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全免费高清完整版,国产网友自拍,欧美日韩无砖专区一中文字,日韩精品 有码 无码 国产

全部

破解時間密碼:看看那些文化遺產中的海歸傳承人

來源:人民日報海外版

作者:

2020-07-22 05:47:07

破解時間密碼——

文化遺產中的海歸傳承人

文化遺產承載著一個民族的文化基因,讓文化遺產從典籍、考古、博物館、古老街巷中走出來,解讀出它們背后時間與歷史的奧秘,才能更好地維系文化認同、更好地傳承文脈,破解一代代先人留下的珍貴遺產中的文化密碼,挖掘其中更大的文化價值。近日,本報記者專訪了3位分別在古籍修復、考古、歷史街區保護領域工作的海歸,對于文化遺產的保護與傳承,他們有著更深刻的體會。

侯郁然:“書醫”人生

故紙碎片的新旅程

穿過國家圖書館古籍館靜謐蜿蜒的廊道,記者見到了侯郁然,她正在進行“天祿琳瑯”藏書的修復工作。書醫,是古籍修復師的另一個名字,為古書診療、使它們重獲新生,以更好地延續人類的文明遺產,這正是書醫的工作。

從中央美術學院非物質文化遺產專業畢業后,侯郁然前往英國倫敦藝術大學書畫修復專業讀研深造。畢業時,她身邊的不少同學選擇了進入拍賣行或者美術館工作,出于對古籍修復的興趣,2010年,侯郁然進入國家圖書館,與紙張為伴,成為了文獻修復組里的一名古籍修復師。修書,這項古老而又略帶神秘的技藝,以匠人手中補紙為媒,串聯古今。

“補紙的紙性、顏色、厚薄,包括簾紋寬窄,這些在修復過程中都要力求與原書一致。”侯郁然向記者介紹說,“過程中我們也做了許多實驗,來應對修書過程中紙張顏色老化的問題。比如新修的書或者殘片,當時認為紙張合適,但隨著修復時間推進,紙張本身的老化速度也很快,或許一兩年之后再看顏色就深了。由此就帶來一個問題——是當時看著很舒服更好?還是許多年后看起來很舒服更好?標準在哪兒?我們也仍在探索。”

走過10年的“新匠人”

不知不覺間,侯郁然已經做了10年的修書人。伴隨著老一輩修書師傅逐漸退休,目前組內大部分修復師已是像侯郁然這樣的“80后”“90后”,青年匠人群體扛起了更重的擔子。他們心細如發、苦學手藝,傳承的是技藝與文化,也是背后于細節處見精巧的惜書之道的存續。

“有時候一本書內的破損處是相同的,這就需要我們把相同的修補操作重復進行許多遍。”侯郁然說,“心性很重要,老師傅們常說‘修書就是修心’,修書的技術是基礎,但怎么能把書修得更好?關鍵在于心性。耐心、責任心,還要有對書籍本身的熱愛之心。”

對比中外,侯郁然認為,古籍修復秉持著求同存異的原則,“最小干預”“修舊如舊”等修復理念是中外共識,與此同時,不同國別的修復師們也在彼此學習。“比如,去年大英圖書館來到中國交流,他們也在向我們學習如何更好地修復中文書,因為修中文書是他們的短板。我們展示了卷軸如何保存、探討了對于比西文紙更薄的中文紙如何修復等問題。”

工作之外的侯郁然愛看書展,“好展必看,也會關注諸如最近有哪些好的古籍、有哪些新出的拍賣、有什么好的紙張、有什么新工具……總之業余愛好也是以工作為圓心發散開的。”侯郁然笑著說。“入行前我看一本書,更多是從鑒定角度來看,作者是誰?成書年代與內容是什么?有哪些版本價值……現在一去看書展,先看裝幀功力、怎樣縫線,再看‘這個角包得好’‘這個錦真漂亮’,心里面還在尋思著這畫要是破了該怎么修。”她越來越喜歡修書這門手藝,與修書有關的點滴也早已融入她生活里的方方面面。

