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人民日報
2020-12-29 09:59:12
原標題:礦山復綠產業興(“十三五”各地經濟社會發展新亮點)
來源:人民日報
冬日,記者驅車探訪位于河南省三門峽市的小秦嶺自然保護區。一條進山路,沿著棗香河蜿蜒向前,越往里積雪越厚,但冰封的河面下仍是潺潺流水。
小秦嶺自然保護區是黃河中游重要的生態屏障和水源涵養地。這里孕育了包括棗香河在內的多條黃河一級支流,卻一度污染嚴重。突出的生態環境問題背后,是礦山的粗放開發。與小秦嶺金礦田大面積重疊的小秦嶺自然保護區,曾經采礦坑口十分密集,礦渣堆積如山。如今這里大變樣。
在礦渣鋪成的路上顛簸幾十里,記者來到了棗香苑(1100坑口)。拾級而上,石徑通幽處,約兩米高的坑口已被水泥封堵,坑口下方特意保留的小洞洞口大約胳膊粗,山泉水不斷從中涌出,在洞口匯聚成一洼清水。
曾經,棗香苑(1100坑口)坑道挖出的礦渣堆積成了20多米高的小山,一度截斷了旁邊的棗香河。開采過程中,滲水裹挾機油等從坑口流出,污染了河水。當時,保護區內這樣大大小小的采礦坑口有521個,堆積礦渣累計達2580萬噸。
“不找理由,不找借口!”2016年初,三門峽市打響小秦嶺礦山整治、生態修復攻堅戰。521個坑口全部被封閉,520萬噸礦渣被清運下山。小秦嶺自然保護區管理中心黨委書記高陽說,對運不走的礦渣采取筑墻固渣、覆土植綠等整治措施。
從棗香苑(1100坑口)前行大約5公里,一拐彎來到小秦嶺自然保護區科研所監測點。工作人員給記者播放了一段錄像:2019年2月6日,野外架設的紅外相機捕捉到了國家一級重點保護野生動物林麝在林間覓食的場景。林麝回歸的背后,是小秦嶺生態環境的改善。
“有一年4月,小秦嶺突降大雪,我和馬隨義生怕樹苗受凍,拿被子包住樹苗,俺倆裹著大衣熬了一晚上……”在一個保護站里,記者見到了王根祥、馬隨義、李東生等小秦嶺自然保護區管理中心職工。講起護樹、栽樹的往事,李東生有說不完的話。
小秦嶺氣候獨特,一般樹種難以存活。保護區管理中心從與小秦嶺氣候類似的甘肅白銀拉回華山松等樹苗,往返一趟要2000公里。
“苗寶貝,土也金貴呀!”王根祥挽起自己的褲腿,露出一道傷疤,“為了覆土植樹,必須運土上山。到了半山腰,車上不去,就得靠人肩扛手提。有一次提土的袋子太重,我一趔趄撞到了石頭上,就掛了這個彩。”他說,山高坡陡,雨水沖刷容易流失。保護區工作人員就采用“梯田式”“之字形”降坡度,同時修排水渠、鋪濾網,防止風刮雨蝕。
高陽介紹,截至11月底,保護區已完成覆土種草135.5萬平方米,植樹75.7萬棵,樹木成活率超過95%。小秦嶺的綠水青山又回來了!曾經一度難覓蹤影的林麝、豹貓、黃喉貂等野生動物,相繼在小秦嶺出現。“接下來的兩年里,我們還要種26萬棵樹,讓小秦嶺處處見綠!”
沿著棗香河出山,便到了三門峽靈寶市故縣鎮河西村。這個小秦嶺腳下的村子,正在加快綠色轉型發展。
“那時候村里車水馬龍,多數村民都在參與采礦,村里的河水都成了‘泥漿水’。”河西村村委會主任相運杰說,“開始礦山治理后,村民積極參與拉渣、覆土、種樹、植綠。如今生態環境好轉,我們這里的漢山風景區成為4A級景區,游客絡繹不絕。”
河西村的變化是三門峽綠色轉型發展的縮影。靈寶市曾有10多萬人從事采礦和相關產業,如今很多人在轉型發展中闖出新天地。
在靈寶市尹莊鎮前店村昌盛食用菌有限公司的菌菇棚里,公司負責人南安亮正帶著客戶查看菌菇品質。“礦場關停后,我看中這里獨特的氣候,開了這家食用菌公司。短短3年,菌菇棚從19個發展到了160多個,產品暢銷國內外。”南安亮介紹,原來和自己搞礦山開采的62名工人中,有50人在食用菌產業中找到新崗位。
食用菌廣受歡迎,蘋果產業帶初步形成,鄉村旅游、生態旅游方興未艾……三門峽綠色發展風生水起。“加快經濟結構轉型升級,就能厚植小秦嶺生態保護的基礎。”三門峽市委書記劉南昌表示。
《 人民日報 》( 2020年12月29日 02 版)
想爆料?請登錄《陽光連線》( https://minsheng.iqilu.com/)、撥打新聞熱線0531-66661234或96678,或登錄齊魯網官方微博(@齊魯網)提供新聞線索。齊魯網廣告熱線0531-81695052,誠邀合作伙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