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環球時報
2018-09-30 07:50:09
英國捐獻者馬克·特倫斯·奧斯本和妻子王虹2016年初在菲律賓度假。
【環球時報記者范凌志張丹】“我把小小的禮物留給我所愛的人,大的禮物留給所有的人。”這是印度著名詩人泰戈爾《飛鳥集》中的名句。這句話用在器官捐獻與移植領域最恰當不過——一個生命消逝時愿將生的希望留給他人,這就是人間大愛。更為溫暖的是,在中國,近年來獻出大愛的還有一些外國友人,他們將生命的最后光輝留在異國他鄉。近日,《環球時報》記者走訪多位在中國捐出器官的已故外國友人的親屬,聽他們講述異國生命在中國延續的感人故事。
大愛:在華外籍器官捐獻者比例高
2014年4月26日的一次器官捐獻手術,讓時任武警總醫院移植科副主任、器官捐獻負責人劉昱至今難忘,那是全國第一例外籍人士捐獻器官的案例,而捐獻者卻是只有7個月大的美國女嬰蒂安娜。9月4日,忙碌的劉昱連午飯都顧不上吃,向《環球時報》記者講述這臺讓他動容的捐獻手術。蒂安娜的媽媽是阿根廷人,爸爸是美國人。玩耍時的一個意外導致蒂安娜窒息,被送進ICU病房后的全力搶救也未能挽回她幼小的生命。讓劉昱沒想到的是,蒂安娜的父母主動提出捐獻女兒的器官,為的是“能幫更多人”。
劉昱清楚地記得,捐獻手術被安排在下午。那天中午,他去醫院附近的商場,給小女孩買了一身新衣服。劉昱說:“孩子一直在監護室,什么衣服都沒穿,她應該走得更有尊嚴。”手術前,劉昱和同事們進行了簡短的默哀儀式,向小女孩表示敬意。談起這些,劉昱的聲音很低,顯然,回憶起這些讓他很難過。
蒂安娜捐獻出肝臟、腎臟和眼角膜,用來救治兩名器官衰竭的患兒,幫一名患兒重見光明。“手術完畢后,要恢復容貌。我印象最深的就是眼睛,做完以后,蒂安娜像是睡著了。她的父母不停地感謝醫護人員。”劉昱說,蒂安娜的媽媽極力控制著自己的感情,最后只是抱著她親了又親,作為醫生,盡管目睹過很多生離死別,但那一刻他和同事們都潸然淚下。
7個月大的蒂安娜成為首位在華捐獻器官的外籍人士。這名外國小女孩的奉獻,恰逢中國器官捐獻與移植事業醞釀大變革之際。過去幾年,中國逐漸形成相對完善的器官移植管理的政策體系和器官捐獻、獲取與分配、移植、移植后登記及移植監管五大工作體系。中國堅持公民逝世后器官捐獻自愿、無償的原則,禁止旅游移植,保障器官捐獻者和接受者權利。結合國情由紅十字會組織對困難家庭實行人道主義救助,以保證器官捐獻是公開透明無償的。就在蒂安娜捐獻器官那一年的12月初,一件改變中國器官捐獻與移植事業的標志性事件發生了:中國人體器官捐獻與移植委員會主任委員黃潔夫宣布,從2015年1月1日起,公民捐獻成為器官移植的唯一合法來源。從此,在廣泛的國際合作中,中國得到世界的幫助,建立起符合中國文化背景、符合世界衛生組織指導原則的中國體系,并為相同文化背景的國家提供了模版,世界衛生組織稱贊這是“中國的創新”。
《環球時報》記者從中國器官移植發展基金會處獲得的數據顯示,目前共有10位外籍人士去世后在中國捐出自己的器官,他們來自美國、英國、澳大利亞、日本、菲律賓、希臘等國。在黃潔夫看來,這個數目已經很多了。他表示,中國每年去世人數約600萬,目前大概有5000多人捐獻器官,而外國人在中國意外去世的案例非常少,有意愿捐獻的同時還需要符合器官捐獻標準,所以,這個比例已相當高。中國器官移植發展基金會副理事長洪俊嶺則這樣形容這些外籍人士的大愛之舉:“一滴水里也能照見太陽的光輝。”
澳大利亞器官捐獻者菲利普·安德魯·漢考克。
感恩:請外籍器官捐獻者家屬來華參加緬懷活動
中國器官捐獻與移植事業取得令世人矚目的發展,在生命最后時刻選擇在中國捐獻器官的外籍人士也在增加。9月20日,澳大利亞新南威爾士州老人皮特·漢考克在視頻聊天中向《環球時報》記者展示已故兒子菲利普·安德魯·漢考克的房間。這是一間典型的鄰家大男孩的臥室,干凈整潔,又不失活力,墻上照片中,臥室主人菲利普滿臉笑容地樓著一只大熊貓,墻角安靜地靠著一把吉他。遺憾的是,這把吉他再也不會被主人彈起。
2018年5月9日,年僅27歲的菲利普因1型糖尿病并發癥于重慶去世。悲痛之余,皮特和夫人詹妮還是尊重了兒子生前意愿。皮特說:“菲利普曾對我們說過,如果有一天他的生命進入到了不能被挽救的階段,他愿意捐獻器官給他人。”在重慶市紅十字會的協調和見證下,菲利普捐獻出肝臟、腎臟和眼角膜,挽救了3名中國患者的生命,讓2名中國眼疾患者重見光明。回憶起兒子,兩位澳大利亞老人自豪地說:“菲利普是個非常聰明、大膽的孩子,四五年前到中國西南大學當英語老師。到中國做一名老師一直是他的夢想。”
