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經濟日報
2019-03-01 15:21:03
編者按《2018年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統計公報》如期發布,組組數據、張張圖表翔實生動地記錄了我國經濟社會發展在新時代取得的新成績。2018年,在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堅強領導下,各地區各部門按照黨中央決策部署,堅持新發展理念,堅持以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主線,按照推動高質量發展要求,凝心聚力,攻堅克難,經濟運行保持在合理區間,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主要預期目標較好完成,實現了經濟社會大局和諧穩定。
商務部研究院流通與消費研究所所長董超——
國內消費升級勢頭不減
2018年,我國全年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380987億元,比上年增長9.0%,保持平穩較快發展勢頭。消費連續5年成為經濟增長第一拉動力,對經濟增長的貢獻達到了76.2%。在國內經濟增長減速、國際貿易保護主義抬頭的背景下,能夠取得這一成績相當不易。
消費領域呈現出許多新的發展特點,城市和鄉村消費、線上和線下消費、商品和服務消費等都呈現出許多新的發展趨勢。
首先,進口消費規模進一步擴大。2018年,我國進口商品超過了14萬億元,進口增速高于出口增速5.8個百分點。我國中等收入群體規模不斷壯大,居民消費結構升級對特色優質消費品的進口需求增長較快,與人民生活密切相關的日用消費品大規模進口對提升消費發揮了重要作用。
其次,服務消費作為帶動消費增長的主力軍地位更加凸顯。我國居民支出中用于食品煙草的比重持續降低,2018年全國居民恩格爾系數為28.4%,較2017年進一步降低。消費的選擇性、靈活性增強,對發展享受型需求增加,服務消費占比快速上升,2018年服務消費占居民消費支出的比重達到了49.5%,已經接近一半。
2019年,隨著居民收入保持穩步增長,商務部等相關部委為擴大消費規模、促進消費升級采取了一系列支持政策和保障舉措,消費總體上將呈現規模穩步擴大、升級勢頭不減、模式不斷創新的發展態勢。同時,消費在穩就業、穩外貿、穩投資、穩金融、穩外資、穩預期中都將發揮關鍵作用,促進形成強大國內市場。
(經濟日報記者 馮其予整理)
中國國際經濟交流中心經濟研究部副部長劉向東——
民間投資呈現回暖跡象
2018年,我國民間投資呈現回暖跡象,同比增長8.7%,較上年提升了2.7個百分點。民間投資增速出現反彈,除了有2017年基數偏低原因外,主要在于前期出臺的穩定投資系列政策落地見效。
一是“放管服”改革成效明顯。中央和地方紛紛精簡合并投資項目報建審批事項,提高企業登記和注銷的便利性,營造良好的市場監管環境。同時,放寬政府主導項目的限制條件,積極吸引民間資本參與資源開發、交通、市政等項目。
二是大力實施減稅降費政策,包括調低增值稅、所得稅、社保費率以及降低融資成本,同時拓寬民營企業融資渠道,大幅度減輕了民企生產經營的成本負擔,增強了其盈利能力和抗風險能力。
三是推進產權保護制度持續完善,依法保護民營企業家人身財產安全,按照競爭中性原則,在招投標、用地等方面,對各類所有制企業和大中小企業一視同仁,特別是習近平總書記召開民營企業座談會,充分肯定了我國民營經濟的重要地位和作用,增強了民企再投資的信心。
2018年底召開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提出要著力激發微觀主體活力,這意味著要著力激發民間投資活力。為此,國家將采取更有力的政策措施,一是通過創新和完善宏觀調控政策,強化逆周期調節適度擴大總需求,為民間投資營造良好的政策環境。二是著力優化營商環境和促進形成強大國內市場,解決好民營企業和小微企業融資難融資貴問題,為穩固民間投資持續發展提供暢通的經濟循環。三是進一步推動經濟體制改革走深走實,包括積極推進混合所有制改革,保護民營企業家的人身財產安全,打造規范、透明、開放、有活力、有韌性的資本市場,為促進民間投資健康發展提供強力保障。 (經濟日報記者 熊 麗整理)
中國宏觀經濟研究院對外經濟研究所副研究員楊長湧——
外貿鞏固穩中向好態勢
2018年,我國貨物進出口總額305050億元,比上年增長9.7%。面臨復雜嚴峻的國際經濟環境,我國外貿逆勢而上,貿易結構進一步優化,實現了穩中向好目標。
這個成績是在世界經濟增長乏力、動能趨緩的情況下取得的。2018年,世界經濟雖然延續溫和增長態勢,但增速較2017年下降。保護主義與單邊主義抬頭,國際貿易發展阻力重重。在這樣的情況下,我國外貿繼續實現高速增長,進出口增長率遠超美國、德國、日本等貿易大國,與“一帶一路”國家貿易增速高出全國整體增速3.6個百分點。這充分說明,我國外貿具備較強競爭力,優質優價的產品和服務在“一帶一路”國家需求旺盛,能夠有效抵御外需波動,保持運行在合理區間。
