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半月談
2018-12-18 09:48:12
迎著風雪前進
張京品 汪巍
駐扎在西藏自治區昌都市八宿縣邦達鎮的武警某部交通三支隊養護十七中隊,肩負著川藏線左貢縣田妥村至八宿縣怒江溝共90公里路段搶險保通任務,其中一段路被稱為天路72拐,是川藏線上海拔最高、災害最多、路況最險的道路之一。
在這段蜿蜒于雪域云端的祖國生命線上,英雄的官兵們每天都在演繹著不一樣的芳華,他們無時無刻不在與“死神”賽跑,與“死神”搏斗。
“落石災害就是我們的‘槍林彈雨’”
“雖然是和平年代,但川藏線上這些落石災害,就是我們的‘槍林彈雨’,隨時隨地都要做好應對準備。”中隊四級警士長袁廣奎說。
川藏線天路72拐因其坡陡、彎多而得名,從海拔4658米的業拉山頂到2800多米的山谷,30多公里路段高差達1800多米。盤旋曲折的公路又急又陡,路外是懸崖,懸崖下是山谷,山谷里是怒江,洶涌澎湃。
除了險峻,天路72拐的地質災害風險也是出了名的:滑坡、泥石流、落石等經常突發。
養護十七中隊中隊長陳鵬說,因為山體特別陡峭,大多都是風化性的沙礫和巖石,一個帶一個,有時候就像“石頭雨”一樣。
去年8月,怒江溝發生塌方,400多立方米堆積物將道路掩埋,100多臺過往車輛受阻滯留。搶通中,陳鵬指揮著裝載機和自卸車裝料、倒料。約1個小時后,安全員李亞東吹起了緊急哨音,示意人員和機械全部撤離。
“剛剛撤出30米左右,上百顆大小不一的石子就像子彈一樣,飛速墜落。”李亞東說,“這個地方,不僅下雨天掉石頭,吹風也掉。說風吹石頭跑,一點都不夸張。”
“我們是用打顫的雙手丈量天路”
杜江,雖然只有29歲,但滿臉的高原紅、滿手的老繭,看上去像40多歲。2013年調來中隊后,他每年都要把90公里管養路段用雙手“丈量”兩遍以上。
修建標規路,是中隊道路養護的一項主要工作。據中隊指導員高尚介紹,標規路要確保路面平整、邊溝暢通,道路兩側5米范圍內無垃圾、無大石塊,并且在地勢條件允許的前提下,在路基邊緣加修80厘米寬的土路肩,以起到保護路基、延長道路使用壽命的作用。
“因為車多、牦牛多,加上暴雨沖刷,一道好的土路肩頂多能管2個月。”杜江說,修土路肩時,自卸車將土料倒在路邊后,要用雙手一鐵鍬一鐵鍬端開、鋪平、拍實。“別人用車輪、腳步丈量天路,我們是用打顫的雙手丈量。一天下來,常常兩手抖得連碗筷都拿不穩。”
累得兩手顫抖的活兒,還有清邊溝。四川廣元籍士官高建華說,嘎瑪溝到怒江溝一帶,很多地方都是黏性特別強的泥土,下雨之后,同石子裹雜在一起沖進邊溝,凝固后硬得跟混凝土差不多。
清邊溝,鋼釬、大錘、十字鎬、鐵鍬是必須要用的工具。四級警士長賀青松經常帶隊啃清邊溝的硬骨頭。他說,一般是3個人一組,先上大錘、鋼釬組合,再上十字鎬、鐵鍬組合,1天能清15米,就是了不起的成績。第一天手上起的血泡沒好利索,第二天新血泡又冒出來了。
在中隊奉獻了10年的士官莫未說:“我們的芳華都留在了72拐。”
鐵骨比凍冰積雪更硬
在天路72拐一帶,每年11月到來年4月,是霜雪不斷的冬季,最低氣溫能達到零下40多度,凍土層1米多深。這是最艱苦的季節,也是對身體傷害最大的季節。
“路上鏟雪,不怕缺氧,就怕太陽。”裝載機操作手劉樂介紹,每天搶通時,強烈的太陽紫外線通過雪地反射,官兵們戴墨鏡都不管用,每次回來眼睛都會發紅、疼痛、流淚,一晚上要滴好幾次眼藥水,才能勉強睡會兒。
下士路廣說,零下20多度的天氣,好多戰友的嘴唇裂了一次又一次,經常整個嘴唇都是血糊糊的。
這就是養路官兵們的日常。他們把芳華留在72拐,卻讓更多的行人有了“詩和遠方”。
想爆料?請登錄《陽光連線》( https://minsheng.iqilu.com/)、撥打新聞熱線0531-66661234或96678,或登錄齊魯網官方微博(@齊魯網)提供新聞線索。齊魯網廣告熱線0531-81695052,誠邀合作伙伴。
網友評論僅供網友表達個人看法,并不表明齊魯網同意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我來說兩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