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廣州日報
2018-08-08 14:40:08
治污治亂治臟 鄉村振興有力
增城大埔圍村 廣州日報全媒體記者喬軍偉 攝
中心工作室出品 鄉村振興探路之3
統籌/廣州日報全媒體記者陳治家、卜瑜
文/廣州日報全媒體記者陳治家、卜瑜、曹菁、于敢勇、曾煥陽
“打造各具特色的現代版富春山居圖”,這是今年全國兩會期間,習近平總書記談到美麗鄉村建設時,描繪的美好愿景。習近平同時強調,要推動鄉村生態振興,堅持綠色發展,加強農村突出環境問題綜合治理,扎實實施農村人居環境整治三年行動計劃,推進農村“廁所革命”,完善農村生活設施,打造農民安居樂業的美麗家園,讓良好生態成為鄉村振興支撐點。
以人民為中心,讓農民生活在美麗鄉村,有更多獲得感、幸福感,是廣東省委省政府一以貫之的理念。今年4月,省委書記李希在全省鄉村振興工作會議上強調,要實施“千村示范、萬村整治”工程,全域推進生態宜居美麗鄉村建設。廣東要堅持規劃先行,貫徹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分梯度、分類型推進創建工作,滾動發展打造1000個以上示范村引領帶動,用10年時間全面整治提升全省農村人居環境。
鄉村美不美、干不干凈,事關廣大農民的獲得感、幸福感,事關全面小康的底色和成色。作為國家重要的中心城市,廣州城市面貌日新月異,但農村人居環境仍有待改善,比如:黑臭水體整治、廁所革命推進仍未達到群眾期望,不少村莊布局不合理,違法建筑問題突出,還有36萬農村人口沒有喝上市政自來水……
善于發現問題和敢于解決問題,是我黨長期以來堅持的光榮傳統,也是各級領導班子、黨員干部的職責所系,更是履職之要。廣州市委書記張碩輔在深入北部山區調研后指出,綠水青山是金山銀山的生態底線。廣州要堅持把農村人居環境整治作為鄉村振興的重要突破口,扎實推進垃圾、污水整治和“廁所革命”,堅決遏制農村違建,提升農村生態環境質量,形成粵港澳大灣區北部生態屏障。
治污攻堅:嚴守生態紅線 留住綠水青山
“垃圾靠風刮,污水靠蒸發。家里亮堂堂,屋外臟亂差。”這曾經是廣州部分邊遠鄉村常見的情景。時至今日,廣州部分農村在垃圾收集、污水處理、廁所建設上還存在明顯短板。如何根治這個困擾農村多年的“老大難”問題?加強農村人居環境整治,就要在污染整治上出重拳,這是廣州推進鄉村環境整治的重中之重。
從化是廣州最早推行農村污水處理系統的地區之一。在從化鰲頭鎮大圍村,一處迎風搖曳的美人蕉綠意盎然,這些風姿綽約的植物并不是以觀賞為主,它其實是一個小型人工濕地系統。村干部說,所謂“人工濕地”,實際上就是模仿自然濕地的生態功能,對農家產生的污水進行凈化。大圍村中每家每戶的生活污水在管道引導下進行污水收集,經過格柵渠、厭氧水解池流入這個“人工濕地”后,水質變得較為清澈,可以直接向周圍排放。
珠海斗門區井岸鎮五福涌的堤岸邊,剛從廠里下班的工人,三三兩兩聚在岸邊攀談。“以前這條河涌黑臭,走過都要捂著鼻子。”外來務工人員李幸感慨萬千。而現在居住在附近的工人,普遍反映這兩年水質變好,周邊環境也得到了提升。
變化出現在2017年。這一年,斗門區全面推行河長制,243名河長“上崗”治河。斗門區還將“黑臭河涌水生態修復工程”列為十大民生實事。截至目前,列入計劃的8條黑臭河涌已基本完成第一階段整治,累計投入資金3500余萬元。
廁所革命:讓村民過上有尊嚴和體面的生活
“一個土坑兩塊板,三尺土墻圍四邊”,步入其中臭氣沖天、蠅蛆成群。這是早年許多偏遠鄉村公廁的真實寫照。
早些年,受經濟條件、早年建房規劃、風俗等諸多原因影響,有部分農村的舊房子里沒有建設廁所。因此有些村民會在村里尋找合適處挖個簡易旱廁使用,大的村莊村民干脆直接就用村里的公廁。在一些農村,即使是有沖水的“高配”公共廁所,但面積狹窄,欠缺清理、臭味撲鼻、潮濕陰暗,使用感受極其惡劣。更嚴重的是,廁所問題已經明顯影響了群眾健康。有調查顯示,農村地區許多疾病都是由于傳統廁所產生的未經處理的污物污染和飲水不潔所引發。
讓農村群眾用上衛生的廁所,不是小事。“現在就算是最偏遠的人家,都改造了有化糞池的衛生間,村頭還有公用廁所。”從化區鰲頭鎮村民陳細妹指著明亮的廁所十分滿意。如今,在廣州北部山區許多村莊原本的公共旱廁被拆除后,村里大部分居民房都配備了現代化衛生廁所。