這個成績是在外部環境復雜多變、外部需求出現疲軟的形勢下取得的。作為我國最大的出口國和第六大進口來源地,中美經貿合作在困難和挑戰中曲折前行。在這樣的形勢下,2018年我國對美出口依然實現8.6%的增長。這恰恰說明,中美經貿結構互補互惠的基本面沒有變。
這個成績是在我國進一步擴大開放、深化改革的推動下取得的。2018年,在經濟全球化遭遇波折的國際大氣候下,我國頻頻推出改革開放重大舉措,政策之密集、涉及領域之廣、開放力度之大為近年少有,頂住了保護主義的逆風,強有力地推動外貿完成預期目標。特別是2018年我國進口增長12.9%,遠超出口7.1%的增速,貿易順差大幅收窄,向全球開放市場、為世界經濟增長提供了新動力,成為我國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扎實實踐。
(經濟日報記者 顧 陽整理)
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市場經濟研究所副所長鄧郁松——
房地產市場運行平穩
2018年,商品房銷售面積171654萬平方米,比上年增長1.3%。其中,住宅銷售面積增長2.2%,辦公樓銷售面積下降8.3%,商業營業用房銷售面積下降6.8%。
2018年商品房銷售面積和銷售額均創歷史新高。雖然2015年以來房屋銷售面積持續創新高,但增速已明顯放緩,2016年銷售面積增速較2015年增長22.5%,2017年和2018年的增速分別回落到7.7%和1.3%。
隨著2015年以來商品房銷售持續增加,去庫存取得顯著成效。2018年末,商品房待售面積52414萬平方米,比2017年末減少6510萬平方米,較2016年2月份的峰值下降21517萬平方米。其中,12月底商品住宅庫存為25091萬平方米,是2013年以來的最低值。但商業、辦公等非住宅類庫存下降較為有限,12月底非住宅類待售房面積為27323萬平方米,較2017年底只減少了1437萬平方米,目前非住宅類待售房面積仍高于2015年的水平,去庫存壓力仍然較大。
尤其值得關注的是,2018年3月份以來房屋新開工面積增速始終高于銷售面積增速,特別是下半年以來,在銷售面積增速持續回落的情況下,新開工面積增速不降反升,全年新開工面積增速比銷售面積增速快15.9個百分點,這意味著后續的供應壓力將會加大。新開工面積增速再次持續高于銷售面積增速也意味著后續可能會再次面臨庫存增加的壓力。
由于各地房地產市場差異較大,2019年各地在實施一城一策時,宜更加重視加強房地產市場供需雙向調節,努力實現房地產市場平穩運行。
(經濟日報記者 亢 舒整理)
北京師范大學統計學院教授李昕——
收入增長與經濟增長基本同步
2018年,全國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8228元,比上年增長8.7%,扣除價格因素,實際增長6.5%。總的來看,居民收入增長與經濟增長基本同步。
我國居民收入穩步增長的主要驅動因素,一是社保改革、精準扶貧等惠民政策力度的不斷加大,有助于改善我國城鄉居民收入差距進而促進居民增收。二是個稅改革直接提升居民收入。三是營商環境持續優化,企業減稅力度不斷加大等措施在提升企業效率的同時也增加了居民工資性收入。
居民收入穩步提高,有助于推動消費需求穩步擴大,有利于鞏固并進一步推進內需驅動型增長方式轉變,實現經濟可持續發展。同時,也有利于增強企業發展信心。
需要看到的是,近年來我國GDP增速變化對居民收入增速變化的貢獻呈放大效應,即GDP增速相對放緩或加快時,收入增速會呈現更大幅度的放緩或加快。因此,在積極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同時,也必須高度重視收入增長問題。
要加快推動實現居民收入增長,一是要通過創新推動現代產業發展,不斷擴大居民部門的產出規模;二是要實施積極的就業政策、加大財政教育投入,不斷提升社會總體人力資本水平,增加國內生產總值中的勞動力報酬份額;三是要完善現代金融體系,發展多層次資本市場,促進居民非工資性收入水平提升;四是要加強居民合法財產保護,保證居民財產性收入;五是要通過放開準入限制、加快知識產權保護體系建設、縮減負面清單等措施進一步改善營商環境,大力促進民營經濟發展,擴大社會就業,增加居民收入。 (經濟日報記者 林火燦整理)
北京師范大學中國扶貧研究院院長張琦——
脫貧攻堅初戰告捷
2018年,全國重點地區脫貧攻堅加快推進,貧困人口數量下降。年末農村貧困人口比上年末減少1386萬人,貧困發生率下降1.4個百分點。
2018年脫貧攻堅戰之所以能初戰告捷,是因為在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堅強領導下,各地區各部門認真貫徹落實黨中央、國務院決策部署,扎實推進各項工作,脫貧攻堅在力度、廣度、深度和精準度上都達到了新水平。
