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新華網
2020-01-07 14:47:01
新華社昆明1月7日電 題:一個貧困村的“院士小院”
新華社記者楊靜
只有小學一年級文化的拉祜族群眾劉扎丕第一次聽到介紹中國工程院院士朱有勇時,他下意識地愣住了:“院士是啥?”
今年36歲的劉扎丕家住云南瀾滄拉祜族自治縣竹塘鄉云山村,過去他一直在與貧斗爭,但卻苦于不知如何增收。
當劉扎丕得知,村里的活動室要變成“院士小院”,院士們還要在當地租土地,用現代科技種植洋芋時,他內心依然有個問號:“種個莊稼有啥科技含量?”
不僅是劉扎丕,當地很多人一直這樣認為,按照祖輩的方式耕地、播種、覆土就可行,哪來這么多講究。
瀾滄縣地處我國“直過民族”聚居區,人均受教育年限僅為6.3年,素質性貧困是這里最為突出的致貧原因。
“村里以前也種洋芋,但個兒小。”云山村委會主任吉有清今年56歲,在他印象中,大家種土豆的方式特別簡單,在牛耕完旱地后,把自家的土豆挨個放在溝里,蓋上土,坐等收成。
2015年中國工程院開始對瀾滄實施定點結對幫扶,當劉扎丕第一次在“院士小院”聆聽朱有勇培訓時,他震驚了。洋芋有這么多叫法,還要選擇品種、脫毒種薯、建壟打溝……
村民過往在冬季要么把地閑下來,要么種些小麥、油菜,基本沒有收入。但在2016年的培訓結束后,劉扎丕就報名種植冬季洋芋,這是當地首次嘗試在冬季種植。從2畝到4畝,再到近期種下去的13畝。種植面積擴大的背后是洋芋的量與質的提升。2019年上半年,劉扎丕的馬鈴薯收入超過2萬元。
“種植科技培訓覆蓋了所有的生產環節。”瀾滄職中對外培訓負責人洪劍鳴說,在“院士小院”開班培訓有四個階段,教授洋芋種植基本知識、發放種薯給村民種植、采收評獎、總結經驗。
他認為,這樣培訓與以往培訓最大的區別就是,田間地頭變成了課堂,院士專家不僅布置“作業”,中途還到地里抽查“作業”,最后還為“作業”評獎,以此督促大家將培訓到的知識運用到實際生產中,從而轉變傳統種植模式。
“去年我種的洋芋獲得了單個重量冠軍。”說起種洋芋,村民張云珍喜笑顏開。在接受院士專家培訓后,按照學到的理論知識種植,當季收獲最大的洋芋就有1.41公斤,還獲得了5000元獎勵。
“有了科技的引領,村民從‘要我發展’變為‘我要發展’。”中國工程院派駐云山村的第一書記何朝輝說,村民過去不知道洋芋種薯還有休眠期,切塊后就等著全部發芽進行種植,有的甚至不切塊直接將洋芋放在地里,導致部分種薯帶病種植,影響外觀和產量。而自從院士在村里開班培訓后,不少村民帶著農具便匆匆擠進“院士小院”,向院士團隊請教種植技術要領。
自“中國工程院院士專家指導班”2017年在當地開班起,以各個產業示范點為實訓基地,來自全縣各鄉鎮的學員參加了馬鈴薯和蔬菜、林下三七、中藥材資源與種植等實訓課程。僅冬季馬鈴薯優質高產新技術就使每戶平均增加收入12000元。
不僅如此,在去年“雙十一”,“院士小院”還開設了扶貧電商班。60名學員參加了培訓,在拼多多電商平臺上成功開店38家。半年內,電商班還將進行三次培訓,確保大家掌握電商運營管理技能。
“思路一變天地寬。”瀾滄縣扶貧辦負責人說,在中國工程院的定點幫扶下,“院士小院”正在輻射帶動當地土豆、三七、茶葉等產業快速發展。云山村貧困發生率有望從最初的42.93%降至1.09%,貧困的拉祜山鄉將告別絕對貧困。
想爆料?請登錄《陽光連線》( https://minsheng.iqilu.com/)、撥打新聞熱線0531-66661234或96678,或登錄齊魯網官方微博(@齊魯網)提供新聞線索。齊魯網廣告熱線0531-81695052,誠邀合作伙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