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新華社
2020-04-30 09:57:04
巍巍大別山,在解放戰爭時期曾映照劉鄧大軍“千里躍進”的歷史雄姿,如今又見證了一場老區人民波瀾壯闊的“反貧困”決勝之戰!
4月29日,安徽省宣布,革命老區金寨縣正式退出貧困縣序列。這個著名的“將軍縣”在奔赴全面小康的路上,邁出了具有歷史意義的一步。
金寨的反貧困之戰,曾讓無數人牽腸掛肚:這里是華東地區最閉塞的山區之一,又集山區、庫區和老區為一體,是安徽省最典型的一塊“貧中之貧、困中之困”的硬骨頭,但毫不氣餒的老區人民,在國家脫貧攻堅決策部署指引下,向著貧困堡壘發起沖鋒,交出了一份“綠色反貧困”的出色答卷。
這是3月19日拍攝的金寨縣大灣村。新華社發(周牧攝)
紅土地上脫貧之戰 拼搏出又一個“10萬+”
換上一身黑色盤扣的中式褂衫,年已古稀的大灣村村民陳澤申像上班族一樣準點開始了一天的工作。他的新頭銜是炒茶師,在村里的茶廠,負責指導絡繹不絕的來村游客采摘和炒制茶葉。
他曾因喪子和老伴重病成了貧困戶,靠著村里的產業幫扶和公益性崗位收入,2017年主動申請摘掉了貧困帽。在他二層小樓的新居里,張貼著一張放大的脫貧證;不遠處,他曾居住的土屋已成大灣村的旅游“打卡點”。
4月16日,村民陳澤申在自家老屋院子里打掃衛生。他曾居住的土屋已成大灣村的旅游“打卡點”。新華社記者 劉軍喜 攝
金寨地處大別山腹地,是中國革命的重要策源地、人民軍隊的重要發源地,也是全國貧困程度最深的革命老區之一。
三個“10萬+”見證了金寨反貧困之路的深沉身影。
第一個“10萬+”里,凝聚著革命的熱血。“最后一把米、拿去當軍糧,最后一塊布、拿去做軍裝,最后一個兒、送去上戰場”。革命年代,不足23萬人的金寨縣先后有10萬人參軍參戰,是紅二十五軍和紅四方面軍的主要發源地,如今滿山的紅杜鵑下深埋著烈士的遺骨。
第二個“10萬+”里,凝聚著“舍小家為大家”的無私犧牲。20世紀50年代,為根治淮河水患,金寨修建了梅山、響洪甸兩大水庫,10萬畝農田被永久淹沒,10多萬人搬離的繁華鄉鎮也埋身水下。
在做出兩個“10萬+”的偉大奉獻后,金寨縣的狀況一度讓人沉重。1978年,金寨縣貧困人口54萬,占總人口的99%,幾乎人人貧、戶戶窮。直到2011年,金寨仍被確定為大別山集中連片特困地區縣,貧困人口超過13萬,210個山區村中貧困村就有71個。
4月17日,一輛公交車行駛在金寨縣大灣村的旅游快速通道上。新華社記者 劉軍喜 攝
轉機,來自國家脫貧攻堅戰的打響,在精準扶貧指引下,一場山鄉巨變的畫卷徐徐鋪陳!
曾經閉塞的山區如今山門大開。金寨先后投資36億元修建了貫穿全縣的旅游快速通道和通達鎮村的公路,暢通了山鄉血脈。高鐵也呼嘯而來。去年金寨旅游人數突破1200萬人次,是本地人口的十多倍。
4月6日,安徽省金寨縣油坊店鄉面沖村村民在采摘茶葉。新華社記者 張端 攝
當年長滿荒草雜樹的大山如今山野流翠。全縣累計建成茶葉、中藥材等特色產業超過100萬畝,一壟壟茶園綠野生金,一片片藥材成增收寶庫,2萬多貧困戶借此年增收2000元以上。
深居高寒山區的農民搬遷山下,發展起“山口經濟”。掛上農家樂的招牌、接上互聯網賣起山貨,“山上種茶、家中迎客、網上賣貨”成了許多貧困戶的致富經。
4月16日,金寨縣大灣村村民在茶產業扶貧車間里加工茶葉。新華社記者 劉軍喜 攝
在金寨人民即將跨出貧困門檻的時刻,新冠肺炎疫情帶來了“因疫返貧”的風險??h長汪冬帶頭走進直播間,當地挖掘200多位本土“網紅”一起幫貧困戶帶貨;12個扶貧工廠全部開起來,崗位送到貧困戶家;拉網線、送手機,不讓一個貧困家庭因學掉隊……
歷經拼搏,金寨創造了又一個“10萬+”:從2014年到2019年,全縣累計脫貧38428戶128096人,71個貧困村全部出列,貧困發生率從22.1%降至0.31%。4月29日,經安徽省政府批準,金寨正式甩掉“窮帽”退出貧困縣序列。
想爆料?請登錄《陽光連線》( https://minsheng.iqilu.com/)、撥打新聞熱線0531-66661234或96678,或登錄齊魯網官方微博(@齊魯網)提供新聞線索。齊魯網廣告熱線0531-81695052,誠邀合作伙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