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央外事工作會議上指出,中國必須有自己特色的大國外交,標注了中國外交的嶄新坐標。十年來,在習近平總書記掌舵領航下,中國外交呈現出鮮明的中國特色、中國風格、中國氣派,樹立了自信自立、胸懷天下、開放包容的大國形象。中國特色大國外交的成功奧秘是什么?中國特色大國外交的底氣從哪兒來?
近日,人民日報推出5篇“和音”文章,解碼中國特色大國外交的文化基因。
攜手構建和合共生的美好世界(和音)
——解碼中國特色大國外交的文化基因①
“中國古人講‘同舟共濟’,現在國際社會則需要‘同球共濟’。”今年以來,習近平主席多次在外交場合強調“同球共濟”,彰顯中國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堅定決心。一年來,面對亂云飛渡,中國特色大國外交從容自信,以博大的人文情懷觀照人類命運,以兼容并蓄的胸襟超越隔閡沖突,以和合共生的愿景凝聚發展合力,匯聚起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廣泛共識和強大動力。
一個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一定要在其薪火相傳的民族精神中來進行基因測序。“中華文明是世界上唯一延綿5000多年而從未中斷的悠久文明。”今年5月,習近平主席同法國總統馬克龍在圖爾馬萊山口憑窗遠眺,共論和而不同的文明相處之道。理解了中華文明突出的連續性、創新性、統一性、包容性、和平性,就能更加深刻理解中國外交的特色、風格、氣派,更好讀懂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的國際影響力、感召力、塑造力。
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扎根中國深厚歷史文化土壤,是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中華民族歷來講求“天下一家”,主張民胞物與、協和萬邦,憧憬“大道之行,天下為公”的美好世界。中華文化以和合理念為精神內核,秉持“以和為貴,和而不同”的價值取向,推崇不同國家、不同文化“美美與共、天下大同”。和平良善的本性、博大包容的胸襟和對公平正義的追求植根于中華文明,生長在中國人民的靈魂深處。面對“建設一個什么樣的世界、如何建設這個世界”的重大課題,習近平主席給出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這個時代答案,將馬克思主義為人類謀進步的使命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尚和合、求大同的理想相結合,進一步豐富和發展了關于走和平發展道路的思想。
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推動國與國關系從和平共處向命運與共的歷史跨越,為世界展現了和平、安全、繁榮、進步的光明前景。人類只有和衷共濟、和合共生,朝著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方向不斷邁進,才能共同創造更加美好未來。習近平主席提出全球發展倡議、全球安全倡議、全球文明倡議,從發展、安全、文明三個維度指明人類社會前進方向,為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提供了戰略引領。中國攜手各方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就是在堅持發展自己的同時兼濟天下、造福世界。埃及前總理伊薩姆·沙拉夫認為,中國的文化價值觀與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所需的價值觀緊密契合,有助于構建以對話、規則和多邊主義為基礎的世界秩序,讓所有國家共同邁向繁榮發展的未來。
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不斷豐富和發展,實踐行動也在穩步推進。中國同中亞、中國同東盟、中國同瀾湄流域各國、中國同阿拉伯國家、中國同拉美和加勒比國家等區域性命運共同體建設相繼展開,不斷拓展和合共生的文明新境界。今年5月,習近平主席訪問塞爾維亞,兩國元首宣布構建新時代中塞命運共同體,塞爾維亞成為首個同中國共同構建命運共同體的歐洲國家;7月,上海合作組織阿斯塔納峰會上,成員國重申推動構建相互尊重、公平正義、合作共贏的新型國際關系和人類命運共同體;9月,中非合作論壇北京峰會上,中非關系整體定位提升至新時代全天候中非命運共同體;11月,習近平主席訪問巴西,兩國元首宣布將中巴關系提升為攜手構建更公正世界和更可持續星球的中巴命運共同體……人類命運共同體建設取得新突破,推動命運與共、“同球共濟”的歷史潮流。
