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新華網
2020-11-27 21:23:11
新華社天津11月27日電 題:張文海:“做好后勤保障和在前方拼殺一樣重要”
新華社記者尹思源
從天津市區向東南方向驅車大約50公里,有一個滿是棗樹的住宅小區,小區里樓宇林立、樹木蔥蔥,抗美援朝老戰士張文海就住在這里。
92歲的張文海面目慈祥,和藹可親。雖然腰有些佝僂,但依然耳聰目明。閑暇時他會看看報紙,聽聽廣播,也會到小區里遛遛彎。“我身體也還可以,出門不用拄拐杖。”他說。
張文海1946年1月參加中國人民解放軍。1950年10月,他作為第一批入朝參戰的志愿軍戰士,走上朝鮮戰場。
一心想著殺敵保家衛國的張文海被分配到后勤部,負責軍需物資的儲運與發放工作。“當時的確心有不甘,但是很快我就明白了,做好后勤保障和在前方拼殺一樣重要。”
1952年10月,上甘嶺戰役打響。這場戰役是張文海心中最深刻的回憶。
“我在上面堅守了37天。子彈、炮彈滿天飛,石頭都被炸得粉碎。一開始耳邊都是巨大的爆炸聲,后來,耳朵里就只有耳鳴的嗡嗡聲。”張文海說,他當時主要負責軍需物資的運輸。
戰爭期間,美軍一直把切斷我后勤補給線作為其空軍的首要任務,以優勢的空軍力量對我后勤戰線實施轟炸。
張文海和戰友們明白,后勤保障是部隊戰斗力的根本保證。為了盡可能隱藏物資的位置信息,他們為軍需物資設置了秘語,比如炮彈叫“石頭”,汽油叫“水”,米叫“沙子”,面叫“土”。他們用白布罩住物資,和周圍的雪地混在一起,這樣就不容易被發現了。“但敵軍飛機一飛過白布就掀起來了,我們就要冒著生命危險一遍又一遍地蓋上。”張文海說。
一次,敵軍的炮彈落在了張文海和戰友們藏身的帳篷頂上,萬幸沒有發生爆炸。“那條路是物資運輸的必經之路,不及時處理可能會造成更大的危險,我腦袋一熱,抱起炸彈就跑,跑了很遠才丟掉。”張文海說。
“我一直做著犧牲的準備。很多戰友前一天還在一起聊天,第二天就倒在了戰場上,再也沒有起來。”說著說著,張文海的眼睛有些濕潤。
1954年1月,張文海轉業到地方,成為一名“石油人”。1975年1月,他來到大港油田。作為建設者和開拓者,他見證了大港油田的建設和發展。
采訪結束時,這名老兵神情肅穆,挺直腰板敬了一個軍禮。張文海說:“這個禮我要敬給那些犧牲在朝鮮戰場的戰友們。”
想爆料?請登錄《陽光連線》( https://minsheng.iqilu.com/)、撥打新聞熱線0531-66661234或96678,或登錄齊魯網官方微博(@齊魯網)提供新聞線索。齊魯網廣告熱線0531-81695052,誠邀合作伙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