皮特告訴《環球時報》記者:“如果你能通過器官捐獻救助他人,而且你知道自己已沒有存活的希望,那為什么不捐獻你的器官呢?帶著它們入土是沒有意義的。我們也許可以為活著的人做點好事。菲利普幫助五個中國人過上健康生活,我知道他一定是開心的。”皮特曾在紅十字會的安排下接到一名菲利普器官接受者的感謝電話,了解到“移植手術成功,接受者恢復得也很好”。據《環球時報》記者了解,皮特一家受重慶市紅十字會邀請,將于2019年3月前往重慶,參加中國人體器官捐獻緬懷紀念活動,并在重慶市遺體器官捐獻紀念園為愛心企業給菲利普捐建的紀念碑揭幕。
“但說實話,我更希望菲利普能回到我的身邊。”這位年過花甲的澳大利亞老人提到兒子時眼睛泛紅,他的夫人詹妮也掉下眼淚。皮特最近發給重慶市紅十字會工作人員一張圖片,上面是為紀念菲利普種下的一株小樹。皮特說:“我們是在用眼淚澆灌它。”
無論在哪個國家,在親人離去時,作出捐獻器官的決定都是極度艱難的。2016年6月29日是49歲的英國人馬克·特倫斯·奧斯本躺在病床上的第118天,也是他在世的最后一天。這一年的3月,“杭州女婿”馬克被確診為“蛛網膜下腔出血”,很快陷入深度昏迷,被送進外科重癥監護室。當馬克被評估為腦死亡后,他的妻子王虹簽下器官捐獻協議。馬克遠在英國的親人也非常支持,將器官捐獻移植所需要的資料第一時間寄了過來。最終,在走完嚴格的法律程序后,馬克的眼角膜、腎臟、心臟、肝臟捐獻給6個中國人。在《環球時報》記者近日赴杭州探訪的過程中,淚水在王虹眼里打轉,但始終沒有掉下來。王虹說,馬克的媽媽當年就是靠心臟移植多活了二十幾年,正因如此,他們全家都對器官捐獻者非常感恩。
信任:中國器官捐獻與移植事業被高度認可
“中外人士在捐獻器官的流程上,是否有不一樣的地方?”面對《環球時報》記者這樣的提問,黃潔夫表示:“整個程序完全一樣,對于一些外國捐獻者,中國器官移植發展基金會還會專門給捐獻者所在國政府發信致謝。菲利普在中國捐獻器官后,我們向澳大利亞政府發感謝信,很多澳媒當時都有報道。2015年,22歲的法國小伙子小奧在發生意外后,捐獻了自己的器官,他是浙江首例捐獻器官的外籍人士,我們也通過法國駐華使館致信感謝,這對促進兩國人民的友誼是非常有意義的。”
“很多外國朋友跟我說,這些感人故事讓他們知道,原來中國的器官捐獻跟我們國家沒什么區別,捐獻者的愛心在自己的國家能實現,在中國也能實現。”洪俊嶺透露,所有的外國捐獻者都跟中國捐獻者一樣,在各地專門開設的器官捐獻者陵園里被刻上名字,供人們紀念。
據黃潔夫介紹,外籍人士在他國捐獻器官的感人例子很多。比如英國戴安娜王妃在彌留之際曾口授捐獻器官的遺囑,她的肺、肝、雙腎、胰臟、眼角膜和部分皮膚后來分別使法國、比利時、英格蘭和荷蘭四國的8名患者得到救助。談到從2014年開始,幾乎每年都有外籍人士選擇在中國捐出器官,黃潔夫表示,中國的器官捐獻與移植事業的長足進步離不開黨中央依法治國精神的鼓舞,離不開黨中央國務院有關領導的堅定支持。外籍人士的大愛舉動反映出全世界普通人民群眾對中國器官捐獻與移植的高度認可,他們覺得在中國捐獻器官是很光榮的,這個觀念已深入人心。今年5月,在日內瓦舉行的第71屆世界衛生大會“器官移植服務的全民覆蓋”邊會上,世衛組織總干事譚德塞走到黃潔夫面前,用中文說:“謝謝中國!”黃潔夫發言中表示:“中國器官移植的新時代已經到來,我們愿意與世界分享中國經驗。”他說,中國將在“一帶一路”的框架下更加重視并繼續深化國際交流,拓展合作的廣度和深度,為世界衛生組織的《人體細胞、組織和器官移植指導原則》在全球的實施作出中國應有的貢獻。
想爆料?請登錄《陽光連線》( https://minsheng.iqilu.com/)、撥打新聞熱線0531-66661234或96678,或登錄齊魯網官方微博(@齊魯網)提供新聞線索。齊魯網廣告熱線0531-81695052,誠邀合作伙伴。
網友評論僅供網友表達個人看法,并不表明齊魯網同意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我來說兩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