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光明網
2020-07-07 15:02:07
“俺家地流轉出去了,剩余那點兒地,活兒很快就干完了。村里的韭菜地里一年到頭都有活,能掙錢還能鍛煉身體。怪好!”5月底的中原大地,太陽熱烈,麥田金黃。上午10點,河南省平頂山市葉縣任店鎮月莊村56歲的脫貧戶陳德偉正在韭菜田里拔草,說到如今的生活,他靦腆地笑了。
這兩年,每到麥收時節,除了在麥地里忙活,平頂山越來越多貧困戶的身影出現在韭菜地里、蘑菇大棚里和連片的果園里。近年來,平頂山市按照“一鄉一業、一村一品”的思路,立足資源稟賦,科學規劃產業布局,培育壯大特色產業,增強貧困地區發展的內生動力,初步形成了魯山林果、葉縣肉牛等一批具有地方特色的養殖、種植優勢主導產業,累計帶貧14.5萬戶。培育農業產業增收示范村100個,實現512個貧困村集體經濟全覆蓋。貧困戶產業扶持政策和增收措施基本實現全覆蓋,戶均綜合受益額達1.76萬元。
韭菜地里種出好日子
仲夏,走進任店鎮月莊村韭菜種植基地,綠油油的韭菜和黃澄澄的麥田組合在一起,生意盎然。任店鎮是葉縣重要的農業鎮,一無資源,二無工業企業,村民多外出務工。如何實施鄉村振興,確保農民增收致富?經過多次研究,該鎮提出調整產業結構、發展特色種植的發展思路。
月莊村共有286戶1117口人,耕地面積1360畝。2018年,平頂山市園藝科學研究所在月莊村流轉1300多畝土地種植韭菜,村集體也入股參與。
“種韭菜能行嗎,賣不了怎么辦?”月莊村57歲的脫貧戶鄭永林心中泛起了嘀咕。他種了一輩子的小麥玉米,深知種一般莊稼掙不了啥大錢。
韭菜種植過程中要除草、澆地、收割、裝車等,需要不少勞動力。于是,他在做好村公益崗位的工作之余,特意到韭菜田里打工,并偷偷算起了賬。
2019年是韭菜田的收獲首年。“這是我大開眼界的一年。”種了一輩子地的鄭永林見證了“地里生金”的“奇跡”。
當年,一畝韭菜割了兩茬,每茬收2000多公斤,每公斤最低賣兩塊多,最高可賣5塊。一畝地可收60公斤種子,每公斤種子回收價為40元。刨掉種植成本和人工費用,每畝凈掙8000元。韭菜能生長3年,第二年又能省出每畝近千元的栽植成本……
“如果不賣種子,冬天蓋棚的話,一年可以收七八茬,一畝地能收獲12噸韭菜。”研究所創始人馬金海說。當年,該村入股分紅高達20%,實現了集體、企業、農戶三方受益。
該所在培育抗病毒種子的同時,探索出了綠色生產模式,于2018年獲得了久星牌綠色產品稱號。憑著這一稱號,他們的韭菜產品快速推向國內市場。
目前,任店鎮36個村莊均已謀劃出土地,今年麥收后韭菜面積將從目前的3000多畝擴大到5000畝。今年秋收后,韭菜種植面積還會進一步擴大,預計到年底可增至1萬畝以上。
不久前,任店鎮成立了出資總額達2000萬元的河南韭豐種植專業合作社。合作社統一組織采購供應成員(36個村)所需的農業生產資料、收購和銷售農產品,引進新技術新產品,開展農業技術交流。葉縣已作出規劃,將在任店鎮打造一個韭菜市場,將其發展為全國最大的韭菜集散地。任店鎮相鄰的九龍、昆陽和田莊3個鄉(街道)今年也開始規模種植韭菜。
日前,平頂山市園藝科學研究所又建成一排廠房。這是該所投資上馬的韭菜深加工生產車間,專門對韭菜進行真空包裝,貼上商標后進入上海等地的高端市場。2019年10月,月莊村入選農業農村部公布的全國第九批“一村一品”示范村。
“中國的韭菜看平頂山,平頂山的韭菜看任店鎮。未來幾年,我們將把任店鎮打造成韭菜小鎮。”任店鎮黨委書記顧東輝信心滿滿地說。
“誰吃誰相中,有貨不愁賣”
臨近中午,氣溫已達35℃,在葉縣辛店鎮常派莊村,該村黨支部書記楊小伍還在組織村民澆灌果樹。
“桃子馬上就成熟了,今年肯定是個豐收年啊!”村民徐慶偉看地里的7畝桃子“喝”足了水,不禁喜上眉梢。
2015年,徐慶偉在村兩委的號召下種植桃樹。2018年迎來第一年豐果期,但由于缺乏管理經驗,果子個頭偏小、品相一般,談好的果商過來一看就走了。
