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科技日報
2018-11-05 10:09:11
徐寅憶 本報記者 王 春
“長三角將成為全球第一‘全球區域’,但只有在許多前提條件下,才能完成”。在中國科學院院士、同濟大學副校長吳志強教授看來,長三角和大灣區這兩個區域,土地只占全國國土面積的3%不到,但人口卻占到16%,2017年GDP占全國GDP的32%以上。
中部在快速崛起,近年中部省份經濟增長率明顯快于東部長三角。相比其他地區,長三角最近幾年似乎缺乏統一的大動作,甚至有人認為長三角還在“吃老本”。在新的形勢下,長三角區域間該如何協調發展,未來新的增長點在哪兒?
近日在上海舉行的浦江創新論壇上,長三角和粵港澳大灣區兩大區域發展問題成為專家學者聚焦的熱點之一。
跨地區聯合申請專利量增長5倍
吳志強的科研團隊跟蹤發現,最近10年,長三角跨省、跨市聯合申請的專利增長了5倍多,與此同時,美國東海岸區的專利申請漲幅也達到3倍多。這說明創新不再是單一城市的問題,而是有關城市群落,群落的創新已經成為世界的潮流。當城市聚集時,資源進行整合,取各家之長,補各家之短,區域成為一個完整的整體,活力遠遠超越單個的城市。
不過,盡管“量”上有絕對優勢,長三角地區的“質”卻稍顯落后。長三角地均產值、人均產值和人均專利數很低,僅為珠三角的二分之一。美國西北部灣區城市群、大倫敦地區、南歐金香蕉城市群等在這三項上也都遠遠超過長三角。
智能技術支撐著長三角未來的建設,長三角的目標并不是盲目的擴張,而是提高品質,保證“人均”。在本屆論壇上,三省一市簽署了《長三角地區加快構建區域創新共同體戰略合作協議》,發布了《推進長三角國家科技成果轉移轉化示范區協同發展共同構建國家科技成果轉移轉化高地倡議書》,同時舉行了長三角科技資源共享服務平臺建設啟動儀式,希望將多個城市的特色和力量聚集在一起,不僅讓城市集聚和聯動,也實現創新點上聚焦和協同。
粵港澳大灣區或是可借鑒對象
在如何實現區域合作方面,粵港澳大灣區或可成為長三角借鑒的對象。
中山大學粵港澳發展研究院副院長、廣東省人民政府決策咨詢專家陳廣漢教授設計了一套在一國兩制框架下的粵港澳地區的合作方案。香港、深圳和廣州相對集中連片,各城市間分工更為明確,這就是香港和廣州做知識創造,深圳做知識的轉化,其他的城市做產品。
比如,近兩年世界QS排名中,香港有5所大學進入全球排名前100名,擁有科研實力,而深圳雖在基礎研究方面相對較弱,但在科技創新、新興產業等方面具有超強競爭力,據2017年數據統計,全國主要城市發明專利的擁有量,深圳位列第二。大灣區可以參照國際一流灣區,把深圳的科技成果轉化能力與香港的科研力量、法律制度、國際資源進行整合,建設廣深港澳科技創新走廊、打造國際科技創新中心。
大江無人機就是上述城市協同創新的成功案例,它是香港科技大學研發的成果,創始人在深圳進行成果轉化并成立企業,產品目前占據世界消費級無人機市場超過70%的份額。“從無人機產品研發、成果轉化到產品制造,缺一不可。如今單打獨斗的城市沒有希望,我們應當期待‘區域’替代‘城市’,在世界范圍內發揮統領性作用。粵港澳三地仍在不斷引進領先科技人才,創新科技成果的產權制度、打造創新平臺,補齊短板,形成完善的城市合作鏈條,使灣區內創新資源相互補充、相互支撐、共享創新成果。”陳廣漢說。
專家表示,這兩大區域最大的不同在于粵港澳城市群形成了多足鼎立的格局,而在長三角地區則是一超多強,集中和協同不夠。上海是絕對的核心城市,帶動三省一市地區發展,城市之間在分工上尚未十分明確。長三角雖然在要素流通、人才儲備和國際資源對接上有諸多優勢之處,但在規劃布局上還需向粵港澳看齊,盡快進行結構改革和轉型。長三角和珠三角也并非對立競爭的關系,兩個區域的發展基礎不同,未來的產業布局和國際定位也不同,各區域都應互相學習、協同發展,形成各具特色的區域聯動體系。
想爆料?請登錄《陽光連線》( https://minsheng.iqilu.com/)、撥打新聞熱線0531-66661234或96678,或登錄齊魯網官方微博(@齊魯網)提供新聞線索。齊魯網廣告熱線0531-81695052,誠邀合作伙伴。
網友評論僅供網友表達個人看法,并不表明齊魯網同意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我來說兩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