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新華網
2019-12-30 18:45:12
新華社石家莊12月30日電(記者白明山、范世輝)隆冬時節,從河北省阜平縣城通往顧家臺、駱駝灣村的鄉間道路上還有殘雪,路邊不時映入眼簾的食用菌大棚、新民居見證著當地人在脫貧征程上攻堅拔寨的信心和力量。
阜平縣坐落于八百里太行的深處,“九山半水半分田”的惡劣自然條件,曾是阜平人民脫貧致富的羈絆。
但是,生于斯長于斯的老區人民怎能向自然低頭?像大多數山區縣一樣,早期他們把“兩種兩養”確定為脫貧致富的法寶,即種核桃、大棗,養肉羊、肉牛。
初衷是好的,然而效果并不理想。
“北果園鄉幾個村大棗種植較多,本來成熟的棗可以賣到5元左右一斤,但是不知為啥棗在成熟期總是長蟲子。不得已,只能在棗不成熟的時候賣青棗,價格只有幾毛錢一斤。” 阜平縣扶貧辦一位負責人說。
面對挫折,阜平人沒有氣餒,他們心里有股子不服輸的勁頭。
經過反復論證,當地決定種植食用菌。食用菌天然喜歡冷涼氣候,阜平地處山區,晝夜溫差大;山區林木豐富,可提供菌棒的木屑原料。這些條件使阜平種植高品質食用菌產業優勢明顯,當地適時推出“企業+農戶”模式,龍頭企業供菌棒、管收購,貧困戶按照要求跟著干就行。
2016年,橋南溝村貧困戶李春平開始種植蘑菇,當年不僅破天荒地買了面包車、電動車,年底還攢下2萬塊錢。早早摘掉貧困戶帽子的李春平說,政府把脫貧路子都鋪到腳下了,再窮就說不過去了。
據了解,到2018年底,阜平縣以香菇、黑木耳為主要品種的食用菌種植規模已達2萬畝,年產菇耳5.5萬噸,實現總產值4.6億元以上。
家鄉的變化牽動著在外務工的鄉親們的心,他們覺得家鄉有奔頭,一個個摩拳擦掌,準備返鄉大干一番。
“廣闊天地,大有作為,我回來一點都不后悔。”站在自家小賣鋪里,駱駝灣村村民任二紅信心十足,“從北京回來后我辦農家樂、開小賣鋪,生活比在北京還好呢!”
“我們村現在是‘網紅村’,來旅游的人可多了,特別是夏天,一撥兒接一撥兒的。今年10月2日,我記得可清楚了,小賣鋪一天的流水就有一萬多呢。”任二紅說這話時有些得意,“不光我回來了,我還把妹妹喊回來了。她的孩子就在附近的龍泉關鎮小學上學,學校的硬件軟件都好得很。”
龍泉關鎮黨委書記劉俊亮說,隨著家鄉的變化,返鄉的年輕人也越來越多,可見不光我們對家鄉有信心,這些見過世面的年輕人也對家鄉信心十足!
想爆料?請登錄《陽光連線》( https://minsheng.iqilu.com/)、撥打新聞熱線0531-66661234或96678,或登錄齊魯網官方微博(@齊魯網)提供新聞線索。齊魯網廣告熱線0531-81695052,誠邀合作伙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