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人民日報
2020-05-29 09:07:05
引子
海鷗、江水、藍天、花朵、草樹,可以坐臥又毫不突兀的木椅長凳,巨大的廠房和高聳的塔吊,浦東陸家嘴的摩天樓與影影綽綽的外灘……新與舊、城市的人文與自然、百年滄桑與摩登時尚,在這里相互交織、相得益彰。
這里是上海楊浦濱江——百余年前,曾是中國近代工業文明的重要發源地;40年前,曾是機器轟鳴、裝卸繁忙的大型國營企業集聚地;如今,這里是攝影愛好者喜愛的取景地,時尚一族常曬的“網紅打卡地”,運動達人慢跑、打球的健身場,父母帶著孩子玩耍的游樂園,朋友們漫步聊天的約會處,老人們撫今追昔、感慨巨變的懷舊地……
楊浦濱江位于黃浦江岸線東端,被稱作上海濱水“東大門”。2017年12月,楊浦大橋以西的2.8公里濱江段公共空間對外開放;2019年9月底,楊浦大橋以東2.7公里岸線貫通亮相。
2019年11月2日,習近平總書記在上海調研時,來到楊浦區濱江公共空間楊樹浦水廠濱江段,結合視頻和多媒體演示聽取黃浦江兩岸核心區45公里公共空間貫通工程基本情況和楊浦濱江公共空間建設情況匯報。近年來,上海市推動黃浦江兩岸貫通及濱江岸線轉型工作,楊浦濱江逐漸從以工廠倉庫為主的生產岸線轉型為以公園綠地為主的生活岸線、生態岸線、景觀岸線,昔日的工業銹帶變成了生活秀帶,為上海增添了一道靚麗的風景線。總書記對楊浦區科學改造濱江空間、打造群眾公共休閑活動場所的做法表示肯定。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城市是人民的城市,人民城市為人民。無論是城市規劃還是城市建設,無論是新城區建設還是老城區改造,都要堅持以人民為中心,聚焦人民群眾的需求,合理安排生產、生活、生態空間,走內涵式、集約型、綠色化的高質量發展路子,努力創造宜業、宜居、宜樂、宜游的良好環境,讓人民有更多獲得感,為人民創造更加幸福的美好生活。
從工業銹帶到生活秀帶,楊浦濱江是怎么做到的?對推進城市有機更新帶來怎樣的啟示?
溯源工業銹帶
創造過工業輝煌、作出過巨大貢獻的楊浦濱江,伴隨城市轉型發展、產業結構調整,工業重鎮長出刺眼的“銹斑”
江水悠悠,斜暉脈脈。“你看這么秀麗的黃浦江景,哪里會想到,這里曾經荒草叢生、銹跡斑斑?”89歲的黃寶妹,平生最愛這江畔風光。當年她所在的上海市國棉十七廠,就在楊浦濱江。上世紀50年代,這位全國紡織戰線上的著名勞模,親身主演謝晉導演的電影《黃寶妹》。
原上海市國棉十七廠,極有特色的鋸齒狀老廠房,如今被改建成上海國際時尚中心。在這里,仍可見當年的紅磚廠房,能觸摸到老上海工業文明的歷史年輪。偶爾,黃寶妹會回到工作40多年的老廠房,和老朋友們聚會聊天,重溫舊日時光,說說當下的好日子。
“從沒想過,在黃浦江邊工作了一輩子,老了老了,還能在這么美的地方散步。更沒想到,老廠房會成為景點,時尚又有生活氣息。”老人歷盡滄桑,見證巨變。
那是1944年,13歲的黃寶妹聽聞上海楊樹浦路的裕豐紗廠招童工,半夜搭小舢板橫渡黃浦江,摸黑上岸進廠應聘。從此,她的生活就被“錨固”在了楊浦濱江。
