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新華網
2019-01-08 06:48:01
2018年12月28日至29日,中央農村工作會議召開。會議指出,“明后兩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關鍵時期,是打贏脫貧攻堅戰和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歷史交匯期。”在實施鄉村振興戰略過程中,有一股重要依靠力量,他們就是新型職業農民。
截至目前,中國新型職業農民人數已突破1500萬人,預計2020年將達到2000萬人。新型職業農民新在哪兒?前景如何?近日,本報記者赴湖南進行了調查采訪。
1 土地全程托管
近期,本報記者從湖南長沙出發,驅車3小時,到達湖南常德市澧縣。
澧水之濱,有一個知名的錦繡千村。錦繡千村的故事也是一位普通農村婦女龔佑瓊用25年時間成為國家級農民專業合作社理事長的故事。
龔佑瓊出生在澧縣鹽井鎮一個貧困的農民家庭,兄弟姐妹9人,她排行老八。14歲那年,為了讓哥哥妹妹繼續讀書,她主動放棄學業回家務農。
2008年,她外出學習考察后認識到:只有創立品牌、抱團經營才有更大的發展空間。于是,她將自己的農資公司改為常德錦繡千村植保有限公司,將單一的農資銷售模式打造成綜合型農業服務平臺。傳統的銷售門店變身為服務三農的載體,123家連鎖配送網點延伸服務,統一采購、配送、定價、銷售。
“讓土地換一種種法,讓農民換一種活法。”龔佑瓊離夢想越來越近了。她用現代農業的辦法來實現夢想。
2011年,錦繡千村率先創辦了湖南錦繡千村農作物種植合作社,致力于打造農業社會化服務綜合平臺,為成員提供產前、產中、產后及產業資金互助一條龍服務。合作社為成員采集農資產品價值逾20億元,集中育苗2萬畝。
“貧窮根在思想和觀念,扶貧得先扶志與扶智。你的思想轉變了,你想干嘛我都支持你。”龔佑瓊多次這樣鼓勵幫扶對象。
澧縣大堰垱鎮戴家河村貧困戶李太山是龔佑瓊的幫扶對象之一。
李太山從事肉牛養殖,想脫貧致富,第一步得擴大養殖規模。計劃早在心里想了千千萬萬遍,東風卻遲遲不來——擴大規模的錢怎么湊得齊呢?李太山正愁眉不展時,龔佑瓊知道了這事,馬上幫他向合作社資金互助部借款8萬元,幫他擴大了肉牛養殖規模。2017年,李太山不僅歸還了本金,還賺了6000多元。到2018年,李太山又擴大養殖規模,還養起了豬。
尤其值得一提的是,錦繡千村向貧困戶提供土地全程托管和“菜單式”服務,解決貧困戶種地難、效率低的問題。2017年累計為貧困戶托管服務面積9.87萬畝,幫助貧困戶完成了耕、種、管、收生產環節,服務價格每畝低于市場價170元左右。
2018年5月23日上午,在澧縣城頭山鎮錦繡千村水稻種植示范園,伴著“嗡嗡”的轟鳴聲,6架無人機騰空而起,為作物精準施藥,拉開了錦繡千村“千村飛防”服務的序幕。
如今,植保無人機飛防服務成為現代農業服務領域的一個熱點。錦繡千村農業合作社還在城頭山產業園舉行了“千村飛防”大型推介會。
2 流水線種水稻
湖南岳陽屈原管理區的全國種糧大戶陽岳球這幾年驚喜連連。
6年前,他創辦了惠眾糧油農業專業合作社。“水稻全程機械化,機械設備的使用是按小時排工的。”在黃金鄉金龍村合作社總部,陽岳球對本報記者說。
合作社總部一樓大廳的墻上貼著3位專家的照片,一位是隆平高科栽培指導專家、國務院特殊津貼享受者郭守斌研究員,一位是湖南省農科院水稻育種專家李國滿教授,一位是岳陽市農科所研究員、國務院特殊津貼享受者謝曉陽,他們在這里分別負責育種、栽培和統防統治的標準化生產。
合作社總部的旁邊就是2000平方米的現代化育秧大棚,這是陽岳球自籌資金120萬元建的,后來政府補貼了近40萬元。
大棚里每天有8至10名當地農民在技術員的指導下,圍著一條水稻播種流水線作業。流水線是一種全新的自動播種裝置,陽岳球今年一口氣買了10條。大棚育秧方便機插,還不怕倒春寒和寒露風。合作社建了110多個大棚,都在育秧,確保供應5萬畝大田的機插秧。
陽岳球的故事要從1988年說起。那一年,陽岳球高中畢業回到當時的屈原農場,與人合伙承包稻田20畝,小有盈利。
苦心經營數年,陽岳球悟出了一些門道:“獨家種田只能糊口,規模經營才能出效益。”
2009年,他將種糧面積擴大到800畝,次年再擴至2400畝。2011年5月,他牽頭組建惠眾糧油農民專業合作社,采取土地流轉、土地入股等方式,承包水田5128畝,產糧4700余噸,訂單銷售4600余噸,實現利潤80多萬元。
