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人民日報
2019-05-07 09:33:05
不斷加深對中華文明的認知
“考古中國”發布四項成果
本報北京5月6日電 (記者王玨)6日,國家文物局發布“考古中國”重大項目新進展,發布了湖北胡家草場墓地、湖北荊州龍會河北岸墓地、陜西西安千林郡小區積沙墓項目、陜西西安鼎潤新城十六國墓葬項目4項考古成果。
為配合荊州紀南生態文化旅游區項目建設,2018年底,荊州博物館對胡家草場墓地進行了考古發掘,共清理古墓葬18座。胡家草場墓地十二號墓出土西漢簡牘4546枚,內容包括歷譜、編年記、律令等。其中,考古發現經方簡1000余枚,記錄了45種傳統方技,包括治病、育兒、種植等。國家博物館研究員信立祥說,這是歷年來荊州地區單座墓葬出土簡牘數量最多的一次。
為配合207國道荊州段改擴建工程,2018年6月至2019年4月,荊州博物館在秦家咀、龍會河北岸墓地發掘古墓葬416座。其中,龍會河北岸墓地M324出土戰國楚簡324枚,載有東周時期10余位楚王、楚國高級官員以及西周武王、周公旦的相關事跡,為佐證西周重大史實,研究東周時期楚國歷史和政治、軍事思想史等提供了重要資料。
陜西西安千林郡小區積沙墓位于長安區韋曲街辦北里王村北側,千林郡小區二期用地范圍內。西安市文物保護考古研究院自2018年6月7日至11月16日對這兩座積沙墓進行了搶救性考古發掘,共發掘“甲”字形墓葬2座,出土釉陶器、銅器、鐵器等各類文物200余件。這兩座墓葬規模大、等級高,代表了西漢晚期較高的建筑工藝與水平。
2018年1月至2019年4月,西安市文物保護考古研究院在西安航天基地西安鑫苑世家項目(原名鼎潤新城)范圍內,發掘了兩座十六國時期墓葬。墓葬規模巨大,尤其是M25墓道長達60米,深度達18米,分前、中、后3個墓室,且有壁畫,隨葬器物較豐富,是關中地區發現的十六國時期最大的墓葬,體現了民族融合背景下文化相互影響與交融的特點,許多規制與建造方法開后期墓葬之先河。
作為“十三五”期間國家文物局提出的重大研究工程,“考古中國”項目通過對古文化遺址有重點地進行系統考古發掘,不斷加深對中華文明悠久歷史和寶貴價值的認識。目前,“考古中國”已經形成“河套地區聚落與社會研究”“長江下游區域文明模式研究”“長江中游地區文明進程研究”“中原地區文明化進程研究”等4個重點項目以及新疆、西藏阿里等邊疆地區考古工作方案。
國家文物局副局長宋新潮指出,“十三五”時期以來,“考古中國”重大研究項目進展順利,各考古科研單位應進一步提高學術意識,加強多學科合作,不斷推動重大考古學和歷史學問題研究的深入。
想爆料?請登錄《陽光連線》( https://minsheng.iqilu.com/)、撥打新聞熱線0531-66661234或96678,或登錄齊魯網官方微博(@齊魯網)提供新聞線索。齊魯網廣告熱線0531-81695052,誠邀合作伙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