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中國紀檢監察報
2018-08-09 10:01:08
勞于讀書 逸于作文
●以寫作促進讀書,所讀之書應是本“大書”。讀“大書”,不僅包括讀文本,還包括讀法規、讀基層、讀群眾、讀社會、讀自然,以及思考、研究、實踐,等等。“世事洞明皆學問,人情練達即文章。”黨員干部讀書,也不應局限于書本,社會實踐、調查研究也是很好的閱讀。
“書到用時方恨少,事非經過不知難”“自家謾詡便便腹,開卷方知未讀書”……很多文人墨客都闡述了讀書與寫作的關系,二者相互促進、密不可分。一方面,寫作必須多讀書、勤實踐,誠如“汝果欲學詩,工夫在詩外”;另一方面,讀書促進寫作,所謂“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
實際上,許多人都知道讀書的重要性,但如果缺少動力,沒有載體的牽引,主動而自覺地讀書也是很難做到的。歷史上,很多仁人志士都用寫作來促進讀書,不僅留下了文詞優美、含義雋永的佳作,還留下了一些專心讀書、志于游學的故事。
以寫作來促進讀書,也體現出了語文的特質。葉圣陶先生首創“語文”一詞,其言口頭為“語”,書面為“文”,“文”本于“語”,不可偏指,故曰“語文”。語文,就要“聽說讀寫”并重。
寫作促進讀書,也是一個輸入與產出的關系。讀書是輸入,寫作是產出。要想收成好,就必須多讀書。如果只輸入而不產出,便會失去讀書的意義。
南宋人陳善著有一部《捫虱新話》,他在書中寫道:“讀書須知出入法。始當所以入,終當所以出。見得親切,此是入書法;用得透脫,此是出書法。蓋不能入得書,則不知古人用心處;不能出得書,則又死在言下。惟知出入,得盡讀書之法也。”這里所謂的“出”,指的就是運用、寫作等。掌握“出入法”,其實就是一個不斷學思踐悟的過程,學中寫、寫中學,得時則“出”、失時則“入”。
歐陽修有一段話說得好:“世人患作文字少,又懶讀書,每一篇出,即求過人,如此少有至者。”想寫好文章,又懶得讀書,豈不是白日做夢!
非讀書不能作文,非熟讀不能作文。讀書是學習,摘抄是整理,寫作是創造。要想在創造上少費力,就要在讀書上多下功夫。
程端禮在《程氏家塾讀書分年日程》中寫道:“讀書如銷銅,聚銅入爐,大鞴扇之,不銷不止,極用費力。作文如鑄器,銅既銷矣,隨模鑄器,一冶即成,只要識模,全不費力。所謂勞于讀書,逸于作文者,此也。”這段話有一個中心思想,那就是在讀書上多花功夫,寫文章時就輕松自如了。反過來說,要想寫出好文章,事前就要經過大量閱讀,真正做到讀百遍、破萬卷。
馬克思一生著作頗豐,留下1974部(篇)著作,其中獨著1660部(篇),合著314部(篇)。他的這些著作,不是憑空得來的,而是經過大量閱讀、大量實踐得來的。在創作《資本論》的過程中,他廣泛閱讀并大量引證各種文獻。為此,他經常去大英博物館。有一個時期,他幾乎每天都在那里潛心鉆研,從早上一直到晚上。《資本論》不僅是一部經濟學巨著,還包含了馬克思主義哲學和科學社會主義的內容,以及有關政治、法律、歷史、教育、道德、宗教、科學技術、文學藝術和生態環境等問題的精辟論述。由此可見,馬克思為了寫作,進行了多么深入系統的閱讀和研究。
毛澤東同志是一個文章大家,其作品受到黨內外廣泛好評。他之所以能寫出如此多經典著作,與勤讀書、善讀書是分不開的。每一次寫作前,他總會列出相關書目,買來之后便仔細閱讀。在寫《論持久戰》前,毛澤東閱讀了《戰爭論》以及大量馬克思主義哲學著作。
現在,有不少黨員干部反映自己不會寫、不愿寫,原因之一就是讀書不夠。清人萬斯同說:“必盡讀天下之書,盡通古今之事,然后可以放筆為文。”每個人的時間都是有限的,難以窮盡天下之書,但在寫作之前,一定要多讀相關書籍,為寫作打下良好基礎。
以寫作促進讀書,所讀之書應是本“大書”。讀“大書”,不僅包括讀文本,還包括讀法規、讀基層、讀群眾、讀社會、讀自然,以及思考、研究、實踐,等等。“世事洞明皆學問,人情練達即文章。”黨員干部讀書,也不應局限于書本,社會實踐、調查研究也是很好的閱讀。
“文章,經國之大業,不朽之盛事。”要想寫出好文章,那就從勤讀書、善思考、多實踐開始吧!(李安民)
想爆料?請登錄《陽光連線》( https://minsheng.iqilu.com/)、撥打新聞熱線0531-66661234或96678,或登錄齊魯網官方微博(@齊魯網)提供新聞線索。齊魯網廣告熱線0531-81695052,誠邀合作伙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