2018年,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了《關于打贏脫貧攻堅戰三年行動的指導意見》,并將128項任務分解落實到71個部門。國務院扶貧開發領導小組召開電視電話會議,對落實《指導意見》作出明確部署。各地區各部門都制定了打贏脫貧攻堅戰三年行動的實施方案,提出了貫徹落實的具體措施。
總的來看,脫貧攻堅頂層設計進一步完善,政策措施進一步強化,組織領導進一步加強,各項工作開局良好。扶貧機構從來沒有這么整齊,陣容從來沒有這么強大。各行業、各部門都加大了支持力度,聚焦精準扶貧精準脫貧。比如,交通扶貧全年安排貧困地區車購稅資金2144億元,新建改建貧困地區農村公路20.8萬公里;水利扶貧全年安排貧困地區水利建設投資980億元,解決了419萬貧困人口飲水安全問題。
2018年,中央確定重點支持“三區三州”,新增中央財政專項扶貧資金120億元用于“三區三州”,占全國新增資金的60%,深度貧困地區攻堅進程明顯加快。經過2018年一年的努力,中西部地區169個深度貧困縣2018年貧困人口也大幅減少,共有460萬貧困人口脫貧,貧困發生率大幅下降。 (經濟日報記者 黃俊毅整理)
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資源與環境政策研究所副所長常紀文——
良性綠色發展格局初步形成
2018年,我國生態環境質量持續改善。在大氣污染防治方面,細顆粒物(PM2.5)平均濃度繼續有較大幅度的下降。在監測的338個地級及以上城市中,城市空氣質量達標的城市占35.8%,未達標的城市占64.2%。PM2.5未達標城市(基于2015年PM2.5年平均濃度未達標的262個城市)年平均濃度43微克/立方米,比上年下降10.4%。在水污染防治方面,海水的水質改善幅度較大。近岸海域417個海水水質監測點中,達到國家一、二類海水水質標準的監測點占74.6%,比2017年增加6.8%;三類海水占6.7%,比2017年下降3.4%;四類、劣四類海水占18.7%,比2017年下降3.4%。這一成績的取得與陸地水污染防治工作成效巨大密不可分。在生態建設方面,繼續有所作為,如人工造林面積360萬公頃,占全部造林面積的50.9%。森林撫育面積852萬公頃。新增水土流失治理面積5.4萬平方公里。
過去一年,我國在大氣、水污染防治和生態建設、低碳發展、節能減排等方面仍然能夠有較大作為,人民群眾的綠色發展獲得感繼續增強,其主要原因在于:一是黨中央、國務院的高度重視,以上率下,層層傳導壓力,實抓環保的氛圍已經形成。二是對于污染防治攻堅戰,中央作出了周密部署。此外,污染防治、生態建設、節能減排與氣候變化應對有機結合,防止頭痛醫頭腳痛醫腳,生態環境保護的整體效應得到提高。
近幾年全國經濟指標和生態環境保護指標開始呈現一定的正相關性。也就是說,通過前期的艱巨努力,目前既持續改善經濟發展質量,又穩步提升生態環境質量的良性綠色發展格局初步形成。
(經濟日報記者 曹紅艷整理)
對外經濟貿易大學公共管理學院教授李長安——
就業形勢總體保持穩定
2018年,全國就業人員77586萬人,其中城鎮就業人員43419萬人。全年城鎮新增就業1361萬人,比上年增加10萬人。年末全國城鎮調查失業率為4.9%,比上年末下降0.1個百分點;城鎮登記失業率為3.8%,下降0.1個百分點。
從總體來看,2018年我國城鎮新增就業1361萬人,連續6年保持在1300萬人以上,實現了年初制定的新增就業目標。從失業率指標來看,在全球范圍也處于較低水平。從核心指標來看,可以作出就業形勢總體穩定的判斷。
就業形勢的總體穩定,首先得益于經濟能夠繼續保持較高速度增長,經濟增量不斷擴大,為穩就業奠定了基石;其次是經濟結構的優化,當前第三產業在GDP中占比超過第二產業,對就業的拉動能力明顯增強;再者是就業穩定,更得益于新動能對新增就業的貢獻。
隨著去產能、去杠桿等任務加碼,以及外部環境影響,經濟下行壓力不減,就業壓力也隨之增大。從總量看,今年我國城鎮就業的新增勞動力仍然保持在1500萬人以上,高校畢業生規模再創歷史新高。同時,就業的結構性矛盾依然較為突出,“就業難”與“用工荒”并存。2019年穩增長保就業任務仍比較艱巨。
展望未來,經濟平穩運行、新動能快速發展,將為穩定和擴大就業提供堅實基礎。不過,勞動者能否穩定就業,還需取決于個人技能、受教育程度等因素。國家要高度重視加強對勞動者的教育培訓,作為提高勞動力整體素質的一項重要手段。越是在經濟結構變化比較迅速的時候,越要重視對人力資本的投入。
想爆料?請登錄《陽光連線》( https://minsheng.iqilu.com/)、撥打新聞熱線0531-66661234或96678,或登錄齊魯網官方微博(@齊魯網)提供新聞線索。齊魯網廣告熱線0531-81695052,誠邀合作伙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