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環球時報
2020-05-28 03:47:05
【環球時報綜合報道】27日11時,2020珠峰高程測量登山隊8名攻頂隊員成功從北坡登上珠穆朗瑪峰峰頂,完成峰頂測量任務。這是中國針對珠峰高度的第七次測量活動,珠峰“身高”將迎來歷史性更新。首次運用我國自主建設、獨立運行的北斗衛星導航系統提供的數據,人類首次在珠峰峰頂開展重力測量,高精度測量儀器均由我國自主研發……這些創舉讓德國新聞電臺感慨,世界又一次見證中國的崛起。這次測量恰逢人類首次從北坡成功登頂珠峰60周年,也是中國首次精確測定并公布珠峰高程45周年紀念日。不少中國人是從去年熱映的電影《攀登者》中了解那些故事的。27日在接受《環球時報》記者采訪時,2020珠峰高程測量技術協調組組長、中國測繪科學研究院研究員黨亞民說,那部電影他一直沒有看,因為不忍心。“那時太艱苦了。現在,我要對當年的老登山隊員說,今天我們不用再那么難了!”
環球時報-環球網記者在珠峰大本營見證登頂
“儀器設備都準備好了沒有?天氣怎么樣?”“都準備好啦!有一點吹雪,不影響出發。”27日凌晨2時,在海拔8300米突擊營地待命的2020珠峰高程測量登山隊員就要開始攻頂。步話機里,攻頂組組長次落與中國登山隊隊長王勇峰之間的對話,讓登頂指揮部的氣氛一下子熱烈起來。《環球時報》記者看到,前方傳來攻頂隊員們煮早飯的畫面。
一整晚,珠峰大本營燈火通明。天光大亮后,雖然珠峰在云層的遮蔽下不見真容,山下的人們還是架起天文望遠鏡和經緯儀,想用鏡頭追隨攻頂隊員們。8時15分,8名攻頂隊員全部登上海拔8680米的“第二臺階”,并更換好氧氣。10時許,攻頂隊員通過8800米“橫切”。當指揮部宣布“所有難點已經通過!”,現場響起一陣歡呼。
11時,2020珠峰高程測量登山隊8名攻頂隊員次落、袁復棟、李富慶、普布頓珠、次仁多吉、次仁平措、次仁羅布和洛桑頓珠成功從北坡登上珠峰峰頂。這是測量登山隊發起的第三次沖頂。法新社稱,中國測量登山隊成為今年第一支登上珠峰的團隊。在中國媒體的直播視頻中,晴朗的藍天下,測量登山隊員在峰頂架設測量設備。珠峰登頂指揮部中,大家興奮地開香檳慶祝登頂成功。
印度《德干先驅報》評論說,中國測量登山隊成功登頂珠峰,標志著中國在重新測量世界最高峰的高難度任務中邁出關鍵一步。科學家們相信這將提高人類對自然的認識,并有助于促進科學發展。香港《南華早報》稱,此次測得的結果將用于地球動力學研究,山頂積雪的精確深度、氣象和風速數據將為冰川監測和生物環境保護提供第一手資料。
登頂后,測量登山隊員在峰頂豎立起覘標,使用全球衛星導航系統(GNSS)接收機通過北斗衛星進行高精度定位測量,使用雪深雷達探測儀探測峰頂雪深,并用重力儀進行重力測量。在珠峰周邊海拔5200米至海拔6000米的6個交會點,測量隊員同步開展峰頂交會測量和GNSS聯測,成功獲取珠峰高程測量數據。
雖然還需要對多種數據進行綜合處理,花費兩三個月才能得出珠峰的精確“身高”,但一些媒體已和德國《焦點》周刊一樣,對“世界最高將有新答案”充滿期待。
國產技術的又一座高峰
美國《紐約時報》稱,珠峰究竟有多高?這不是一個簡單問題。各國地質學家在如何計算上持不同意見。自1949年以來,中國對珠峰進行過6次大規模的測繪和科考工作,并于1975年和2005年兩次公布珠峰海拔高程,分別為8848.13米和8844.43米。一些國家認為珠峰的高度仍是8848.13米。這其中的差異在于8844.43米是指峰頂巖面的高度,而8848.13米則算上了雪蓋(冰蓋)的厚度。
