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新華網
2020-09-24 16:19:09
新華社廈門9月24日電(記者褚萌萌、鄧倩倩)這次來廈門參加海峽論壇,臺胞徐慈蓮見到了和自己一樣克服重重困難而來的島內人士,在大陸創業打拼多年的臺灣同胞,還有許多關心臺灣同胞和兩岸前途命運的大陸同胞。
站在印有“海峽論壇”字樣的背景板前,徐慈蓮不禁掉下眼淚。“來,我們義無反顧!”她說,“正是在現在,我們才更應該來。”
第十二屆海峽論壇克服新冠肺炎疫情和民進黨當局阻撓兩岸交流的雙重不利影響,得以成功舉辦,取得預期效果。像徐慈蓮這樣突破阻礙從島內前來參會的臺胞用實際行動表達了對促進兩岸交流合作的支持。
“有這么好的平臺可以讓兩岸人民溝通交流,這是多少人努力才得來的成果。”徐慈蓮說。
雖是第一次受邀參加論壇,但從事文化傳媒工作的徐慈蓮多年來經常往返兩岸,在大陸有許多朋友。“一些臺灣民眾就是因為對大陸不熟悉,才會產生誤解。兩岸之間要多走動、交流,才能互相理解。”她說。
58歲的徐慈蓮出生于臺灣宜蘭的一個書香世家。從小,她日日聽祖父誦讀古詩文,看著家中懸掛“天下為公”“為民福祉”兩幅匾額,從來都覺得兩岸是一家人。“我是中國人,傳承的是中華文化。”她說,“有根,花才能生生不息地開放。”
有感于中華民族的共同奮斗史,近年來,徐慈蓮致力推廣發行愛國主題影視作品。她說,多少先烈為了中華民族付出生命的代價,如今臺灣一些人卻叫囂“臺獨”分裂,她“感到很難過”。
臺胞逄夢麟,今年也是58歲,是一名教師。得知論壇將要舉辦的消息后,他第一反應是“太好了”。“我沒有絲毫猶豫就決定要來。”他說,“我們在浪濤洶涌的時候‘勇渡’海峽前來,是為了兩岸能保有溝通的渠道。這是我的榮幸。”
逄夢麟生長于臺灣,但受父親影響會說一口流利的山東話。父親當年為抗日而參軍,后輾轉赴臺。兩岸恢復交流后,逢年過節,他會陪著父親回山東老家探親。
逄夢麟還記得,1989年秋天,他陪父親回到山東。“那是我第一次聽到那么多人說著‘熟悉’的鄉音。涼爽的秋風里,全是家鄉的氣味。”而這一次來大陸,也是秋天,很快就到萬家團圓的中秋節了。
徐慈蓮和逄夢麟自稱為“小人物”,但也都覺得“小人物”更應做好兩岸交流的“主人翁”。
逄夢麟自覺對兩岸交流有一種使命感:“為了同胞利益和幸福,為了民族大義,需要更多人投入到兩岸交流中來。”
想爆料?請登錄《陽光連線》( https://minsheng.iqilu.com/)、撥打新聞熱線0531-66661234或96678,或登錄齊魯網官方微博(@齊魯網)提供新聞線索。齊魯網廣告熱線0531-81695052,誠邀合作伙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