楊浦濱江所在的楊樹浦工業區,是上海近代最大的能源供給和工業基地,創造了中國工業史上多項“工業之最”,被譽為“中國近代工業文明長廊”。說起這里的歷史,黃寶妹如數家珍:新中國成立后,楊浦濱江企業密集,碼頭、廠房、倉庫沿江而立,工業產值曾一度占到上海的1/4,產業工人超過60萬人。眾多國貨名牌誕生于此,上海的城市供水、供電、供氣等功能性項目也聚集于此。
扳著指頭,黃寶妹數起當年沿黃浦江排開的一家家工廠及其由來:“我們國棉十七廠以前是裕豐紗廠,往東是定海路橋,有亞細亞火油公司倉庫,西面是楊樹浦發電廠……”
那時的楊浦濱江是何景象?“一家家工廠,沿江邊形成寬窄不一的條帶狀分布,城市生活被阻隔在距黃浦江半公里開外的地方。除碼頭工人裝卸原料和產品,我們在車間工作,也是‘臨江不見江’。”
那時的楊浦濱江有多繁忙?“上下班高峰時,楊樹浦路的公交車都擠得關不上門,要有專人幫忙推一把,通知司機可以開車了。路兩邊有很多餐飲店,夜班下班,依然燈火通明。”
到了上世紀90年代,伴隨城市轉型發展,產業結構調整,楊浦濱江不少老廠紛紛關停,一大批紡織等勞動密集型企業向其他地區轉移,產業工人由高峰時的60萬人降至6萬人。一座座工廠大門緊閉,荒草叢生,被廢棄的廠房、機器設備銹跡斑斑。
彼時,黃寶妹所在的原上海市國棉十七廠,遷至蘇北地區。“那時看著一家家荒棄的廠房,當年在車間的情形,仿佛就在昨天。”黃寶妹心有戚戚:這條霸住“一線江景”的傳統工業銹帶,這些體量龐大卻遠不像上海外灘與南京路的商業大樓或花園洋房般精致的車間、倉庫、碼頭,以及形制各異的生產設施遺存,何去何從?
留住城市記憶
強調歷史文脈的傳承、歷史格局的延續、工業遺存的保留,讓人們記得住城市歷史,成為楊浦濱江改造的基調
“2002年,楊浦濱江吹響了轉型開發的號角。”上海楊浦濱江投資開發有限公司董事長左衛東回憶。
那一年,上海啟動黃浦江兩岸綜合開發,并將其上升為全市重大戰略。也是在那一年,上海贏得2010年世界博覽會主辦權,世博會選址黃浦江畔,江岸沿線原有的倉庫、工廠紛紛遷出,留下的工業遺存如何利用,成為上海城市建設開發中面臨的新課題。
從太湖流域田野出發的黃浦江,自西南向東北斜穿上海。全長114公里的河道中,一大半都在中心城區,在上海核心地帶呈“S”形蜿蜒盤桓,串連著這座城市的經濟重地和人口密集地帶。
在10多年前的上海,尤其是工業企業集中的楊浦區,不少基礎設施陳舊,舊房改造任務重,從老工業區向創新型城區轉型壓力大。在“黃金水岸”邊拆舊換新、建高樓大廈,投入少見效快,自會讓人心動。
但專家和城市管理者達成了共識:楊浦濱江最大亮點與最獨特優勢,就是工業遺存。“在楊浦濱江段,留下了大量工業遺存,有不少文物保護單位,其中包括作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的楊樹浦水廠,以及一批市級文物保護單位。我們要盡可能地把這些歷史文化遺存原汁原味地保留下來。”楊浦區委書記謝堅鋼說。
校園就在楊浦區內的復旦大學和同濟大學,先后接受委托開展楊樹浦工業帶建筑和人文歷史調研。同濟大學建筑與城市規劃學院鄭時齡、常青等知名教授帶領團隊走訪過很多廠房和廠區,對建筑物的年代、用料、功能等物理質量和風貌質量開展評估。
通過全方位調查,梳理出有價值的建筑物、構筑物,一些此前不為人熟悉的老建筑,比如建于1927年的毛麻倉庫、1913年的明華糖廠、1927年的永安棧房……甚至原上海第一毛條廠和原上海船廠周邊的幾棵古樹,都被列入“附加保護清單”。
