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人民網
2021-01-14 14:13:01
綿陽市平武縣木皮藏族鄉關壩村,距離縣城20公里左右,地圖上,在川北翡翠色的群山深處,很難找到它。
因為交通不變,資源匱乏,曾經的關壩,只有綠水青山,沒有金山銀山。如何把綠水青山變成金山銀山,讓生態優勢轉變為推動脫貧攻堅的動力?近年,關壩村一直在探索,并取得突破。關于這段經歷,村支書喬良將其形象地總結為“四個象限”。
生態環境和經濟效益分別為橫軸和縱軸,將關壩的發展劃分為四個象限:從只有綠水青山沒有金山銀山,到只有金山銀山沒有綠水青山,再到既沒有綠水青山也沒有金山銀山,最后是既有綠水青山又有金山銀山。
陣痛
靠山無山,野生動物被打光,人也跑了
關壩村有121戶村民,曾有貧困戶21戶,為啥窮?一組數據可以回答:全村面積98平方公里,其中森林面積占到96.3%。
幾百人圍著“碟子大一塊平地”,咋個發展?這一數字也濃縮著關壩村過往的尷尬:只有綠水青山,沒有金山銀山。
人越來越多,平地養不活了,最終還得“吃山”。
咋吃?打獵!捕魚!今年46歲的杜勇就是眾多“靠山吃山”中的一員,上世紀80年代,他接過爺爺的獵槍,當上了一名獵人。
野生動物保護法實施前,杜勇靠著打獵捕魚賺來的錢,修房造屋,娶妻生子,日子過得有滋有味。不只是杜勇一個人,很多村民都在山中打獵、挖藥、電魚、伐木。
無序的作業破壞了環境,也威脅著山中稀有的野生動物。上世紀90年代開始,村民們發現獵物越來越少。“減少的不只是山里的野生動物,河里的冷水魚也沒了蹤跡。”喬良說。
動物消失了,村民沒了生活來源,怎么辦?只有離開家鄉。2000年前后,杜勇被逼無奈,前往山東、浙江等地打工。
轉變
愛山護山,首次引入生態扶貧理念
2009年前后,村民迎來一線曙光。當年夏天,一個公益組織來到關壩,并帶給他們一個全新的名詞:生態扶貧。
怎么扶?“簡單來說,就是只要把森林和河流保護好,就能賺錢。”公益組織負責人言簡意賅。
村民的眼睛瞪得老大:啥子?不是說靠山吃山嗎,現在把山“看到”能賺錢?不可能哦?
有人懷疑,有人相信。喬良是深信的,想試試。
怎么試?這個公益組織每年拿10萬元給村里,由他們出面組織隊伍,保護當地生態,持續20年。
說來簡單,執行起來卻復雜。作為公益組織,首先要解決的是有沒有資格的問題。為了統一行使管理權、保護權及部分經營使用權,在喬良等人的推動下,關壩流域保護中心作為執行機構在民政部門注冊。
為了有效保護生態環境,他們在河邊、山上多個點位裝上紅外相機,同時不定期組織巡山隊,深入群山,防止有人盜獵。放下獵槍的杜勇,成為巡山隊的首任隊長,巡一次山,能掙幾百元。
保護多了,索取少了,生態逐漸變好。2016年,境內大熊貓和同域動物點位較2012年第四次大熊貓調查明顯增多。
村民們開心了,喬良卻有了隱憂。“如果沒有外力的幫助,我們能有這樣的好日子嗎?”喬良的潛臺詞是,當時的關壩,靠的是外力幫助,內生動力沒有被激發出來。
升級
愛山用山,研學教育帶動文旅產業發展
距離關壩村村委會500米左右,是村民萬清琳家的農家樂“賓琳閣”。今年46歲的她原本在外地打工,2017年和丈夫一同返鄉創業。
之所以選擇做鄉村旅游,原因在于當地越來越多的人流。2018年,關壩村成功申請成為四川省森林自然教育基地。迄今為止,該村共開展17次以上自然教育活動,吸引了大量科研團隊和學生。
瞅準這個機會,萬清琳修葺自家房屋,辦起農家樂。“我們要做的就是為參加自然教育活動的隊伍提供食宿,由村里統一定價統一收取。”萬清琳說,接待一次就可以收入幾千元。
目前,關壩村共有3名自然導師、7戶活動接待戶。鄉村旅游在當地已經悄然破題起步,外力的幫助沒有減少,內生動力卻在源源不斷被激發出來。
在政府的引導下,林下產業也逐步發展起來。關壩村成立起養蜂合作社,通過技術傳承和改進,每個蜂農收入提高三四千元,最大的養蜂戶每年蜂蜜收入可達4.5萬元。
此外,村里還成立了核桃和旅游合作社。
靠著生態保護,以往的省級貧困村,成了當地的生態脫貧新樣本。
想爆料?請登錄《陽光連線》( https://minsheng.iqilu.com/)、撥打新聞熱線0531-66661234或96678,或登錄齊魯網官方微博(@齊魯網)提供新聞線索。齊魯網廣告熱線0531-81695052,誠邀合作伙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