世界百年變局加速演進,人類社會又一次站在歷史的十字路口。唯有從人類悠久文明中汲取智慧,堅持登高望遠,才不會在百年變局中迷失自我,才能確保人類這艘航船始終行駛在正確的方向。在此關鍵時刻,人類更應該樹牢命運共同體意識,高舉人類命運共同體旗幟,讓文明的燈塔照耀人類前行的正道。
促進世界和平安寧和人類共同進步(和音)
——解碼中國特色大國外交的文化基因②
“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與和平共處五項原則一脈相承,都根植于親仁善鄰、講信修睦、協和萬邦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今年6月28日,習近平主席出席和平共處五項原則發表70周年紀念大會并發表重要講話,全面闡釋和平共處五項原則的精神內涵和時代價值,指出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前進方向,強調各國必須共擔維護和平責任,同走和平發展道路,共謀和平、共護和平、共享和平。
讓戰爭遠離人類,讓全世界的孩子們都能在和平的陽光下幸福成長,這是千百年來人類的共同夢想。歷史的接力一棒接著一棒向前奔跑,人類進步事業在對時代之問的回答中一程接著一程向前邁進。70年前發表的和平共處五項原則,為如何處理國與國關系這一重大命題給出了歷史答案。70年后的今天,面對“建設一個什么樣的世界、如何建設這個世界”的重大課題,習近平主席給出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這個時代答案。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與和平共處五項原則,都展現了中國堅持走和平發展道路的堅定決心。
有著5000多年歷史的中華文明,始終崇尚和平,和平、和睦、和諧的追求深深植根于中華民族的精神世界之中,深深溶化在中國人民的血脈之中。“中國傳統文化中的天下為公、協和萬邦等理念讓中華文明具有巨大的包容性。”英國學者馬丁·雅克認為,這些理念也影響著中國的政策主張。中國歷史上曾經長期是世界上最強大的國家之一,但沒有留下殖民和侵略他國的記錄。新中國成立70多年來,從未主動挑起過一場戰爭,從未侵占別國一寸土地。倡導交通成和,反對隔絕閉塞;倡導共生并進,反對強人從己;倡導保合太和,反對叢林法則。中華文明的和平性,從根本上決定了中國始終是世界和平的建設者、全球發展的貢獻者、國際秩序的維護者。
中國堅定走和平發展道路,始終是和平共處五項原則、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的踐行者。回首2024年,在“上海合作組織+”阿斯塔納峰會上提出建設和平安寧的共同家園,在中非合作論壇北京峰會開幕式上提出攜手推進和平安全的現代化,在金磚國家領導人第十六次會晤上提出建設“和平金磚”,做共同安全的維護者……習近平主席親力親為,倡導共同、綜合、合作、可持續的新安全觀,推動落實全球安全倡議,匯聚起促進世界和平與發展的積極力量。巴西總統盧拉表示,習近平主席為人民謀福祉,維護社會公平正義,倡導和平而非戰爭、合作而非對抗、創造而非破壞,為世界作出了榜樣。
中華文明的和平性,決定了中國式現代化是走和平發展道路的現代化,中國實現現代化是世界和平力量、發展力量的增長。中國追求的不是獨善其身的現代化,將堅定不移走和平發展道路,堅持與鄰為善、以鄰為伴的周邊外交方針和親誠惠容的周邊外交理念,讓中國式現代化更多惠及周邊國家。中國的和平發展始終同世界的和平發展緊密相連,中國始終以團結合作謀求共同安全,與各國一道為建設持久和平、普遍安全的美好世界而努力。聯合國秘書長古特雷斯表示,中國的和平發展是人類歷史上的崇高事業,有利于全人類的和平和進步。
從中華文明深處汲取歷史智慧,在新時代新征程中展現大國擔當。中國絕不走殖民掠奪的老路,也絕不走國強必霸的歪路,而是走和平發展的人間正道。中國將始終高舉和平、發展、合作、共贏的旗幟,不斷為促進世界和平安寧和人類共同進步作出新貢獻。
立己達人,攜手同行現代化之路(和音)
——解碼中國特色大國外交的文化基因③
中國古人說,“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拉美也有句諺語,“唯有益天下,方可惠本國”。在亞太經合組織第三十一次領導人非正式會議上,習近平主席引用這兩句話,再次清楚表明中國秉持“各國共同發展才是真發展”理念,歡迎各方繼續搭乘中國發展快車,同中國經濟共同發展。
古往今來,過上幸福美好生活始終是人類孜孜以求的夢想。當前,聯合國2030年可持續發展議程時間已經過半,落實進度落后于預期。全球發展鴻溝拉大,約有7.33億人面臨饑餓。只有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推進普惠包容的經濟全球化,創造全人類共同發展的良好條件,讓發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各國人民,才能讓人人享有富足安康。