“眼睜睜地看著到手的訂單‘飛’走,真是又氣又急。”去年,他提前著手,除草、剪枝、疏果一樣不落,還專門上了有機菌肥。功夫不負有心人,在去年常派莊村舉行的桃王爭霸賽中,他家的桃子榮獲“桃王”桂冠。
常派莊村位于葉縣東南,屬淺山丘陵區,與著名的治淮工程燕山水庫僅有一墻之隔。這里山清水秀、風景迷人,耕地2100畝,共426戶1810人,建檔立卡貧困戶24戶56人。常年種植傳統農作物,雖讓村民溫飽不愁,但錢袋子始終鼓不起來。
“既要讓環境干凈優美,又要讓群眾有活干、有錢賺。何不‘靠山吃山’發展林果種植呢?”楊小伍開始思考村里的發展之路。
楊小伍在村民大會上一遍遍地講調整種植結構、發展特色經濟的好處。同時,帶領200多名群眾代表到新野、淅川等地考察。最終,大家一致決定種植新品種桃樹。
常派莊村采取“集體經濟合作社+公司+農戶”的模式,群眾以資金、土地、技術入股,產生收益時集體和群眾按比例分紅。
2015年,該村規模種植桃樹1700畝,2018年,農戶畝均收入超4000元。去年,種植面積已達2000多畝,畝均收益有望超過6000元。
一畝地栽幾棵苗,一年打幾次藥,藥量多少……65歲的常派莊村村民楊留成家種了4畝桃樹,幾年下來,桃樹種植管理技術像刻在腦子里一樣清楚。
“俺村的桃子大部分都是外銷,桃子還沒熟,訂單就滿了。為啥?因為俺這桃味道好,誰吃誰相中,有貨不愁賣!”種得好,賣得出,能掙錢,這就是老楊心里的好日子。
隨著名聲越來越響,目前,北京、深圳等地的四家企業正在與該村接洽田園綜合體項目,前景十分樂觀。
“我們村的貧困群眾現在還有3戶8人,今年肯定脫貧。”楊小伍信心十足,“我想把常派莊打造成一個春夏有花、秋冬有果,產業興旺、近悅遠來的美麗鄉村,帶著群眾共同奔向小康。”
“天天能掙錢,充實又幸福”
“現在感覺可幸福,大棚里天天都有活兒干,天天都能掙錢,高興!”伴隨著一陣爽朗的笑聲,龍泉鄉草廠街村64歲的脫貧戶武敏說起如今的好日子,眼角眉梢難掩喜悅。
因老伴患有腦血管疾病,導致武敏家一度生活困難,成為貧困戶。如今,武敏和老伴一起在村里的食用菌產業園務工。家里的7畝地也流轉給了園區,每年租金5600元,早就脫了貧。
摘蘑菇,栽蘑菇,撿蘑菇,擺菌棒……“大棚里活兒不斷,又不重,計時一天能掙六七十塊,計件一天100多,一個月能掙兩三千塊,俺老兩口一個月四五千呢!”武敏說,今年家里又新添置了冰箱、空調等家用電器。“自己有錢花,還能幫助孩子們。”
武敏務工的蘑菇大棚屬于河南省鑫瑞隆農業種植科技有限公司,該公司成立于2019年5月,專業從事食用菌產業化開發,是一家集生產、加工和進出口貿易于一體的現代化企業。
該公司以“公司+基地+農戶+技術服務+回收”的龍形鏈條為帶動,以香菇生產為主導,花菇為輔助,設計年產鮮菇2000噸。
“我們園區大概有五六十萬棒菇,一棒凈利潤可以達到5元,一年收益就可以達到300萬元左右。”據河南省鑫瑞隆農業種植科技有限公司負責人霍建相介紹,目前,他們在草廠街村食用菌產業園建有9個大棚,可解決數十位農村剩余勞動力就業,以每畝800~1000元的價格流轉土地100多畝。
目前,龍泉鄉食用菌產業集聚園集聚規模初步顯現,全部投產后年產量達4400噸,年產值達7000余萬元。
新一輪建檔立卡以來,平頂山市共實現8.8萬戶、31.6萬建檔立卡農村貧困人口脫貧,實現502個貧困村出列,國定貧困縣魯山和省定貧困縣葉縣如期脫貧摘帽,全市貧困發生率由2012年年底的7.8%下降到2019年年底的0.5%。特別是在貧困人口減貧方面,全市年均脫貧5.3萬人。2019年,平頂山市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達到14587元。貧困群眾不僅脫了貧,更是腳步鏗鏘地奔向小康生活。
想爆料?請登錄《陽光連線》( https://minsheng.iqilu.com/)、撥打新聞熱線0531-66661234或96678,或登錄齊魯網官方微博(@齊魯網)提供新聞線索。齊魯網廣告熱線0531-81695052,誠邀合作伙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