從秦皇島路碼頭至定海路橋的楊浦濱江南段地區城市設計與控制性詳細規劃,2010年啟動編制。從面向國際征集方案,到由同濟大學立項調研形成政策建議,再到征詢專家、當地企業與居民意見等,經過3年數十輪反復修改完善,規劃終于在2013年8月敲定。
這些年,楊浦濱江要吸引哪些項目、產業,因時因勢而異,有時強調建設中央商貿區,有時偏重時尚、設計或文化、休閑等產業,有時則強調創建智慧園區、科技創新區。但在將濱江一線打造成開放公共空間、保護近代工業文明歷史遺產方面,則始終一致。
“我們要做的是‘功能調整新發展,還江于民全共享’,強調大開放,而不是大開發,改造策略是‘有限介入、低沖擊開發’。”2019年11月,時任楊浦區委書記李躍旗在接受記者采訪時說。
強調歷史文脈的傳承、歷史格局的延續、工業遺存的保留,讓人們記得住城市歷史,成為楊浦濱江改造的基調。經過一次次調研摸底,66幢工業遺存被一一保留下來,總面積超過26萬平方米。不只是建于1913年的楊樹浦電廠、1883年落成的中國第一座現代化水廠楊樹浦水廠、建于1934年的楊樹浦煤氣廠等保存完好的工業遺存,還有單看外表已顯得破敗不堪的工業建筑。
上海市黃浦江楊浦段濱江綜合開發指揮部辦公室常務副主任劉安說,對于66幢工業遺存,實行“一幢歷史建筑,一個修繕方案,一套修繕策略”,充分查閱每一幢房子的歷史檔案,然后對照現場的具體情況,“每一次設計前我們都委托第三方,對房屋現狀實施勘探、勘察,再委托多家設計單位分析,經過比選吸納各個方案的長處。”
用時逾15年,至2017年底,黃浦江兩岸從楊浦大橋至徐浦大橋45公里岸線公共空間,終于全部貫通并向公眾開放。
“楊浦濱江公共空間建設,如同經歷了一場考古發掘與修復。”上海楊樹浦置業公司景觀建設項目負責人章琳琳感慨。
秉持工匠精神
在“錨固”與“游離”之間,審慎、巧妙地進行加減法設計,既留住工業時代的“銹色肌理”,也呼應新時代美好生活
楊浦濱江岸線的改造建設,精細程度不亞于一場考古發掘。
能想象嗎?歷時半年,設計師和施工團隊反復討論、驗證,只為保住兩堵墻面、一墻爬山虎。
那是一家鍋爐廠留下的老倉庫,房子外立面水泥砂漿已經變黃,滿墻層層疊疊的爬山虎,滿是歲月的斑駁、厚重。建筑師劉宇揚一見傾心,待到掀掉屋頂,陰暗的老倉庫內灑進陽光,又發現“新大陸”:因多年荒廢,老倉庫里長出很高的雜草,但斑駁的內墻上仍保留著或橫或豎的構筑物,幾經修復的痕跡清晰可見。置身其中,仿佛能看到數十年前這里熱火朝天的生產場面。
“一定要留住它們!”建筑設計團隊達成共識。然而,出于安全考慮墻體需整體加固,建加固墻會影響內墻面保護;采用包鋼加固的方法,又會破壞外墻面原有的爬山虎。為此,團隊反復探討各種方案的可行性,最終確定了包鋼加固、原生爬山虎再培育的思路,成功保留住兩堵墻面。
如今,再見“兩堵墻”,著實讓人驚羨:新建橫向鋼結構與原有倉庫結構、紅磚墻體共存,爬山虎攀爬的舊痕與新生藤蔓同生,形成了內與外、景觀與活動、歷史感與未來感的融合。這處頗受景觀設計師推崇的“共生構架”,已成為不少市民休閑散步、攝影“打卡”以及舉辦市集、展覽的好去處。
貓著腰,弓著身,頭戴安全帽,逼仄的空間里,一陣“叮叮咣咣”,時而傳來“咚”的一聲,“又撞頭了!”
