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人民日報海外版
2020-03-21 08:47:03
殷殷回望,那一張張難忘的臉……(堅定信心迎“大考”(25))
“這是一個驚人的成就!”3月19日,世衛組織總干事譚德塞對中國的防疫成就作出如是評價。
時值春分,武漢街頭,綠柳輕揚,櫻花正盛。隨著疫情得到基本控制,人們心頭的陽光,一天天明媚起來。東湖岸邊,有了情侶的倩影;小區花園里,傳來笑聲朗朗。
此時,殷殷回望,那一張張臉龐,讓人終生銘記心房:有醫護人員、有快遞小哥、有口罩廠工人、有你身邊的老王……在危急時刻,他們挺身而起,鑄就了共和國的脊梁;他們如此普通,卻又四射光芒……
白衣執甲 最美逆行
大醫精誠,護佑蒼生。昔汝來思,雨雪霏霏。今汝往矣,楊柳依依。這群可愛而平凡的醫護工作者,成為這時代最不平凡的英雄。
——他們在無畏中“逆行”。
李薇薇,武漢協和醫院婦產科醫生,老家河南項城。疫情暴發后,她申請調往一線,丈夫也成了志愿者。倆人決定,把孩子送回姥姥家。“媽媽打跑怪獸就來接你。”夫婦倆看了一眼孩子,轉身告別……
24歲的佘沙,四川省第四人民醫院腫瘤科護士。她請戰援鄂,拿出“硬核”理由:“我和其他護士不一樣,我是汶川人!”12年前,還是小學生的她,在廢墟中目睹醫護人員如神兵天降,療愈汶川的傷口。佘沙立志:做白衣天使,回報國家。今天,她如愿以償。
——他們在無私中堅守。
王錦萍,福清灣東北部的吉釣島上唯一的村醫。這個身份,她堅守了34年。一人守一島,她不敢大意,單槍匹馬當上了診療員、報告員和宣傳員。不管是清早還是深夜,只要有船過來,她都趕緊爬起來,冒著海風為村民檢測。
“調整用藥量,呼吸機指數調低!”在湖北黃岡武穴市第一人民醫院,一支“流動”專家組正在緊急查看患者情況。他們來自山東,對口援助黃岡。各縣距離遠,戰線長,怎么辦?專家組早出晚歸,醫療車上的里程數字顯示,他們每天奔襲400公里。
——他們在無我中戰斗。
馬凌,火神山醫院重癥醫學二科副主任。“打開呼吸道!上呼吸機!”他下達救治命令。進駐火神山當天,他就接收了一名呼吸驟停、深度昏迷患者。患者呼吸道處于開放狀態,醫護人員隨時面臨感染的風險。馬凌管不了這些,人們稱他“ICU的守夜人”。
鄭旭坤,天津市南開區疾病預防控制中心檢驗技師。馳援恩施,她的工作量超乎想象:移液加樣、滅活病毒、核酸提取,每日檢測500余份樣本……“每份樣本進行核酸提取時,我需要用大拇指按壓三次加樣槍,長時間工作下來,覺得大拇指都不屬于自己的了。”她說。
身在后方 心在前線
阻擊疫情,前方醫護人員十分關鍵。提供物資和服務人員,同樣重要。他們,身在一線外,心在一線上。
——口罩生產,不掉鏈子。
張正男,河南亞都醫療器械集團有限公司總經理。“老板!刀片快用完了!”“馬上!找物流運!”“物流停了!”聽完車間匯報,他嘴里叼的煙“啪”地掉到地上,馬上給基建部韓奇打電話:“抓緊往廣東跑一趟,去取刀片!具體去哪個市,晚會再說,車先往南開!”
安排完韓奇,張正男一直和廣東聯系。幾十通電話打過,下午晚些時間,終于協調到一批刀片。至此,韓奇4人有了明確方向——東莞厚街。4人、36小時、4次加油、3200公里往返,取回的刀片價值幾何?標價300元。
——快遞小哥,作用關鍵。
汪勇,武漢一家快遞公司的快遞小哥。武漢“封城”之后,他自愿接送武漢金銀潭醫院醫護人員上下班。了解到一線需求,他主動對接企業,幫助解決醫護人員出行、用餐、理發、生活用品、醫療物資緊缺等大小問題。有人稱他,“搞定了金銀潭醫護難題”。
那么多人捐物送資,篩選、對接工作量該有多大!汪勇說得很輕松,“有一群相信我的志愿者,有愿意伸手援助的許多人。我冇得壓力,能幫到我們醫護人員,喜都喜不過來喲!”