柳文傲:尋憶老城

普及文化遺產保護理念

漫步意大利,從羅馬到佛羅倫薩、從圣吉米納諾到維琴察城、從比薩大教堂廣場到繪有達·芬奇巨畫《最后的晚餐》的圣瑪麗亞感恩教堂……在意大利學習期間,最讓柳文傲難忘的不僅是當地對世界遺產成熟的管理體系,還有民眾潛移默化的認識與對世界遺產的自覺保護意識。

這片曾影響歐洲千年的古羅馬帝國的主要領土,還是地中海商業文明的聚集地與文藝復興的策源地。截至去年7月,經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審核被批準列入《世界遺產名錄》的意大利世界遺產共有55項,在數量上與中國并列世界第一。

本科畢業于清華大學建筑學院建筑學專業的柳文傲,2012年決定前往意大利米蘭理工大學攻讀建筑學專業研究生,這所創建于19世紀60年代的百年名校,在建筑、設計與工程界享有盛名。回國后,柳文傲進入清華同衡遺產保護與城鄉發展研究中心工作,從事歷史文化遺產保護、歷史城市復興與街區更新等工作。

如今,文化遺產在文化和精神領域的重要價值越來越得到國人的重視與認同,中國也在高等教育研究單位開設了相關課程,教育、研究與世界接軌。但是,公眾觀念認識的涵養與普及,還有很長一段路要走。

在中國,不少遺產地與居民社區相重疊,協調保護文化和自然遺產資源與社區公眾生存與發展的權利,也是保護體系中的關注重點。如何讓公眾對于世界遺產形成自覺保護的意識、形成具有組織與秩序性的保護行為,這引發了柳文傲的持續關注。“全民文化遺產觀念與理念的普及不是一朝一夕之功,這需要認知教育、相關部門的支持與倡導等多方合力。對于從事遺產保護工作的海歸來說,讓更多人理解文化遺產是我們義不容辭的一份責任。”柳文傲說。

讓老街重煥新機

留學歸來后,柳文傲參與了包括首都核心區控制性詳細規劃、北京城市副中心歷史文化街區保護與復興規劃等在內的文化遺產保護項目,在她看來,“協調”與“平衡”是其中的重中之重,也是項目推進過程中的難點。這要求他們在項目實施過程中不僅要考慮文化遺產保護,還要兼顧民生、經濟發展等多方訴求,從而立足于地方特色和在地居民的真實需求,多重視角探究老街發展方向。

以北京為例,許多文化積淀深厚的城市片區都在老城,基礎設施建設相對陳舊,整體城市肌理風貌、功能與人口呈現出多樣化特點。不少老街在建筑風貌上能夠體現出多元化的時代特征,也是一段段光陰歲月的縮影,是珍貴的物質財富。

讓老街重煥生機并不是件容易的事。人口密度過高所帶來的空間局促、文化功能活力有待提高暴露出歷史文化深度挖掘不足的短板、一些公共空間被侵占的深層次原因在于老舊小區、管理主體不清……

在柳文傲與團隊成員看來,想要找到突破口,更好地展示首都歷史文化風貌,可以從以下幾方面發力:一是做以人民為中心的規劃,探索以人的真需求為關注點的歷史街區復興新路徑,處理好遺產保護與改善民生的關系;二是促進文化遺產保護領域的立法工作,促進管理體制機制研究,使共同參與到文化遺產工作中的各方依法承擔保護職責;三是通過激勵和保障政策,激活社會力量參與,從而實現文化遺產地的保護與整體復興。

鄭云飛:稻谷密碼

一顆稻谷的尋根之旅

鄭云飛研究的是稻谷起源與發展,他可以通過植物種子孢粉和植硅體的研究告訴大家,幾千年前浙江人的餐桌上都有哪些主食、哪些水果與蔬菜。

2002年自浙江大學調入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后,鄭云飛很快就奔赴跨湖橋新石器時代遺址發掘現場開展植物遺存調查,發現了距今8000年的栽培稻谷遺存,將浙江栽培水稻的歷史前推了1000年。2006年,他在上山文化遺址中發現栽培稻遺存,把水稻栽培歷史上溯到一萬年。2007年,他發現了世界上最古老的河姆渡文化稻田。2009年,他發現了具有完善灌溉系統的良渚水田……一件一件,記錄著近20年來鄭云飛的考古足跡。

