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新華網
2020-08-21 16:15:08
新華社貴陽8月21日電 題:烏蒙山“攜親”扶貧記
新華社記者駱飛、崔曉強
2018年7月,剛休完產假,黃滿就帶著婆婆和僅有幾個月大的兒子一起駐村扶貧。至今,婆媳孫三人已吃住在村兩年多。
從裹著襁褓到咿呀學語、蹣跚學步……兒子小寶在深度貧困的夾巖村逐漸成長為一個“帥小仔”。在不少駐村扶貧干部眼中,黃滿的兒子和婆婆也成了“最年幼”和“最年長”的扶貧隊員。
地處烏蒙山腹地的夾巖村,是貴州省畢節市納雍縣鍋圈巖苗族彝族鄉最偏遠的村寨。這里高山峽谷縱橫,坡陡路險,幾乎很難找到一塊平地。
環境惡劣,貧困如影隨形。
2016年,為提升基層戰貧能力,納雍縣借鑒“特崗教師”經驗,面向社會招聘扶貧特崗,選派有學識、有能力的年輕人到村里,專職從事精準扶貧工作。
當年,全縣共招聘了500多名扶貧特崗,黃滿就是其中之一。6月報到后,她被分配到了偏遠貧窮的夾巖村,一待就是4年。
那時,進村的路滿是泥濘,部分通往村民組的路僅有雙腳寬。全村沒有一棟像樣的房子,低矮破舊的土墻房隨處可見。
盡管此前作為大學生志愿者,黃滿已經在納雍縣基層服務了3年,但眼前的貧困還是讓她觸目驚心。
破舊的村委會,時常透風漏雨,卻是她和同事們唯一的辦公和生活場所。村里電壓不穩,不知吃了多少次夾生飯。有時煮一鍋面條,是被水硬生生“化熟”的。
“原以為新工作會好很多,沒想到比之前更艱苦,當時無數次想放棄。”回憶最初的選擇,黃滿感慨道,是家人鼓勵她要堅持到底,自己也不想當“逃兵”。
面對現狀,內心無限掙扎的黃滿最終決定“吃苦到底”。夾巖村村民組很分散,黃滿和同事們走村串戶,時常要大半天。一路爬坡上坎,腳經常被磨出“血泡”。但經年累月的磨礪,讓她更懂得扶貧的意義。
辛勤的付出,也換了成效。如今,夾巖村通組路已全部硬化,土墻房蹤影難覓,村容村貌煥然一新。
跟著她走村串戶,不少村民都稱她為“幺姐”。“只要用心幫扶,群眾就會認可。尤其是脫貧攻堅給全村帶來了看得見、摸得著的變化,特別有成就感。”黃滿高興地說。
2018年正月,黃滿的孩子出生了。高興之余,她更有些犯愁:回村工作,孩子怎么辦?與愛人反復溝通后,她決定帶著孩子一起駐村,這一選擇也得到了婆婆的支持。
如今,新村委會二樓一間約12平方米的房間,成了她們的“家”。環境雖有些簡陋,黃滿卻很知足。
“把孩子帶在身邊工作,很辛苦卻更高興、踏實。”黃滿說,特別感謝婆婆理解自己,一起駐村幫忙帶孩子。
談到婆婆,黃滿既感動也愧疚。“老家還有快滿90歲的奶奶,現在全靠公公一個人照顧。為了我和小孩,家人付出很多。”黃滿紅著眼圈說。
由于平時工作很忙,即使孩子在“身邊”,黃滿也很少有時間陪伴。“攜親”扶貧的生活快樂且艱辛。在黃滿看來,帶著兒子和婆婆駐村是無奈的選擇,但參與脫貧攻堅卻是無悔的選擇。
想爆料?請登錄《陽光連線》( https://minsheng.iqilu.com/)、撥打新聞熱線0531-66661234或96678,或登錄齊魯網官方微博(@齊魯網)提供新聞線索。齊魯網廣告熱線0531-81695052,誠邀合作伙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