24

人社部全面清理“奇葩證明”

人社部全面清理“奇葩證明”本報北京7月23日電(中國青年報·中青在線記者。對此,盧愛紅提出,凡是沒有法律法規依據的一律取消,凡是能通過...[詳細]
中國青年報 2018-07-24

“標配人生”就是工作穩定、有房有車?你同意嗎?

“標配人生”就是工作穩定、有房有車。受訪者最看重的“標配人生”標準是工作穩定、有房有車和婚姻幸福。[詳細]
中國青年報 2018-07-24
版權所有: 齊魯網 All Rights Reserved
魯ICP備09062847號-1 網上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1503009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7120170002
通訊地址:山東省濟南市經十路18567號  郵編:250062
技術支持:山東廣電信通網絡運營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