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人民日報
2019-07-23 06:33:07
新聞發布工作穩中有進
“近年來尤其是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國新聞發布邁進步伐堅定,制度化建設取得積極成效,規劃性、戰略性、時效性、針對性都在進一步增強。” 清華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副院長周慶安談道。
記者了解到,2018年度各地各部門新聞發布工作穩中有進。中央宣傳部(國務院新聞辦)、中央各部門、各省(區、市)黨委政府三個層次的新聞發布制度日漸完善。大多數部門和地方制定了有關新聞發布制度、突發事件和熱點問題新聞發布等文件。
2018年,商務部共召開例行新聞發布會37場,新聞發言人回答記者提問348次,基本形成“發布—解讀—回應”銜接配套的例行新聞發布格局;教育部共召開新聞發布會和通氣會31場,結合春秋季開學、教師節等教育特有節點,創新組織教育“新春”“金秋”兩大系列新聞發布會;國家衛生健康委每月舉行兩場例行新聞發布會,根據需要設定主題、不定期召開的專題新聞發布會,在重要政策出臺前、重大活動舉辦前召開的吹風會,2018年共組織協調各類新聞發布活動94場,全面、準確、主動、及時向國內外公眾介紹重大政策及其進展成效的一系列工作;河北省打造新聞發布權威平臺,全年共組織召開各級新聞發布會1280場,其中省政府新聞辦召開省級新聞發布會102場,省直部門主要負責同志發布31場次;四川省新聞辦舉行發布會53場,融官方網站、APP客戶端為一體的“四川發布”網絡直播28場,建立了多平臺聯動新聞發布機制……可見我國新聞發布剛性約束持續加強。
數據顯示,2018年,國務院新聞辦舉辦新聞發布會、吹風會163場;中央各有關部門和各省(區、市)分別舉辦新聞發布會1003場、1960場,分別舉辦吹風會、集體采訪、記者沙龍等其他類型發布活動1069場、526場。國務院新聞辦、中央各有關部門和各省(區、市)三個層次總計舉辦新聞發布活動4721場。外交部、國防部、國家發展改革委、教育部等34個部門建立并較好落實了例行新聞發布制度。外交部、國家發展改革委、教育部、工業和信息化部等18個部門完成了“4·2·1+N”新聞發布模式工作要求。
2018年,我國新聞發言人隊伍建設不斷夯實。截至2018年年底,中央各有關部門、各省(區、市)黨委政府和新疆生產建設兵團都設立了新聞發言人,絕大多數由廳局級以上干部擔任,共計237位。中國證監會設有專職新聞發言人。新聞發言人的工作條件保障進一步加強,各地各部門都建立了新聞辦公室、新聞中心等新聞發布機構,并為新聞發言人配備專門團隊。北京市、天津市、河北省、內蒙古自治區等對外公布了本省(區、市)黨委、政府和有關省直單位、市(地、州、盟)等的新聞發言人名單及新聞發布機構聯系方式。50個部門和25個省(區、市)組織開展了本系統和本地方的新聞發布業務培訓。
“作為‘第一新聞發言人’,各地各部門的主要負責人參與新聞發布、主動發聲的頻次逐步提升,積極回應社會關切。比如兩會部長通道、國新辦新聞發布會。”周慶安說。比如,商務部主要負責同志先后就中美經貿關系、《中國與世界貿易組織》白皮書發表、中非經貿合作、推動共建“一帶一路”高質量發展、首屆中國國際進口博覽會、高水平對外開放等重大議題,在中外主流媒體發聲11次,帶頭解讀商務政策,權威回應社會關切;出席全國兩會記者會1次,全面盤點2017年商務工作。
據統計,外交部、國家發展改革委、教育部、科技部等23個部門的主要負責同志出席了國務院新聞辦新聞發布會、全國兩會記者會等活動。
新聞發布活動權威性實效性凸顯
“從傳統媒體時代到以互聯網為代表的新媒體時代,新聞發布的形式也需要與時俱進。2018年,我國許多部門和地區都在傳統發布形式以外,探索在‘兩微一端’的網絡平臺進行發布,有些地方政府還用抖音短視頻來進行發布,粉絲很多,點擊量也很大。”北京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教授程曼麗說。
“我國各地各部門不斷適應輿論環境的發展變化,新聞發布工作有守正,也有創新。”周慶安談道。
守正方面,各地各部門積極圍繞黨和國家中心工作開展新聞發布,成效顯著。大部分部門和地方在出臺重大政策時通過多種方式及時開展解讀。定期與媒體保持溝通,滿足媒體信息需求。比如,河北省積極推進冬奧會籌辦工作主題宣傳,與省冬奧辦聯合印發《北京2022年冬奧會和冬殘奧會河北省新聞宣傳方案》,組織各級各類媒體刊發重點原創稿件910余篇(條)。
