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人民網
2021-03-25 10:07:03
牢固樹立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切實推動形成綠色發展方式和生活方式
以綠色發展理念為指引,保護生態環境可以和發展經濟、改善民生有機統一、相輔相成
今年是我國全民義務植樹開展40周年。1981年,第五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四次會議審議通過《關于開展全民義務植樹運動的決議》。從那時起,植樹造林、綠化祖國,被寄托了建設社會主義、造福子孫后代的戰略意義。數據顯示,我國森林覆蓋率已由20世紀80年代初的12%提高到目前的23.04%,近20年來我國新增植被覆蓋面積約占全球新增總量的25%,居全球首位。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中華民族生生不息,生態環境要有保證。”從中央到地方、從城市到鄉村,全民共同參與,我們逐漸開創出一條具有中國特色的國土綠化之路。在海南昌江黎族自治縣,自1992年起,陶鳳交和她的漁家姐妹們連續近30年在流沙上植樹588萬株、造林3.38萬畝,讓海島換新顏。在河北塞罕壩機械林場,三代建設者在荒原上造林112萬畝,讓荒漠披綠衣。在內蒙古大興安嶺,1.6萬林業工人從“砍樹人”轉變為“看樹人”,守護一方綠地。在陜西榆林、山西右玉、甘肅民勤……越來越多的防護林被種下、植被得到保護,“綠色長城”不斷在神州大地延伸,山清水秀、天藍水綠的好生態得以滋養。
愛綠、植綠、護綠的全民行動,折射出人們對人與自然關系的認識不斷升華。從種樹時不斷摸索適宜樹種,到養樹時防范惡劣天氣,再到改變人們傳統的開發觀念、呵護樹苗生長空間……一代代建設者把青春播撒在祖國大地上,孕育出點染江山的蔥蘢綠意,換來了我國環境保護事業的累累碩果,更凸顯出生態文明理念的可貴。享受著綠蔭和美景,我們更加深刻地認識到,要正確認識和處理經濟發展與環境保護之間的關系,既不能走“先污染后治理”之路,也不能因噎廢食放松經濟發展。牢固樹立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切實推動形成綠色發展方式和生活方式,才能更好實現經濟發展與環境保護的有機融合、良性互動。
人不負青山,青山定不負人。植樹造林,收獲的不僅是綠色樹苗,還有民生福祉的不斷改善。在綠色國土串珠成鏈、連點成片的同時,許多林業工人和農牧民通過產業扶貧、生態扶貧獲得了穩定收入,幸福感顯著提升。庫布其沙漠發展生態旅游,吸引大量游客慕名前來,生態產業欣欣向榮,產生可觀經濟效益。曾經“黃沙遮天日,飛鳥無棲樹”的塞罕壩機械林場,如今林海無邊無際,旅客絡繹不絕,綠化苗木、森林旅游等綠色生態產業輻射帶動近4萬人走上致富路。“當驚世界殊”的國土綠化成就與經濟社會發展奇跡交相輝映,充分表明以綠色發展理念為指引,保護生態環境可以和發展經濟、改善民生有機統一、相輔相成。
良好生態環境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重要體現,也是人民群眾的共有財富。開啟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征程,“生態文明建設實現新進步”成為“十四五”時期經濟社會發展主要目標之一。單位國內生產總值能源消耗和二氧化碳排放分別降低13.5%、18%,主要污染物排放總量持續減少,森林覆蓋率提高到24.1%……一系列具體目標,為建設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指明了前進方向。攻堅克難,接續奮斗,一年接著一年干,一代接著一代干,美麗中國的畫卷必將更加動人。
想爆料?請登錄《陽光連線》( https://minsheng.iqilu.com/)、撥打新聞熱線0531-66661234或96678,或登錄齊魯網官方微博(@齊魯網)提供新聞線索。齊魯網廣告熱線0531-81695052,誠邀合作伙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