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新華社
2019-01-21 17:10:01
新華社北京1月21日電網絡上經常看到這種說法:外國人坐地鐵時會掏出一本書來讀,而中國人卻不停刷手機。
這樣“外國真香”的論斷常常活躍于各大社交平臺,“謀殺”我們的流量。可事實真的是這樣嗎?
倫敦:做什么取決于有無信號
倫敦地鐵于1863年1月10日通車,至今已建成總長400多公里的地鐵網,共有11條線路,270多個車站,日均載客超300萬人次。
圖為運行中的倫敦地鐵。(新華社記者張代蕾攝)
倫敦地鐵有超過50%的線路在地面運行,但多數地面路線位于倫敦市區外。在地下運行的市區線路中,部分站臺有無線網絡信號,但所有隧道里都沒有網絡覆蓋。
因此,在倫敦城中心乘坐地鐵時乘客基本無法用手機上網。
據記者觀察,倫敦地鐵車廂里整體較安靜,讀書看報的人比例較高,但也有不少乘客會全程埋頭看手機,玩小游戲或看離線視頻。而在能聯網的地面線路上,看手機乘客的比例更大。
吉娜·柯林斯家住倫敦東區,工作地點則在西區。每天她花在地鐵里的通勤時間差不多要一個半小時。
“我的背包里裝著書,也裝著下載好游戲的手機。在地鐵里看書還是玩手機,取決于當天的心情和車廂狀況。畢竟,在夏季擁擠而悶熱的車廂里我是沒法靜心看書,”她說。
英國天空電視臺曾做過一個“你坐地鐵時會做什么”的調查。結果發現,如果沒網,受訪者的第一選擇是讀書或看報,第二選擇是玩離線手機游戲,第三選擇是偷偷觀察其他乘客。
而如果有網,第一選擇是用手機上推特或臉書,第二選擇是收發電子郵件,第三選擇是看視頻。
一些受訪者表示,這段時間讓他們心安理得在地鐵里閱讀小說或者打盹休息,但44%的受訪者認為坐車時沒有手機信號是件很煩心的事,五分之一的人認為這段時間被白白浪費,還有四分之一受訪者表示考慮為了手機信號而放棄地鐵換成其他交通工具。
紐約:地鐵設施“臟亂差”
紐約地鐵早在1904年就開始運行,發展到今天已有28條線路,部分線路全年無休、全天24小時運營。
紐約地鐵車廂的乘客。(新華社記者徐曉蕾攝)
久遠的歷史既是驕傲也是累贅,紐約地鐵硬件設施之“臟亂差”在發達國家名列前茅,無線網絡那是不用想了。列車行進時,車廂里沒有任何手機信號或無線網絡。有緊急情況需要聯系人或查閱信息,只有利用列車進站的短暫時間。
不過,這并不是說紐約人就不刷手機,他們只是用手機干些不用上網的事兒,比如聽音樂,記者就多次見過塞著耳機high得搖頭晃腦的人。此外,讀書讀報、跟朋友聊天或者啥也不干的也大有人在。
在地鐵上一邊聽直播一邊看書的姑娘錢德勒告訴記者,她每天上下班得花一小時在地鐵上,乘車時一般都會看書或聽新聞,“因為這是一天里難得的讀書時間”。
她認為,地鐵里有無線網絡固然好,自己估計會看看社交網絡的更新;但沒有也無所謂,看書聽新聞也很好。話雖如此,但當乘坐的七號線駛上地面后,錢德勒立即拿起了手機。
另一位乘客瑪蒂娜無論是乘公交還是地鐵都喜歡完全放空。“如果地鐵有Wifi的話,我也許偶爾會看手機,因為地鐵比起公交還是平穩很多的,但更多的時候還是會發呆。”
不過,她認為,地鐵還是裝有無線網絡比較好,因為乘客可以查看交通,確保自己沒走錯路,走錯路了的話也能及時更正。
東京:文化因素不可忽視
日本的鐵路網遍布全國,他們常說的“電車”(類似于輕軌的路面鐵道交通)不僅是城市內重要的交通工具,同時兼具我們“火車”的概念。
“電車”多在地面上,手機信號不太受影響。隨著智能手機的普及,日本的手機運營商積極推進手機信號覆蓋地鐵,例如東京地鐵,在2013年就實現了手機網絡信號全覆蓋。
那日本人一般在電車、地鐵里做什么呢?