先行先試,善做善成。自2015年起廣州就率先實行“廁所革命”。2018年,“廁所革命”成為廣州市2018年度十大民生實事之一。今年,廣州市政府常務會審議通過了《廣州市“廁所革命”三年行動計劃》,明確到2020年底,全市將完成新建和升級改造公廁2240座,男女廁位比例達到2:3以上。
重整人文:重整鄉村文化 留住嶺南鄉愁
廣州作為“千年商都”,是我國最早推進城市化建設的地區。在大規模工業化、城鎮化快速推進的今天,大量山區鄉鎮不可避免地受到了沖擊、侵蝕,許多優秀的傳統文化日漸式微。
由亂而治,重整人文。廣州認為,在城市迅猛發展中留住美麗鄉村、留住嶺南鄉愁,這是一種文化自信,也是一種文化自覺,更能起到教化鑄人的作用。
從廣州市區驅車一路向南,不過數十公里,駛入番禺石樓大嶺村,仿佛“時光倒流”,漸漸回到了祖父母們口中的嶺南古村落。傍水而建的民居錯落有致地排列在菩山腳下和大嶺涌之間,古石橋下流水潺潺,偉岸的古塔、精美的祠堂、古樸的門樓與牌坊、滄桑的麻石巷和蠔殼墻,各種獨具特色的嶺南元素隨處可見。
在國家住建部公布的“2017年改善農村人居環境示范村”名單上,大嶺村被評為“全國美麗鄉村示范村”。
當地政府負責人告訴記者,村中按照“全面保護、原真維護、適度發展、漸進改造”要求,首先設立了6.29公頃的核心保護區,集中展示大嶺村傳統歷史風貌。村里還對現有19處文物進行保護性修繕,對龍津橋、大魁閣塔等落實重點保護措施。
廣州愿景:2022年全面建成生態宜居美麗鄉村
“看得見山,望得見水,留得住鄉愁”,這樣的美麗鄉村畫卷是多少中國人心中的“夢”。“富廣州”的北邊還有一個“窮廣州”,如何讓“窮廣州”追上“富廣州”的發展步伐,以美麗鄉村支撐生態廣州的建設?
廣州行政區劃面積7434平方公里,其中村域(農村)面積約5800平方公里,占全市總面積78%,農村人口260多萬人。從2013年開始,廣州市全面啟動美麗鄉村試點建設,目前美麗鄉村超過160條。按照廣州市鄉村振興進度表,到2022年,將全面建成生態宜居美麗鄉村。
“千村一面”和大拆大建是美麗鄉村建設的大忌。廣州始終堅持因地制宜、分批分類推進美麗鄉村建設,以整治農村人居環境為突破口,規劃先行、因地制宜、注重實效,絕不搞一刀切、模板化。
具體實施上,將從廁所革命和垃圾、污水整治,農民建房管理,提升農村生態環境質量,提升生產生活設施水平四個方面入手,按照干凈整潔村、美麗宜居村、特色精品村三個等級,分類實施建設。
廣州未來要連線、連片地建設生態宜居美麗鄉村。主要是選擇具有一定產業優勢和人口居住規模、公共設施基礎和運行維護機制相對健全的連片行政村,沿著國道省道、沿著水系、沿著綠道等,建設一批美麗鄉村示范帶、美麗鄉村示范區。
【記者觀察】
美麗鄉村更需要
文化和人心之美
讓農村人居環境“留得住青山綠水,記得住鄉愁”,關系到廣大農民的切身福祉、農村社會的文明和諧。但是,美麗鄉村建設在完善基礎設施、改變環境面貌、發展鄉村經濟的同時,更需要文化和人心之美。進入新時代,我們應該建設怎樣的鄉村文化?鄉村傳統文化又如何與現代文化融合?
中央提出,要“望得見山、看得見水、記得住鄉愁”。這個“鄉愁”所蘊含的最直接意義便是,鄉村無論怎樣如何變遷,都不能抹除傳統文化和自然生態,既要留住青山綠水,也要傳承傳統文化。鄉村文化復興的任務之一,就是讓“鄉愁”在新時代也能落地,讓優秀的傳統文化延續下去。
自古有之的優良村風、文明民風和淳樸家風,是鄉村優秀傳統文化獨有的歷史記憶和思想表達,理應在綠水青山和群眾土壤中綿延悠長地扎根和傳承下去,繼續為村民起到約束、引導、教化的作用。但是同時也應該賦予其時代內涵,發揮其在凝聚人心、引導村民、淳化民風中的作用,使之成為推動鄉村振興的精神支撐和道德引領。
在實現農業現代化和城鄉融合發展的歷史背景下,鄉村文化的復興,就是要重新激活鄉村的活力,讓鄉村文化在現代文明體系當中找到自己的位置,得以復興和重建。
優秀的文化能夠起到鑄魂化人的作用。廣州一些村落堅持不懈地參與文明家庭、文明婆媳、文明父子、文明妯娌、文明鄰居等評選表彰活動,就充分體現了嶺南文化大背景下的人心之美、人性之美和文明之美。
想爆料?請登錄《陽光連線》( https://minsheng.iqilu.com/)、撥打新聞熱線0531-66661234或96678,或登錄齊魯網官方微博(@齊魯網)提供新聞線索。齊魯網廣告熱線0531-81695052,誠邀合作伙伴。
網友評論僅供網友表達個人看法,并不表明齊魯網同意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我來說兩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