——志愿服務,我叫“大連”。
蔣文強,一個普通大連小伙。2月15日,他本計劃到長沙出差,誤打誤撞從武漢下了車,便陰差陽錯滯留在武漢,成了武漢市第一醫院隔離病區一名志愿者。大家叫他“大連”。
剛開始,“大連”總是害怕會被感染。在護士們鼓勵下,“大連”逐漸習慣隔離病區工作。他給自己立了一個工位,寫上“大連小伙等候處”。醫護人員有什么需要幫忙的,到這里找他。慢慢地,他成了讓家鄉驕傲的“網紅”。
——環衛工人,讓人落淚。
“環衛工人干著城市最臟、最累的活,但他們的心靈卻那么美好!”2月21日晚,武漢沌口長江大酒店市場銷售部經理程渝,發了一條朋友圈。
酒店住著武漢經濟技術開發區兩批環衛工人,他們之前在協和醫院西院保潔,需要隔離。他們退房后,程渝帶人到房間消毒。她意外發現,環衛工們住過的房間,干凈得一塵不染。
環衛工人朱蓮芳曾在這家酒店居住。她說,“我們都是搞環衛的,平時沒住過這么好的酒店,心想千萬不能把房間搞得亂七八糟,給別人添麻煩。”
人人出力 個個牽掛
阻擊疫情,是一場人民戰爭。它與人人息息相關,需要大家搭把手。
——武漢城里,有個“媽媽”。
譚文鳳,一位普通武漢市民。聽說內蒙古的醫護人員不太適應武漢飲食,她馬上決定:“包餃子給他們吃!”她沒用自家常吃的豬肉餡,而是專門用牛肉白菜餡。
她叮囑兒子:“帶上蒸鍋和碗筷,他們餓了能直接蒸著吃。”接過100個餃子,內蒙古援鄂醫療隊隊員張潔鼻子一酸,流下感動感謝的淚水。吃到“武漢媽媽”包的餃子,隊員們說:這是來武漢最暖心的一餐。
——數千里外,有人牽掛。
孫萬里,一位普通的新疆小伙。家住阿拉山口市的他,對4000公里外的湖北黃岡牽腸掛肚:誰讓他是黃岡女婿呢!疫情初期,看著確診數字一天天增長,他的眉頭越皺越緊。
孫萬里把妻子汪琦叫到跟前:“咱們幫黃岡做點什么?”他們“夫妻店”里常常售賣一些防塵、醫用口罩。兩人相視一笑,去清點庫存口罩:一共1.7萬個。兩人商定:給阿拉山口市人民醫院留6000個,剩余的全寄給湖北。
——6000個茶餅,6000份愛。
吳儀國,“中國扶貧第一村”、福建省福鼎市磻溪鎮赤溪村村委會主任。電話鈴響起時,他正在村委會值班。“吳主任,我是老王啊,有件事想和你們商量一下……”,電話那頭是赤溪村榮譽村民、《閩東日報》原總編輯王紹據:“武漢告急,聽說喝白茶對肺有好處……”
當天下午,赤溪村“村民群”“鄉賢群”“村民代表群”3個微信群,發出捐資倡議。“90后”返鄉創業大學生杜贏第一個響應,捐出1萬元。61歲村民吳伏淡接著響應。接龍的人越來越多……
很快,捐款換購的白茶餅6000個,運往武漢。
這樣的普通人,其實,還有很多很多……
春分過后,一定百花爭艷;未來的華夏,一定河清海晏。無論你,無論我,無論他,都會記得那一張張可愛的臉……
(本報記者畢京津、鄭娜、李亞楠、葉子等參與采寫)
陳振凱 盧澤華
陳振凱 盧澤華 【編輯:葉攀】
想爆料?請登錄《陽光連線》( https://minsheng.iqilu.com/)、撥打新聞熱線0531-66661234或96678,或登錄齊魯網官方微博(@齊魯網)提供新聞線索。齊魯網廣告熱線0531-81695052,誠邀合作伙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