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北京晚報
2019-01-08 10:48:01
中大考古工地近日發掘出古墓13座
漢墓墓主家境不錯
中大發掘古墓現場。廣州日報全媒體記者高鶴濤、蘇韻樺 攝
文/廣州日報全媒體記者徐靜
中山大學南校區東區食堂考古工地挖出古墓,引發社會各界關注。現場一共發掘出多少古墓?如何判斷古墓年代?出土了哪些文物?有無留下文字記載?怎樣判斷墓主人身份……
昨天,中山大學安排教師到現場舉行現場實踐教學活動,現場學習考古知識。廣州市考古研究院考古工作人員宋中雷作為發掘現場的負責人,接受記者的采訪,對這些謎團一一進行解答。
問:中大此次發掘古墓整體情況如何?
宋中雷(以下簡稱“宋”):此次發掘地塊用地范圍內,發現14處文化遺存,其中墓葬13處、1口水井。13處古墓葬中有東漢墓葬1座,明代墓葬2座,清代墓葬10座,還有清代水井1口。其中,M1、M2、M3三座漢、明墓葬初步判斷文物價值為B級(重要),保存狀況為B級(保存一般)。
問:發掘古墓有怎樣的流程?
宋:廣州市文物考古研究院于2018年7月17日就前往該地塊進行調查。考古勘探工作從2018年11月30日開始,至2018年12月24日結束。經報市文物局批準,考古發掘工作于2019年1月2日開展。
問:如何判斷各墓的年代?
宋:東漢墓葬的年代,一般從三個方面來判別。第一個方面是墓的形制。東漢時期的墓葬大部分都是我們看到的這種磚室墓,這個墓有耳室,可能還會有券頂、封門和甬道,通過形制能初步判斷是東漢的墓葬。第二個方面是隨葬品,該墓出土的陶牛、陶雞、陶壺和陶案等隨葬品均為明器,具有明顯的時代特征。第三個方面是看墓磚的大小、尺寸等。
明墓一般隨葬品都比較少。這次發現的明代墓葬是單室磚室券頂墓,結構比較簡單,也沒有出土隨葬品。清代墓葬主要是豎穴土坑墓,比較簡單,個別有隨葬品和棺木。
問:漢墓的遺物都有哪些?
宋:在中國古代尤其是漢代,人在生活中擁有的東西,希望死后也能擁有,因此就做了這些陶器,希望能在另一個世界使用。東漢晚期墓葬中出土文物最為豐富。總共發掘出土37件(套)文物,其中東漢墓出土文物35件(套),清墓出土釉陶罐1個、墓志1塊。M1號東漢墓出土的35件(套)文物中,有6件都是動物俑。
問:怎樣判斷東漢墓墓主人身份?
宋:漢代講究厚葬,視死如生,所以隨葬品一般較多。在中國古代,一個人去世后能夠建造一定規模的墓室,墓室里有數量不少的隨葬品,可以判斷該墓的墓主人不是一般的平民百姓。能夠用得起墓磚建墓說明經濟情況不會很差。
問:接下來將會怎樣處理古墓?
宋:考古工作人員完成古代墓葬的考古發掘清理工作后,遺物要取走入庫,進行保護處理和修復,用于科學研究和展示,墓磚部分會作為考古標本進行部分提取。如果是性質比較特殊如大型石室墓、磚室墓等,文物價值高、便于展示宣傳,就會考慮原址保護,針對具體情況實施保護措施包括一些硬件建設,也可以整體搬遷再進行復原、保護與展示。但對于像清代土坑墓這種形制比較常見、發現數量比較多的普通墓葬,會選擇保護性回填,如果是配合基本建設的考古項目,則會在完成全部文物資料記錄工作后按照文物保護法律法規將場地移交給施工單位。
問:發掘這些古墓有怎樣的價值和意義?
宋:不同時代的考古墓葬,都有其自己的價值,都是寶貴的實物資料。M1號東漢中晚期的磚室墓,對于研究東漢的政治、經濟、文化還有社會形態具有一定的歷史價值,對于研究海珠區西北部及廣州地區漢墓,都有一定的歷史價值和研究價值。在這里發現清朝的水井,證明清代有人類在此生活過。發現早期的漢代古墓,說明早期是墓葬區。清代有水井,說明這個地方可能已經不再是墓葬區。因此在這一帶也可能隨著時間推移,相關的生活環境發生了變化。
想爆料?請登錄《陽光連線》( https://minsheng.iqilu.com/)、撥打新聞熱線0531-66661234或96678,或登錄齊魯網官方微博(@齊魯網)提供新聞線索。齊魯網廣告熱線0531-81695052,誠邀合作伙伴。
網友評論僅供網友表達個人看法,并不表明齊魯網同意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我來說兩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