這是上海制皂廠舊址,建筑師們在狹小的管道空間里施工作業,將工廠的污水處理池改造成了充滿想象的“皂夢空間”:人們可以在半地下的咖啡館里“坐井觀天”,在縱橫交錯的圓筒狀大型輸送管道中間享用“肥皂蛋糕”,再通過這些管道去往與肥皂主題有關的博物館,參加制皂體驗活動,也可以在樓頂花園吹著江風閑坐聊天。
而這背后,除了經常遭遇撞頭,建筑師張斌還感受到集體智慧碰撞的“頭腦風暴”,“這里幾乎每一寸空間都經過精心設計,有來自海內外優秀設計師的同場競技,不同理念碰撞,也有施工過程中的幾經磨合,反復推敲”。
這樣的故事不勝枚舉。有時為了留住一堵殘墻、一座不起眼的水泥小屋、一個碼頭系纜墩,設計和建設團隊都不惜氣力,反復嘗試。
為再現岸線觀景平臺欄桿的“銹跡斑駁”,建設團隊花了半年時間:先是用各色油漆調色,試驗后發現效果不理想;嘗試在天然生銹的欄桿上包裹外漆,結果鐵銹氧化、銹蝕,既不美觀又影響到欄桿的耐久性;找來專業公司幫忙,試用多種油漆,都未能達到理想中“銹”與“不銹”的平衡點……直到最后,他們想到在油漆中摻加銹粉,刷漆后靜置到銹粉徹底氧化,再用外漆罩住的辦法,才有了今天沉穩耐看的“濱江銹色”。
同濟大學建筑與城市規劃學院建筑系副主任章明是楊浦濱江岸線南段總設計師,在他看來,岸線改造的具體思路可以概括為“錨固”與“游離”。“錨固”,就是想方設法把一些原本屬于這個空間的東西固定下來,留住城市歷史文化記憶的根和魂;“游離”,則是從設計細節出發對舊工業場地重新觀照,呼應現實生活。
行走楊浦濱江,這樣的加減法設計,這樣將歷史與當下巧妙融合的錨固、游離,俯拾皆是:以往輸送水電的管道被設計成路燈,形成獨具特色的水管燈序列;防汛墻大都自然地隱藏于綠坡之下,有些地方卻又顯露出它的斑駁墻面和厚重墻體,喚起潮汛來襲的記憶;一座座不同時期建設的碼頭,中間的縫隙并不填平,只是簡單搭了鋼棧橋連通路徑,走在上面,可以感受到不同碼頭空間的變化、江水的濕氣……
共享生活秀帶
活化利用工業遺存,呈現一段有歷史厚度、有城市溫度、有社區活力的濱水公共空間,真正還江于民
兩位白發蒼蒼的退休工人,趴在濱江岸線防汛墻上,看著當年上海船廠的設備設施,交談著:“我在這里工作過,老早以前是這個樣子的……”——每每回想起這一幕,全程參與濱江岸線規劃建設的左衛東就不禁感慨:“群眾的口碑,就是最好的贊美。”
在楊浦濱江改造過程中,居住在周邊的不少老工人熱切地關注著,忍不住憶當年、說典故、提建議。濱江景觀帶貫通開放,他們便是忠實的觀光客,也是自豪的主人翁。駐足閑聊,他們會爭相說起濱江岸線的改造轉型帶給他們的獲得感。
談起與楊浦濱江岸線的重新相遇,上世紀90年代末從原上海第一毛條廠轉崗社區居委會工作的董德娥印象深刻:“岸線開放第一天,我就特意跑來了,和以前又臟又亂的樣子完全不同,像‘雨水花園’那里,綠化做得像自然長的野草,鋼橋板上鏤空刻著我們毛條廠的歷史,那樣熟悉,那么親切……”
