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新華社
2021-03-29 16:32:03
原標題:\"齊\"心\"魯\"力|“老把式”的“農閑”春耕
來源:新華社
新華社濟南3月29日電(記者葉婧)春回大地,本該是農民忙碌春耕、春管的時節(jié),今年57歲的山東省德州市平原縣桃園街道辦事處吳家莊村村民楊德平卻過著農閑時才有的日子:不用“長”到地里,時常拿著手機擺弄。
楊德平從初中畢業(yè)就開始和糧田打交道,是個種了四十多年地的“老把式”。通常,春耕時節(jié)是楊德平和妻子最忙的時候。
“俺家倆兒都在外工作,留下30多畝地都是俺夫妻倆管。一到春耕,天天沒閑事,成天‘長’到地里。”楊德平說。
對楊德平來說,很長一段時間里,種地的機械化程度并不高,除草、撒化肥、澆水等春耕時期的“大活兒”都得靠人工。
不僅如此,即便是像楊德平這樣的“老把式”,大部分時候種地還是“憑經驗、愛跟風”。比如澆水,有時同村地塊或鄰近地塊的澆水時間并不完全取決于小麥長勢,而是“看你澆水,那我也澆水”。
“那時候澆水得拿泵抽,很笨也很累?!睏畹缕秸f,因為澆水時間集中、用水量大,他和妻子通常凌晨3點就得起床“搶水”,一旦起晚了,溝里的水可能就被其他村民抽走。
在楊德平的記憶中,過去春耕農忙持續(xù)的時間格外長:“前前后后得忙20天?;旧线^了年,就得開始買化肥,然后天天在地里‘摟草(除草)’,完了再撒化肥、澆地,那時候真是沒有一天閑著。”
這樣的日子,一直持續(xù)到2017年秋收之后。隨著新一季小麥播進土地,楊德平也從種著30多畝地的“老把式”,變成了平原土地魯望農業(yè)發(fā)展有限公司中管著1000畝地的“新農場主”,“農忙”和“農閑”的邊界開始模糊。
“我們的農場一共有2萬畝,像過去那樣靠人工種地肯定不行,必須通過機械化、智能化來提高運營效率、降低成本,并為種植時的科學決策提供更精確的數(shù)據(jù)支撐,讓一個1000畝的地塊只需要一人就能管理?!逼皆恋佤斖r業(yè)發(fā)展有限公司總經理張研生說。
張研生告訴記者,他們利用物聯(lián)網技術,借助布設在田間的傳感器,對農作物生長狀況及環(huán)境條件、病蟲害情況進行實時監(jiān)測,采集的數(shù)據(jù)實時傳輸至智慧農業(yè)共享平臺,遠程診斷、智能決策并采取相應的管理措施,實現(xiàn)農作物的生產環(huán)境自動化控制和智能化管理。
在楊德平管理的1000畝麥田里,返青的麥苗長勢正旺:形似圓規(guī)的水肥一體噴灌機代替了水渠、水泵,一次就能澆完四五百畝地;伸展著長臂的自走式植保機代替了背負式打藥機,不臟鞋就能“摟草”;物聯(lián)網、大數(shù)據(jù)搭建的智慧農業(yè)共享平臺代替了“老把式”的經驗,因地施策、精準種糧。
“老把式”農閑的背后,是惠農項目、資金的支持。據(jù)平原縣委書記王洪霞介紹,為提高財政涉農資金使用效率,平原縣將全縣20個涉農主管部門的項目資金全部納入統(tǒng)籌整合范圍,再按用途分為生產生活補貼、產業(yè)發(fā)展、基礎設施建設和社會公共服務等四大類;并對涉農項目庫實施動態(tài)管理,強化各類涉農項目的儲備和銜接。2020年以來,平原縣統(tǒng)籌整合使用各級涉農資金共5.3億元,扶持鄉(xiāng)村振興項目76個。
如今,在春耕農忙時節(jié)閑下來的楊德平徹底成了一名“工具人”:什么時候該怎么管理麥田,都有準確的指導發(fā)送到他的手機,甚至不需要下地就能把農活“遙控”干完。
但楊德平還是習慣每天去地里轉轉,看著春日漸暖,曾經忙碌的春耕似乎還沒開始就已經要結束了。(完)
想爆料?請登錄《陽光連線》( https://minsheng.iqilu.com/)、撥打新聞熱線0531-66661234或96678,或登錄齊魯網官方微博(@齊魯網)提供新聞線索。齊魯網廣告熱線0531-81695052,誠邀合作伙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