“去年,各地各部門對突發事件的新聞發布和重大輿情的處置更加及時和主動了,并能根據工作進展持續發布信息。”程曼麗說。
新媒體時代,新聞發布亟待創新。“區別于傳統媒體時代新聞發布主體主要是廣播、電視、報紙媒體記者,當前進入人人都是發布者、人人都有自媒體的時代,給當前新聞發布工作在話語方式上提出了新要求,需充分考慮不同受眾群體的接受需求。”四川省委外宣辦(省政府新聞辦)相關負責人談道。去年四川省舉辦了慶祝新中國成立70周年專場新聞發布會,新聞發布既注重傳統主流媒體宣傳報道,又充分運用“兩微一端”、直播、H5等多平臺、多形式融合傳播,形成覆蓋網上網下的無縫宣傳聲勢。累計刊發稿件2000余篇,網絡報道超過30萬條,24小時內全網傳播量超過1000萬次。
2018年,在新媒體快速發展的時代背景下,各地各部門對新聞發布工作進行了創新,積極利用官方新媒體平臺發布權威信息,在網絡上搭建良好的社會治理橋梁。
國家衛生健康委的政務新媒體已經全面入駐了中國網民聚集、活躍度較高的27個新媒體,涵蓋了知乎、抖音、快手等中國網民聚集的新聞資訊、知識分享、音頻廣播、短視頻等各類平臺。利用這些政務新媒體發布平臺,一方面配合新聞發布會內容傳播,采用新媒體語言和“一圖讀懂”等易于網民接受的可視化形式,進行二次傳播、多次傳播,進一步提升發布會傳播效果;另一方面,圍繞衛生健康重大選題發起網上群眾性活動,普及健康科普知識,及時回應群眾關切問題,將新媒體的互動、體驗、分享優勢充分發揮,受到群眾歡迎。
教育部積極用好教育政務新媒體,建設教育部政務新媒體“微言教育”兩微九端宣傳格局,全年推出27個系列專題,總發布內容9800余條,閱讀量近2億;同時以“微言教育”為核心,大力實施“星火計劃”,在教育系統打造百家政務新媒體骨干,依托千家單位,輻射萬家平臺,形成教育新媒體有盟有聯、有聯有動傳播新格局。“我們還積極創新發布形式、轉換語言風格,采用圖文結合、‘說新聞’、‘劃重點’等方式,綜合運用航拍、長圖、大圖、動圖、視頻、H5等形式提升傳播影響。入駐抖音、快手平臺開展短視頻宣傳,教師節期間發起‘我給老師比個心’等視頻挑戰活動,活動視頻播放量達到22億。”教育部新聞辦負責人表示。
進一步提升新聞發布能力
2018年各地各部門的新聞發布也存在一些亟待改進的地方。新聞發布的制度約束力還需進一步增強,對新聞發布的重視程度和工作水平差異較大。出現重大突發事件熱點問題時,一些部門和地方不能嚴格按照要求在規定時限內發布信息,發布能力有待提高……“應該說,我國各地各部門的新聞發布工作還有提升的空間,尤其是對新媒體輿論環境的判斷、適應和引導能力還需提高,對一些眾說紛紜、具有挑戰性的話題議題應對能力還需提高。”周慶安表示。
“當前,媒體傳播格局總體上呈現出科技化、智能化、個人化、即時化特征,我們將按照‘全媒發布、科學管理、服務群眾’的原則,利用報紙、電視、廣播、微博、微信、客戶端等多重平臺,及時針對熱點重點問題發布信息,解答群眾關注的問題,打造‘集群式’發布與‘碎片化’發布相統一的發布機制,推進信息資源共享,滿足不同受眾的知情權。”談到下一步如何做好新聞發布工作,四川省委外宣辦(省政府新聞辦)相關負責人說。
程曼麗希望,新聞發言人應對超高速率、超低延遲、超大容量的5G等前沿科技的發展保持關注,要盡早嘗試利用這些手段來豐富新聞發布的形式,提升效果;政府的新聞發布要與社交媒體進一步接軌,利用社交媒體的作用,全面增強受眾意識和對話意識。此外,各地各部門要轉變以往的“我說你聽”的單向模式,更好地結合網上受眾的輿情和關注點,變“我說你聽”為“你問我答”;要進行受眾細分化定位、精準化傳播,要把受眾分類分層,有針對性地進行傳播。
“新聞發言人不能有‘我發布完了,事情就結束了’的觀念,新聞發布是一種輿論引導,發言人不僅僅是‘發言’,也必須關注信息的落地效果,要對受眾接受信息后的態度、反響甚至反彈,有一個充分的了解把握。如果有反彈就要及時答疑解惑、進行輿論引導。”程曼麗說。
想爆料?請登錄《陽光連線》( https://minsheng.iqilu.com/)、撥打新聞熱線0531-66661234或96678,或登錄齊魯網官方微博(@齊魯網)提供新聞線索。齊魯網廣告熱線0531-81695052,誠邀合作伙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