1996年—2002年,鄭云飛分別在日本宮崎大學和國立奈良文化財研究所學習、工作,那段時間,日本考古工作者的敬業與對考古一絲不茍的鉆研態度深深感染了他。海外工作交流的機會,讓鄭云飛有了詳細了解日本考古方法的機會,也為他回國后進一步開展考古工作打下了更堅實的基礎。與此同時,也拓展了一些新的研究領域。“回國后,對我的考古工作也提出了新要求。我們常年在田野考古的第一線,材料多,一些考古研究實踐中需要解決的問題也在涌現,這些也成為了我新的研究方向。”鄭云飛說。

一顆稻谷,與人類社會的文化意義息息相關,在食物屬性之外,它也在深深影響著人類生活方式、社會結構與文明發展。

“中國是歷史悠久的農業國,稻谷的研究是對整個人類社會生產勞作的反映。比如良渚考古,我們就在城里宮殿南面發現了巨大的糧食倉儲區,里面大概有10萬公斤的水稻。”鄭云飛說。“考古并不單純是探索具體形象的器物,還可以考證一段社會的發展史與人類的發展史,以及一種文明的形成過程。”

科技考古“今為古用”

河姆渡遺址、良渚古城遺址、靈山遺址……都能看到鄭云飛的身影,迄今為止,他已對數十個遺址進行過植物遺存調查,獲取了大量植物遺存,為進一步研究浙江史前社會經濟史打下基礎。

近年來,鄭云飛帶領的科技考古團隊,在文物科技保護領域開展課題研究,為科學認識長江下游地區的文明進程提供了豐富的實證材料。熟練運用現代科技手段,讓史前考古更有了些“今為古用”的意味。

同時,科技考古本身也與國外交流密切相關,在鄭云飛看來,留學歸國人員能夠在考古的跨學科研究中發揮更多優勢。

“現代考古需要復合型人才,仍然僅僅依靠傳統的方法,去挖掘、去了解是不夠的,需要有其他學科參與到考古中來。國外考古的一些認識、理念與方法,借鑒到國內之后我們也進行了改造,使之更加適應中國國情。海歸要起到交流互鑒、雙向學習的作用,也要抓住機會,把中國考古學的成果介紹到國外。”

【編輯:李季】

[責任編輯:楊凡、蔣冬玲]

想爆料?請登錄《陽光連線》( https://minsheng.iqilu.com/)、撥打新聞熱線0531-66661234或96678,或登錄齊魯網官方微博(@齊魯網)提供新聞線索。齊魯網廣告熱線0531-81695052,誠邀合作伙伴。

31省份新增確診病例14例 本土病例9例均在新疆

中新網7月22日電據國家衛健委網站消息,7月21日0—24時,31個省和新疆生產建設兵團報告新增確診病例14例,其中境外輸入病例5例(上海2例,廣...[詳細]
中國新聞網 2020-07-22

山東首次確定二百九十七個“黨委書記人才項目” 壓實“一把手”抓“第一資源”責任

在7月15日省農科院召開的院黨委專題會議上,院黨委書記李長勝話語中透著急迫。近期,省農科院把“支持科研人員創新創業”確定為“黨委書...[詳細]
大眾報業·大眾日報 2020-07-22

“沒有肩上的披風,你們依然是我中心的英雄!”

2020年7月21日13時24分,一母子乘坐出租車來到沈陽市啟工消防救援站正門,男孩下車后走向崗亭,崗哨還沒來得及仔細詢問,只見男孩隔著鐵柵...[詳細]
人民日報客戶端遼寧頻道 2020-07-22

美麗常熟故鄉行

[詳細]
中國環境報 2020-07-22

主動為城市土地“留白”

[詳細]
中國環境報 2020-07-22
版權所有: 齊魯網 All Rights Reserved
魯ICP備09062847號-1 網上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1503009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7120170002
通訊地址:山東省濟南市經十路18567號  郵編:250062
技術支持:山東廣電信通網絡運營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