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新華社
2019-02-04 15:10:02
↑這是二十世紀50年代,人們在北京站售票窗口買票。新華社發(北京站提供)
為了團圓,年復一年,中國人奔波在春運的路上。鄉愁曾是一張小小的火車票,連通著千萬人的他鄉與故鄉。
新中國鐵路的第一代火車票是常備客票(硬板票),需要手工加注乘坐信息。售票員賣票就像“抓中藥”,票箱里的小格子對應著不同的車票,售票員用日期機在車票上印上日期,貼上座位號,打著算盤計算價格。那時候售票速度慢,差錯率也比較高。1997年,計算機打印的紅色軟紙票正式投入使用,從“做手工”到“敲鍵盤”,售票速度從幾分鐘壓縮到幾十秒。2008年,藍色磁介質票開始出現,自助驗票閘機投入使用后,乘客可自助刷票進站。2011年,網絡訂票業務的開通大大簡化了購票流程。如今,無紙化的電子火車票已開始推行,乘客可以“刷臉”乘車。未來,有形的火車票或許將成為歷史。
“票”總是那么牽動人心。小小火車票折射出春運大變遷,映射出人民群眾生活的巨大改善。
↑這是二十世紀50年代北京站售票員的工作場景。新華社發(北京站提供)
↑這是青島火車迷陳天豪收藏的一張1979年的火車票(2019年1月25日攝)。新華社記者李紫恒攝
↑1997年1月,烏魯木齊火車站告別了30多年來人工售票的歷史,開始實行微機售票。新華社記者艾尼瓦爾攝
↑春運期間,濟南火車站為農民工提供團體訂票服務。這是工作人員在高新區的一處建筑工地送票(2007年2月6日)。新華社記者徐速繪攝
↑石家莊火車站工作人員利用午休時間來到河北省化工學校,為近千名學生“送票上門”(1998年1月7日攝)。新華社記者周文廣攝
↑在廣東省東莞市三和塑膠制品有限公司打工的江西省上饒市女青年張云英(前左)開心地拿到了南昌鐵路局春運服務小組送來的節后返程票(2003年1月22日攝)。新華社記者陳春園攝
↑2011年1月9日,上海站北廣場春運火車票“大賣場”開辟130個售票窗口,開始發售春運首日車票。這是旅客在火車票“大賣場”購票。新華社記者裴鑫攝
↑一名旅客在合肥火車站自動售票機上提取剛買到的火車票(2011年1月17日攝)。新華社記者李健攝
↑一名旅客在廣州南站檢票進站(2011年1月19日攝)。新華社記者陳曄華攝
↑在G1206次高鐵列車上,列車長張悅(左)為乘客辦理補票(2019年1月30日攝)。新華社記者王松攝
↑旅客在鄭州火車站“刷臉”進站(2019年1月21日攝)。新華社記者李安攝
↑旅客在重慶火車北站售票窗口購買春運車票(2012年1月7日攝)。新華社記者李健攝
想爆料?請登錄《陽光連線》( https://minsheng.iqilu.com/)、撥打新聞熱線0531-66661234或96678,或登錄齊魯網官方微博(@齊魯網)提供新聞線索。齊魯網廣告熱線0531-81695052,誠邀合作伙伴。
網友評論僅供網友表達個人看法,并不表明齊魯網同意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我來說兩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