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科技日報
2018-10-25 14:06:10
“唯論文、唯職稱、唯學歷、唯獎項”問題突出—— 人才評價:打破“四唯”怪圈
本報記者 操秀英 劉 垠
“科技部等部門關于清理‘四唯’的行動是正確的,實事求是是科技發展的根本,論文、職稱、學歷、獎項只代表某些方面的成績,但在實際工作中,品德、能力等更加重要。”在看到科技部、教育部、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中科院和中國工程院聯合發布的《關于開展清理“唯論文、唯職稱、唯學歷、唯獎項”(以下簡稱“四唯”)專項行動的通知》后,上海衛星工程研究所研究員、衛星平臺總師陳昌亞如是說。
陳昌亞以他所在的航天領域為例。“型號總師當前以測試經驗豐富的本科及碩士居多,博士則在預研及新產品研發上更有優勢,大家各有所長,唯論文、學歷等不能合理評價每個人的貢獻和成績。”他分析。
這個聽起來簡單的道理操作起來卻尤為艱難。眾所周知,科技評價中的“四唯”現象長期為科技界所詬病。
中國科協新近公布的《第四次全國科技工作者狀況調查報告》顯示,45.9%的科技工作者認為科技評價導向不合理問題非常突出或比較突出,與2013年相比有較大改善,反映不合理問題突出的比例下降了13.5個百分點。
但是,該報告表明,論文仍是科技評價的最主要手段,93.7%發表過學術論文的科技工作者認同發表論文的主要目的是達到職稱晉升要求,90.4%是為了完成各種考核要求,科教輔助人員為達到職稱晉升要求而發論文的比例達到96.2%,62.1%的大學教師、44.9%的科學研究人員在各種形式的科研成果中最看重論文。
正因此,7月份出臺的《中共中央辦公廳 國務院辦公廳關于深化項目評審、人才評價、機構評估改革的若干意見》提出,“突出品德、能力、業績導向,克服唯論文、唯職稱、唯學歷、唯獎項傾向,推行代表作評價制度,注重標志性成果的質量、貢獻、影響”。隨后發布的《國務院關于優化科研管理提升科研績效若干措施的通知》則強調,要“開展‘唯論文、唯職稱、唯學歷’問題集中清理”。
為了貫徹落實該意見,科技部會同有關部門在充分聽取各方意見基礎上,于今年8月初部署啟動了減負專項行動,采取實際行動,側重操作層面,通過解剖麻雀和集中治理,切實解決科研人員反映強烈的科研管理中的突出問題。清理“四唯”正是其中一項。
“這個文件的出臺很有意義,它比以往更明確了建立以代表作為主的評價機制,重視標志性成果的質量、貢獻和影響,這一導向會影響甚至形塑科研人員的行為。”中科院科技戰略咨詢研究院研究員李真真說,我國科技評價已形成環環相扣的怪圈,而此次專項行動或許是打破怪圈的突破口。
但是具體到科研人員所顧慮的如何操作和落實到位,李真真認為,怎樣修改或形成新的評價指標是個大問題。如對代表作或標志性成果的貢獻、影響如何評價?這里存在一個如何理解貢獻和影響的問題。這不是一個部委能解決的,應該有一個自下而上討論和協商過程,而且這個過程應當是科研人員廣泛參與的。”她說,經過討論和協商,一方面可以形成具有共識性的合理的評價指標,另一方面可以使參與評價的人員深刻理解其內涵,以避免在實際運作中評價的異化。
“清理‘四唯’的關鍵在于樹立引導正確的科研價值取向。”同濟大學醫學院教授左為表示,應努力推行代表作評價制度,注重標志性成果的質量和影響力,“尤其對于一些偏向應用技術開發類型的科研工作,更要淡化論文的比重,強調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
他分析,在實際操作中,可考慮兩個思路:一個是“切蛋糕”,即對于各類項目計劃獎項等,在常規評比之外預留一部分給社會公益性研究、應用技術開發研究和國防工程研究,預留一部分給非正高級職稱、非博士學歷的人才;另一個是“樹典型”,即在嚴格驗收評估的基礎上,對突出的代表性科研成果,即使完成人在學歷、論文和職稱等方面不突出,也要進行鼓勵和宣傳,從而在學科領域內外引導正確的科研價值觀。(科技日報北京10月24日電)
想爆料?請登錄《陽光連線》( https://minsheng.iqilu.com/)、撥打新聞熱線0531-66661234或96678,或登錄齊魯網官方微博(@齊魯網)提供新聞線索。齊魯網廣告熱線0531-81695052,誠邀合作伙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