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中國青年網
2019-12-11 15:47:12
編者按:為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保護傳承非物質文化遺產,進一步推動“非遺進校園”工作,中國青年網開展了“多彩非遺相伴成長”2018全國“非遺進校園”優秀實踐案例征集宣傳活動并推舉出十大優秀案例。今天中國青年網帶大家走進“山東省濰坊市非遺工藝項目職業教育實踐案例”。
濰坊聾啞學校學生進行陶藝創作。
即使是在最喧鬧的年紀,這里孩子們的世界也是安靜的。盡管從來沒有聽到過任何聲音,但和千千萬萬職業學校學生一樣,他們畢業后將成為一線崗位技能人才。山東省濰坊聾啞學校就是一所培養聽障青少年的職業學校,該校于2006年引入非遺手工藝課程,2013年確立開設非遺工藝美術專業。這些聰明的學生,在寂靜中收獲了非遺手工藝技藝,贏得了尊重,一點一滴建立對生活的自信。
那么,濰坊聾啞學校為什么要設置非遺工藝美術專業?如何讓非遺手工藝幫助聽障青少年?學習非遺工藝美術專業就業怎么樣?
設立非遺工藝美術專業,學生就業轉型有了金手指
和普通學校不同,山東省濰坊聾啞學校的聽障學生來自全省各地,有的入校時只有三四歲。他們先進行語言康復訓練,如果語言恢復得成功,則轉入普通小學。留下來的孩子在這里繼續接受義務教育和職業教育。
在聽力喪失后,學生卻有了自帶排除“噪音”的優勢,同時觀察能力、動手能力變強。學校職教部根據這些特點,于2006年引入了刻瓷、裝裱、風箏軋制等具有山東特色的非遺工藝美術課程,讓學生學習一些與眾不同的技能,最大限度幫助其消除殘障影響,更好地融入社會。
2013年,學校對畢業生進行了就業、收入等方面的系統調查。調查顯示,學校大多數畢業生從事的是低端、密集型行業,隨著年齡的增長,工資越來越低。
校企合作,學生在筷子上加入嵌銀工藝,制作一批紅木嵌銀筷子。
非遺工藝美術課程能幫助到孩子們嗎?在就業調查后,學校又調研了15所特教學校、72家家庭和企業、12家非遺企業、22位非遺傳承人,認為聽障學生可以更耐心、細致地制作手工藝,更重要的是,隨著年齡的增長、技藝越來越純熟,收入會越來越高,非遺手工藝可以成為學生終身的職業。這一年,非遺工藝美術專業正式在學校確立下來。
工藝美術專業教學綱要,以風箏軋制為例。山東省濰坊聾啞學校提供
目前,這一專業已開設風箏扎制、面塑、烙畫、刺繡、核雕、陶藝、剪紙、布藝、紅木嵌銀、刻瓷、裝裱等11門課程,并分別制定了工藝美術專業教學綱要,編寫了《剪紙藝術基礎》、《烙畫藝術》、《刺繡基礎》、《手工編織》等校本教材。為彌補校內教學資源不足,學校又參與建立了包含非遺技藝門類、傳承人、制作工藝等信息的“濰坊聾啞學校非遺項目信息資源庫”。
據該校統計,從事非遺工藝美術行業的畢業生,雖然畢業初期收入略低于從事其他行業的畢業生,但3年后其收入能高于從事其他行業畢業生收入的25%。
學生“自由”選課和“雙師”聯合授課,完善非遺教學體系
開設11個非遺工藝美術課程,就是要精心營造一個能夠發揮聽障學生優勢的環境,讓有天賦的人才自己“冒出來”。
校內學生有高度的自主空間,6-7年級時,可以“自由”選擇非遺工藝美術課程,即實行選課“走班制”——定內容、定教師、定時間、定地點,不固定學生。學生根據自己的興趣特長,可多次選擇、更換課程。1-2個學期的時間內,學生會找到適合自己的專業,并堅持刻苦練習直到畢業。老師根據學生天賦和接受情況再給予相應的指導建議。
一手理論教學,一手實踐指導,既能上得了三尺講臺,又“玩得轉”各種實訓場,說的就是職業學校領域“主·輔”雙師聯合授課的教師。
濰坊聾啞學校的“雙師”又多了一層含義,學校聘請16名各行業內的非遺傳承人擔任手工藝專業教師,定期到校內授課,同時,選聘校內文化課教師配合專業教師授課,全程在學生和非遺傳承人以及行業間進行教學、溝通、翻譯。在與非遺傳承人配合授課后,校內教師的非遺技藝水平也提高得很快,部分教師還能獨立教授非遺手工藝。
構建“跟師學徒”式教學模式,三年內掌握一門以上非遺技藝