楊浦濱江岸線約12萬平方米的新建公共綠地,有各類喬木、灌木近百種,總數超過30萬株。還有連片的草甸、不規則生長的野花。從“四季花海”到“草長鶯飛”,這里不乏整體藍白色系的綠化設計,也有與城市統一景觀綠化不同的自然野趣。
而在設計之初,圍繞種花還是種草,各方意見不一。最終,在2017年率先貫通開放的楊浦大橋以西2.8公里濱江段公共空間,幾種關于花草種植的意見都得到采納,進行試驗。那段日子,設計師郭怡妦時常到濱江岸線蹲守,觀察不同植物的生長,聆聽來往群眾對綠化設計的想法,最終發現,那些不經雕琢的自然野趣最受歡迎。
行走濱江,這樣的群眾參與在一絲不茍的細節設計里體現:為連接不同的碼頭,讓人在行走中可以直觀看到黃浦江水的潮漲潮落,濱江岸線不少路面都鋪設了鋼格柵。這小小的格柵曾引發不少討論:格柵做得寬,行走時會卡住鞋跟;做密了,又達不到親水效果。多大才合適?團隊人員穿上高跟鞋反復測試,行走體驗。“雨水花園”景觀建好后,有群眾反映座椅前的格柵孔隙太大,容易造成手機掉落。管理團隊連夜整改,在格柵下安裝了一層孔隙更密的鐵網。
“在楊浦濱江的建設、改造中,管理者、建設者、普通群眾置身同一話語層面,享有同等的表達意見的權利。我們始終從群眾的切身感受出發,聚焦群眾需求,堅持以人民為中心。”謝堅鋼說。
1883年落成的楊樹浦水廠,是此次濱江公共空間貫通的一大難點。時至今日,這座百年水廠仍在生產,為近300萬市民供水。水廠安全牽涉千家萬戶,而濱江貫通后,行人走到廠區周邊,給制水安全帶來隱患。但楊浦濱江岸線的貫通,又須從水廠經過。
怎么辦?設身處地為群眾著想,水廠和設計、建設團隊煞費心思,先后提出十幾種方案。最終,水廠將源水管向內移動5米,建設團隊在距離廠區3.5米的江面架起一座500多米長的親水棧橋。從橋面到長椅、遮陽亭等,都由方正厚實的木檁條搭成,市民可近距離欣賞古老的水廠建筑:中世紀哥特式古堡風格、由紅磚鑲砌外墻面的廠房建筑群落,古色古香。
漫步于楊浦濱江的工業遺存博覽帶,“老濱江”黃寶妹時常感懷不已。從舊上海時期的白班夜班連軸轉,什么苦頭都吃,到新中國成立后奮斗打拼,成為全國勞模;從退休后看著那一江“銹帶”暗自傷懷,到如今一家人四世同堂、毗鄰江景“秀帶”幸福生活,“作為土生土長的上海人,我很自豪,有幸見證這里幾十年來的滄桑巨變!”
如今,年近九旬的黃寶妹依然閑不住,時常應邀與楊浦濱江周邊的社區黨員群眾交流談心,“講講自己的初心故事,說說老濱江的發展變遷,希望更多的年輕人能了解我們當年走過的路,打拼更加美好的未來”。
想爆料?請登錄《陽光連線》( https://minsheng.iqilu.com/)、撥打新聞熱線0531-66661234或96678,或登錄齊魯網官方微博(@齊魯網)提供新聞線索。齊魯網廣告熱線0531-81695052,誠邀合作伙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