到底應該采用哪種測法?黨亞民告訴《環球時報》記者,如果以雪蓋高度為準,不同時間測出來的數據會相差很多,幾乎是一天一個數據,因此,測量雪蓋高度要同時公布測量時間和天氣狀況。實際上,很多國家的學者贊同以巖面高數據為準。“國際上對此并沒有統一要求,有一點就是,一定要講科學。”他認為,作為國家行為的珠峰高度測量,還是應該測巖面高度,當然也可以同時公布一下當時的雪蓋高度。
此次珠峰測量任務中,我國國產設備擔當重任。美聯社注意到,中國測量登山隊員使用了自己的北斗衛星導航系統。報道說,該系統與美國的GPS全球定位系統是競爭對手。德國《經濟周刊》稱,中國移動和華為一起,成功完成全球最高5G基站的建設及開通,實現珠峰峰頂5G全覆蓋。“這是中國電信產業和工業科技的新高峰。”
“攀登測量珠峰本身就是彰顯國家實力和綜合科技水平的舞臺。”黨亞民27日對《環球時報》記者說,本次登頂測量儀器設備中,國產核心技術約占90%。對于國產技術的效果,他以天氣預報技術舉例說,25日,登山隊行進至海拔7500米的大風口時風力變大,但隊員們仍敢繼續前進,因為我們知道26日晚10時以后風力就會變小。
天氣預報的精準還助力隊員們創造了中國人在珠峰峰頂停留時長新紀錄:150分鐘。黨亞民告訴《環球時報》記者,就像農民種田須遵循“農諺”,一般情況下最多只能在峰頂待一個小時,意味著這次下午1時必須回撤,哪怕距峰頂只有50米也得掉頭下山,否則12級以上的狂風來了就非常危險。“12點多的時候,看到隊員們還在認真拆裝架設儀器,我如坐針氈。”讓黨亞民長舒一口氣的是,天氣預報顯示后邊的天氣相對良好。此外,隊員的裝備和氧氣有充分保障。他說:“這得益于我們的國力提升。”
我們站在前輩英雄的肩膀上
60年前,中國登山運動員王富洲、貢布、屈銀華三人首次從北坡登上珠峰,創造了人類歷史上第一次從北坡登上世界第一高峰的壯舉。香港《南華早報》回憶起那段歷史說,王富洲被認為是中國登山運動的先驅之一。2015年,80歲的王富洲去世后,中國登山協會表示,以王富洲同志為代表的老一輩登山家所創造的登山精神已遠遠超過體育本身,成為激勵和鼓舞全國人民不畏艱險、頑強拼搏的動力源。
在采訪中,黨亞民同《環球時報》記者談起上世紀六七十年代攀登珠峰的歷程。他認為,和今天的測量相比,最大共性是一種不滅的民族精神。“中國人是有志氣的,1975年登頂珠峰時,盡管物質條件并不豐富,但最終我們依靠精神力量彌補,讓質疑的人都閉上了嘴。現在,我們的測量技術越來越先進。為國爭光,在世界上證明自己的精氣神兒依然在。”
黨亞民告訴《環球時報》記者,一些曾經登頂珠峰的老隊員和他聊天時常感慨,說很羨慕今天的條件。“1975年重力測量,為什么有的隊員手被凍壞?因為當時我們用的儀器都是外國的,不好操作,也改裝不了,有時候必須要摘掉手套作業。現在我們的國產儀器操作起來非常順手,完全可以戴著手套來作業。”黨亞民說,始終要記住的是,我們是站在前輩英雄的肩膀上再次登頂的。
【環球時報赴西藏特派記者 谷業凱 袁泉 環球時報記者 范凌志 青木 陳欣 柳玉鵬】
想爆料?請登錄《陽光連線》( https://minsheng.iqilu.com/)、撥打新聞熱線0531-66661234或96678,或登錄齊魯網官方微博(@齊魯網)提供新聞線索。齊魯網廣告熱線0531-81695052,誠邀合作伙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