“非遺手工藝個性化突出,不同于流水線作業,十分適合‘跟師學徒’式教學模式。學生時刻在非遺傳承人的指導下學習,更容易感知和捕捉師傅的知識和技藝。”學校職教部主任陳福民說。在非遺傳承人還沒進入到課堂時,文化課教師會帶著學生先“走出去”跟師學習。
濰坊聾啞學校學生李林峰繡制作品。
“學校設立刺繡課程之初,我們什么都不會,什么土辦法都用過,上網找資料、看視頻,用縫衣針在普通的布上繡,雖然各方面都很不正規,但我的學生李林峰已經顯現出了在刺繡方面很高的天賦。弄清了一些基本問題后,我帶著他去蘇州市,在蘇繡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傳承人濮鳳娟老師的指導下大約學習了20天。我們回到學校繼續練習,把平時的問題攢到一起,再去蘇州向濮鳳娟老師請教學習”,濰坊聾啞學校語文兼刺繡教師張琳介紹。
這次外出學習是李林峰人生中的一次大轉折。專注練習刺繡3年后,李林峰在第八屆中國(山東)工藝美術博覽會上獲得了山東省工藝美術精品獎金獎。
高山是濰坊聾啞學校第一撥趕上學習非遺手工藝課程的學生,“我在學校學習時,學校開設的非遺課程里還沒有紅木嵌銀課。2006年我即將畢業,學校介紹我去紅木嵌銀廠做嵌銀工作,給紅木嵌銀市級傳承人劉延倫做學徒”。經過幾年的學習和實踐,高山的紅木嵌銀技藝精湛,被學校聘為工藝美術教師,回到了學校。
濰坊聾啞學校學生參加濰坊特教學校素質能力大賽。
2013至2018年,濰坊聾啞學校參加各層次展覽、評獎活動22次,參賽參展500余人次,獲獎200余人次。在學校,有很多與李林峰際遇相似的學生,剛到學校時內向害羞,敏感脆弱。當他們取得了很高的非遺手工藝水平,有了更多展示自我的機會,也獲得了成就感和自信心,性格逐漸熱情開朗起來。
通過3-7年的學習,多數學生掌握了一門以上的手工藝技能,已有21名畢業生被評為濰坊市工藝美術大師、名人,擁有了中級專業職稱,成功地將自身優勢轉化為職業競爭優勢。
建立“學校-社會”孵化體系,貫通學生就業“最后一公里”
濰坊聾啞學校的畢業生從事非遺手工藝行業的人數逐年上升,目前人數大約達80人,占總畢業人數的30%。畢業后,學生脫離校內常態的手語環境、聽障人群習慣的思維環境等,出現了“不適”的反應。
于是學校在校內“走班制”、“雙師制”后,又建立了校外孵化基地——“濰坊聾校青年聾人非遺傳承基地”,對適合從事非遺工藝美術行業的學生在基地進行2-3年的“雙師”“跟師學徒”等模式教學。這一期間的孵化重點是技藝提升、產品營銷、參賽參評等,幫助學生適應社會、靈敏對接社會和市場的需求。
做好職業教育不僅僅要研究教學,還必須研究市場,包括就業市場和產業市場。濰坊聾啞學校多年來與行業,與企業、工作室溝通,建立了包含15家企業的“非遺工藝行業會員庫”,以及非遺傳承與教學基地、聯盟等,進行教學、研學、實訓、就業的全面合作。
學校還通過濰坊市文化和旅游局、濰坊輕工行業辦公室等政府渠道,讓教師和學生參加業務學習和培訓等。陳福民說:“隨著學習的深入,該專業的投入每年都在增加,目前每年投入達到10萬元左右,壓力可想而知。今年,濰坊市文化和旅游局撥付給學校60萬元支持非遺職業教育,經費充足就能為學生做更多的事了。”
學生刻瓷作品《舞者》。
山東省濰坊聾啞學校開設了特色鮮明的非遺工藝美術專業,對從教學模式到孵化模式,從學習技藝到應用技藝,進行了全程的研發和管理,文化部門、愛心企業等多方助力聽障學生精準就業。
因為非遺,孩子們接觸到了更豐富的世界,知道了存在種種非凡的人生;因為非遺,他們可以更好地重拾自信,進而回饋社會,創造屬于他們自己的精彩生活。“我從事特殊教育快30年了,希望學校非遺工藝美術專業能夠真正幫助到孩子們,讓他們有一個好的歸宿和幸福的人生。”陳福民說。
(作者:“非遺進校園”優秀實踐案例征集宣傳活動項目組)
特別聲明:本文為人民日報新媒體平臺“人民號”作者上傳并發布,僅代表作者觀點。人民日報僅提供信息發布平臺。
想爆料?請登錄《陽光連線》( https://minsheng.iqilu.com/)、撥打新聞熱線0531-66661234或96678,或登錄齊魯網官方微博(@齊魯網)提供新聞線索。齊魯網廣告熱線0531-81695052,誠邀合作伙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