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人民日報
2018-12-01 08:34:12
最近中央環境保護督察回頭看通報的一系列典型案例引發廣泛關注,其中“涉水”問題尤為突出。山東濰坊投資4700萬元對圍灘河“撒藥治污”,“藥”一停,污染程度又逐步回到之前的水平;貴州貴陽市開陽縣投資984.7萬元在洋水河末段、大塘口監測斷面前建設絮凝除磷設施,每年約投入2600萬元運行費用,直接添加絮凝劑以期降低洋水河進入烏江干流前的總磷濃度,最終徒勞無功。
這么多治污資金打了水漂,確實太可惜。而更令人痛心的是,如此治水并非個案,這不僅導致資金浪費,不科學的治理方式還會對河流生態帶來負面影響,甚至嚴重拖累整個治污進程。水環境保護事關人民群眾切身利益,事關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治理過程中出現這樣的情況,其原因值得探究。
仔細分析就會發現,急著交差、過關了事的思想作祟是首要原因。
“水污染防治行動計劃”要求,到2020年,全國水環境質量得到階段性改善,污染嚴重水體要較大幅度減少。依據這一治水總則,各地相繼出臺實施方案,把目標任務時間點細化落實,很多地方也提出了相應的問責要求。一些部門、少數工作人員沒能深刻領會治水的重要意義,抱著過關大吉的念頭,總想尋找捷徑,敷衍了事,把治理做成了花架子。
另一方面,水體治理依靠各種工程支撐,需要大量的資金投入,也帶來了巨大的市場機會。一些企業只看到水體治理的經濟利益,把它當成了唐僧肉。曾有業內人士感慨,水污染防治市場魚龍混雜,各路企業“八仙過海各顯神通”,皆稱包治百病:水利系統出身的說靠水沖;排水系統出身的要給河加個蓋兒;園林系統出身的說濕地能解決問題;環保工程公司信誓旦旦說“藥到病除”……
懷揣交差心態的干部遇到見錢眼開的企業,這樣的治理“班底”如何能干實事、見實效?濰坊、開陽跑偏的治水模式,不僅難以達到治理要求、滿足百姓期待,還造成惡劣的社會影響,各地必須引以為戒。
當前,我國一些地區水環境質量差、水生態受損重、環境隱患多等問題依舊十分突出,影響和損害群眾健康,不利于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治水的緊迫性十分突出。但即便如此,也必須明確治水不僅是一個技術活,也是一場持久戰。
污染在水里,根子在岸上,而且由于每條河流“病因”有差異,“病情”各不同,因此,找到科學合理的治理方案,才是河流復清、長清的根本所在。控源截污、河道疏浚、底泥清淤、植物吸附、恢復生態,要讓“病河”康復,要做的事情不少,該花的時間得花。相關部門不僅要繃緊科學治理這根弦,更需要抓鐵有痕踏石留印地埋頭苦干。
良好的生態環境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這是環境治理的出發點和落腳點。摒棄敷衍心態,扎實做好每一個環節的工作,濯濯清流才能真正呈現。
想爆料?請登錄《陽光連線》( https://minsheng.iqilu.com/)、撥打新聞熱線0531-66661234或96678,或登錄齊魯網官方微博(@齊魯網)提供新聞線索。齊魯網廣告熱線0531-81695052,誠邀合作伙伴。
網友評論僅供網友表達個人看法,并不表明齊魯網同意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我來說兩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