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新華網
2019-05-02 18:15:05
新華社石家莊5月2日電(記者李繼偉 秦婧)春暖花開的季節,到處都是欣欣向榮的樣子。五四青年節前夕,記者穿過河北貧困山區的道道山梁、越過條條溝坎,走到了脫貧攻堅的第一現場,用手中的筆白描下了一些“90后”扶貧干部的別樣“表情包”,來聽一聽背后的故事吧。
為了闖過方言關,比當年學外語還努力
我叫韓廷耕,出生于1991年,現在張家口市陽原縣曲長城村駐村扶貧。
初來到“俺們村”,對于生在城市、求學在城市的我來說,鄉親們的家鄉話成了一道語言關。
有一次入戶,在了解完貧困戶信息后,我問:“大娘,您生活上還有什么困難嗎?”
大娘急忙說:“木有家。”
她這一答,讓我愣住了,我心想,難道是我還有工作沒有做到位,貧困戶沒有實現精準識別?
“大娘,您是說沒有房子嗎?”我連忙追問,“我看您剛享受的危房改造政策,咱們的房子看起來剛修整過啊,還是說您沒有親人,我看您老伴還健在啊?”
大娘接著說:“嗯,俺這房子剛給蓋了,政府政策真是好,俺老伴也在呢。”
我越聽越有些木訥,連忙問大娘:“大娘,那您剛剛為什么說您沒有家?”
“就是‘木有家’。”大娘也有點糊涂了。
正當我感覺一頭霧水的時候,一旁的村委委員趕緊給我解釋了一下,我才明白原來這邊方言里說“沒有”的時候,發音是“木有家”。
我一拍腦門,三個人都笑了起來。我一是笑自己沒聽懂大娘的話,鬧出笑話;二是為大娘沒有什么困難了,感到高興。
為了闖過語言關,我一有時間就往鄉親們家里跑,和他們拉家常,比當年學外語還努力。很快,我已經可以毫無障礙地與鄉親們進行溝通交流了,也能更好地為鄉親們服務了。
白白凈凈的小姑娘,變身“老阿姨”“老司機”
我叫張秋華,出生于1994年,現任保定市淶水縣永陽鎮扶貧站站長。
剛開始上班時,對工作不太熟悉,以為駐村就是去村委會了解情況,所以我穿衣打扮蠻任性:個子矮,就穿高跟鞋。為顯得皮膚白,就穿粉色衣服!
然而,真正下鄉,去到貧困戶家里,才知道自己有多不接地氣了。
有一次,和同事們入村,我穿著高跟鞋走路慢,耽誤了入戶的進度,身上穿著的淺色衣服,這蹭一下那蹭一下,很快就臟了。
翻山越嶺終于見到了貧困戶劉阿姨,她卻拘謹地連說“張領導好”。我覺得自己穿得太洋氣,與鄉親們有了隔閡。
很快,我穿衣打扮便由粉大衣、皮鞋轉為一身黑、帆布鞋,入村也方便了,跟鄉親們似乎貼得更近了。
以前,我出門總是喜歡搭朋友的車,自己的駕駛技術也沒練出來。
駐村后,自動擋、手動擋、三個輪、四個輪的車都能駕馭,我練就了在坑坑洼洼土路上不熄火、在村里胡同自由穿梭不剮蹭的技能。
開車膽子也大了,我以前從來不敢晚上開車。扶貧任務多且雜,一個電話就要到現場,現在晚上12點我也敢開車出門。自己從一個小姑娘已然變身“老司機”。
還記得剛來鎮上工作時,同事的玩笑話:“你剛工作還是個小女孩,這個扶貧站長當下來啊,估計就變成老阿姨咯!”
扶貧工作開展一段時間后,當初的玩笑話成真了。現在的我,成了對扶貧政策如數家珍的“老阿姨”!
過去“五谷不分”,如今成了“半個農民”
我叫唐超男,出生于1992年,現在保定市阜平縣龍泉關鎮駱駝灣村駐村扶貧。
駐村幫扶工作不僅需要宣傳政策、制定規劃、精準扶貧,更需要在幫扶工作中與貧困戶“心連心”。
以前,從未在農村生活過的我,基本是“五谷不分”。由于農作物在菜地里的樣子和在盤子的樣子截然不同,還鬧出了一件令人啼笑皆非的“小插曲”,但也拉近了我與貧困戶的心。
初到村里時,有一回我摘了“香椿芽”打算送給幫扶的貧困戶。當我興高采烈地拿著一袋子送到幫扶戶家里的時候,卻被唐大爺告知這不是什么香椿,而是核桃樹剛剛發出的嫩芽。
唐大爺一邊翻著袋子里的核桃葉一邊說:“可惜嘍可惜嘍,多好的芽兒呀,真是糟蹋嘍……”
看著唐大爺一臉心疼的表情,我慚愧地跑回了村委會宿舍。
一會兒,“咚咚咚”敲門聲響起來,打開門一看是唐大爺。看著唐大爺吞吞吐吐地安慰我,我撲哧就笑了起來:“哎!鬧了笑話。”他見我笑了,長舒了一口氣也跟著笑了。
這次“誤會”不僅沒有讓我們產生隔閡,反而拉近了我與幫扶戶的心。我想只有交流才能拉近彼此感情,只有真情才能換來理解,我將帶著對鄉親們真摯的感情做好扶貧工作。
現在,我可以驕傲地說,自己也算半個農民了,已經能熟悉大多數農作物的習性了。
……
從長城內外到大河上下,從脫貧攻堅主戰場到鄉村振興最前沿,這樣的真實故事還有很多。一批“90后”扶貧干部的青春,正在脫貧攻堅戰場上綻放光芒。
想爆料?請登錄《陽光連線》( https://minsheng.iqilu.com/)、撥打新聞熱線0531-66661234或96678,或登錄齊魯網官方微博(@齊魯網)提供新聞線索。齊魯網廣告熱線0531-81695052,誠邀合作伙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