記者根據觀察粗略統計,車廂內大約45%的人在刷手機,10%的人在讀書,剩余45%在休息或小聲聊天。
56歲的公司職員鈴木告訴記者,他每天大概花4個小時在電車上,一般會用手機處理公司業務,也會看新聞、刷網頁、看視頻,看手機看膩的時候也會讀書。
而滿頭白發的石井(音)老人則笑著告訴記者:“(我在車上)有時用蘋果手機聽音樂,有時讀書,有時候還會睡著。”
日本人在車廂里做什么,不僅受個人興趣影響,以下兩個日本“特色”也是難以忽略的因素。
一是日本書籍的“文庫本”。日本出版行業習慣在新書發售后,給較受歡迎的書再版一種手掌大小、便于普及的“文本庫”。“文庫本”價格便宜,體積小重量輕,便于攜帶,方便閱讀,為人們在上班、上學路上讀書提供了便利。
另一個則是車廂內對使用手機的限制。日本注重公共空間內互不影響,所以車廂內的廣播經常提示要把手機調成靜音模式,并且不要在車廂內打電話。同時,由于之前有研究表示手機信號會對心臟起搏器產生影響,所以日本的電車要求“當車內人多擁擠時請在優先席附近關閉手機”。
柏林:元素奇特、種類繁多
德國人通常被作為愛學習的“標桿”出現在網絡上。然而身在首都柏林,記者的真實體驗與網絡留言卻有較大差距。
德國城鐵車廂內正在看書的乘客。(新華社記者張遠攝)
在德國,通勤“低頭族”絕對不在少數。柏林地鐵其實叫城鐵更嚴謹一些,有些路段在地下行駛,一些路段在地上,手機信號也在穿梭中時斷時續。沒有信號,并不耽誤人們玩兒智能手機,一些離線手機游戲也因此比較火爆。行駛在有信號的路上路段后,低頭的人們會更多。
當然也不可否認德國坐城鐵的人里,有這樣的人群:讀書、看報、寫作或是織毛衣。這類人群年齡不一定是年事較高的群體,年輕人中也有這樣的“清流”存在。當一些人期待著5G時代時,他們仍然堅定地選擇生活在2G空間。這在德國是一種后現代生活流派:切斷與外界的干擾,注重人們生活最需要的元素。
兩類人,孰是“老派”孰是“新新人類”,或許不好下定論。
不過,只通過玩手機和看書報區分“新、舊”兩派城鐵人群,可能就比較粗略了。因為柏林是個包容性較大的城市,與北京上班族居多的地鐵相比,柏林城鐵可以說是“光怪陸離”。
一些人把城鐵看作酒吧。下班后提溜兩瓶啤酒,靠在扶手上獨飲;
一些人是寵物一族。車門開啟時,兩只巨型犬先踏入車廂,主人在后提繩;
一些人是天體一族。每年柏林城鐵會組織不穿褲子乘城鐵活動,參與其中的男男女女只著底褲,大張旗鼓地穿梭,坦誠相見。
……
柏林市交通公司曾為宣傳自己“開放”的服務拍過一部音樂電視。這一片子以地鐵查票員的視角生動再現搭乘城鐵畫面:
黑哥特風青年與老奶奶同坐
哈皮狗帶著鯊魚帽衫占座
搭城鐵搬家搬沙發
主婦切洋蔥刮奶酪
球迷用喇叭吹隊歌
長發變性人、男男疊坐
歌曲的最后用到柏林城鐵背景音:列車進站,請保持距離。請上車。
圖片為柏林市交通公司宣傳片截圖。
其實,看書也好、刷手機也罷,說到底都是個人的選擇,實在沒必要提升到民族希望的層面。幾十分鐘的乘車時間,想想車廂里的擁擠、異味和噪聲,做點讓自己開心的事不好嗎?(記者:張代蕾、徐曉蕾、杜瀟逸、鄧敏、張遠,編輯:魯豫、吳錚)
想爆料?請登錄《陽光連線》( https://minsheng.iqilu.com/)、撥打新聞熱線0531-66661234或96678,或登錄齊魯網官方微博(@齊魯網)提供新聞線索。齊魯網廣告熱線0531-81695052,誠邀合作伙伴。
網友評論僅供網友表達個人看法,并不表明齊魯網同意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我來說兩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