2011年12月,陽岳球被評為“全國種糧售糧大戶”,這讓他信心更足,也讓他感覺擔子更重了,陽岳球尋思著如何種好稻田、種更多稻田。如今,流轉到陽岳球名下的水田達8000多畝,他成了名副其實的種糧大戶。
2012年,陽岳球“三顧茅廬”,把隆平高科的栽培指導專家郭守斌請到田邊傳藝,通過“少施多餐”的方式施肥,改良土質,并進行合理密植,科學治蟲,將400多畝低產沙性田變成了單季畝產580公斤的高產田。
在陽岳球的合作社,糧食生產過程中的浸種、育秧、飛機植保統防統治、收割、烘干,都實施全程機械化,生產出無塵、無污染、無公害的生態大米。
2015年5月,陽岳球還創建了現代農業創業孵化基地,為家庭農場、小微企業等提供生產經營場地和集中育秧、病害防治、倉儲物流等服務。目前,基地已孵化水稻種植、家禽養殖、農機服務等企業45家,帶動就業1528人,初步形成了以種養業為主導,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的創新創業態勢。
目前,陽岳球和他的團隊正在建設一個千畝生態農業園。“我們要將這個千畝園建成長沙、岳陽的后花園,預計輻射帶動周邊農戶近1000戶。”陽岳球說。
3 新型種養模式
在湖南湘都生態農業園,呆萌的小花豬排排站,以滑滑梯和跳水的方式從2.5米高的站臺一躍而下,贏得游客陣陣吶喊助威;在湖南寧鄉大成橋鎮鵲山村,大學生返鄉當農民,開創“稻蝦”立體生態種養殖,不僅可以收獲一季水稻,還額外增加了小龍蝦的收入……這是記者在寧鄉采訪時看到的一幕幕場景。
以“公司+基地+農戶”的模式發展當地特色農副產品,用自動化智能設備發展養殖業,打造魚卵孵化、生態養殖、務農體驗的觀光產業鏈……如今,新型職業農民活躍在農業生產經營各領域,成為發展新產業新業態的先行者、應用新技術新裝備的引領者、創辦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的實踐者。
從寧鄉城區出發,沿著寧橫公路驅車10余公里便來到了湘都職業中專。這所位于大成橋鎮永盛村的學校,是湖南新型職業農民培訓模式創新典型、新型職業農民實訓基地,由湘都生態農業園團隊利用閑置礦區投資建設,培訓能力達2000人。
記者來到時,寧鄉第四屆現代青年農場主培育班在這里開班,來自寧鄉各鄉鎮的50多名農民回到課堂集中充電。
“以前村里就是稻谷、稻草,沒有產業,青壯年都外出打工,地還得花錢請人種。”鵲山村黨支部書記陳劍說,為了解決“有田無人種”的問題,從土地改革入手,把村里的零散田塊整合起來,再組建土地合作社,農民以土地經營權入股,合作社統一將耕地對外租賃。
為了讓土地增值,鵲山村將耕地劃分成生產片區,租賃給新型職業農民耕種。采用“水稻+生態”的種植模式,將蝦、鱉、魚與水稻混合種養,建設葡萄、柑橘等特色農業產業基地,并發展起農業休閑旅游。“全村4500多畝土地全部實現‘雙種雙收’,拋荒現象基本消失。”陳劍說。如今,鵲山村村民變身“三金農民”,既可以拿租金,還能享受土地合作社的二次分紅,如果愿意種地,還能再有一筆勞動工資,收入比往年翻番。
新型職業農民從根本上提高了農業的內在潛力和發展動力,也為凋敝的鄉村帶來了生機和活力,帶動了更多農民走上脫貧致富之路。
培育新型職業農民,是時代的創新。農業農村部部長韓長賦多次表示,現在要把農民概念回歸職業概念,讓農民成為令人羨慕的職業。希望把“農民”這個稱謂從身份稱謂回歸職業稱謂,將來大家會渴求當農民。
大力推進新型職業農民發展是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重要舉措,是解決“誰來種地”問題的現實選擇,是實現高質量發展和綠色發展的迫切需要。當前,全國農村實用人才總體規模已超過2000萬,新型職業農民超過1500萬人。新型職業農民在保證糧食安全、促進綠色農業發展、帶動農民增收致富等方面發揮重要骨干引領作用。(陸培法)
想爆料?請登錄《陽光連線》( https://minsheng.iqilu.com/)、撥打新聞熱線0531-66661234或96678,或登錄齊魯網官方微博(@齊魯網)提供新聞線索。齊魯網廣告熱線0531-81695052,誠邀合作伙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