實現共同發展,要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治國有常,而利民為本。”中國這句古語,深刻揭示了“治國”與“利民”之間的辯證關系。新時代以來,正是因為始終堅持以人民為中心,莊嚴承諾“決不能落下一個貧困地區、一個貧困群眾”,中國共產黨領導人民勠力同心、艱苦奮斗,成功打贏脫貧攻堅戰,實現8億貧困人口全部脫貧,提前完成聯合國2030年可持續發展議程的減貧目標。“中國可以成功,其他發展中國家同樣可以成功。”讀懂中國成功打贏脫貧攻堅戰的世界意義,關鍵是讀懂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
實現共同發展,要有立己達人、兼濟天下的胸懷。中國自古以來就提倡“仁者愛人,智者利人”,中華民族向來有立己達人、兼濟天下的追求。秉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價值理念,中國始終把自身發展置于人類發展的坐標系中,始終把中國人民利益同各國人民共同利益結合起來,將中國的發展同世界的發展統一起來。在攜手各方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進程中,中國堅持合作共贏,致力于建設一個共同繁榮的世界。埃塞俄比亞前總統穆拉圖·特肖梅表示,面對各國人民需求,習近平主席提出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共建“一帶一路”倡議、三大全球倡議等重大理念和倡議,同世界各國共享發展紅利。
實現共同發展,要有“計利天下”“授人以漁”的行動。中國不僅追求自身發展,也始終堅定支持和幫助廣大發展中國家實現共同發展。習近平主席指出:“我們倡導普惠包容的經濟全球化,推進高質量共建‘一帶一路’,踐行全球發展倡議,目的就是要實現增長機遇的普惠,推動發展道路的包容,讓各國人民共享發展成果,讓‘地球村’里的國家共謀發展繁榮,讓共贏的理念成為共識。”在中阿合作論壇第十屆部長級會議上,提出共同構建中阿“五大合作格局”;在中非合作論壇北京峰會上,宣布中方愿同非方開展中非攜手推進現代化的十大伙伴行動;在二十國集團領導人第十九次峰會上,宣布中國支持全球發展的八項行動……中國以實際行動推動全球南方國家共同發展,彰顯中國始終是支持全球發展事業的行動派和實干家。
中國共產黨二十屆三中全會擘畫了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的宏偉藍圖,提出300多項重要改革舉措,為中國經濟社會發展注入強大動力,也將為各國共同發展開辟廣闊前景。中國全面取消制造業領域外資準入限制措施,首次在全國范圍內對跨境服務貿易建立負面清單管理制度,推動電信、互聯網、教育、文化、醫療等領域有序擴大開放,主動對接國際高標準經貿規則,穩步擴大制度型開放。外國政要表示,中國追求的不是獨善其身的現代化,而是同各國一道共同實現現代化。
在人類追求幸福的道路上,一個國家、一個民族都不能少。中方將繼續本著合作共贏理念,以中國式現代化新成就為世界發展提供新機遇,攜手各國推動實現和平發展、互利合作、共同繁榮的世界現代化,譜寫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新篇章。
和而不同,推動文明交流互鑒(和音)
——解碼中國特色大國外交的文化基因④
“萬物并育而不相害,道并行而不相悖。”今年10月,習近平主席在會見出席中國國際友好大會暨中國人民對外友好協會成立70周年紀念活動外方嘉賓時發表講話,引用《禮記》中的這句話闡明和而不同是一切事物發生發展的規律,也是人類文明傳播和發展的規律,強調交流互鑒是文明發展的本質要求,也是推動人類文明進步和世界和平和發展的重要動力。
中華文明是在同其他文明不斷交流互鑒中形成的開放體系,在兼收并蓄中歷久彌新,具有突出的包容性。中華文明注重和而不同、和合共生,注重各美其美、美美與共,注重開放包容、交流互鑒。中華文明從來不用單一文化代替多元文化,而是由多元文化匯聚成共同文化,化解沖突,凝聚共識。中華文明的包容性,從根本上決定了中華文化對世界文明兼收并蓄的開放胸懷。秉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價值理念,中國倡導平等、互鑒、對話、包容的文明觀,提出并推動落實全球文明倡議,努力繪就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文明畫卷。
縱觀2024年中國元首外交,堅持開放包容、推動文明互鑒的努力貫穿全年。同法國總統馬克龍在圖爾馬萊山口憑窗遠眺,共論和而不同的文明相處之道;提出愿同阿方包容互鑒,把中阿關系建設成不同文明和諧共生的典范;提出攜手推進多元包容的現代化,“文明互鑒伙伴行動”居于中非攜手推進現代化十大伙伴行動首位;提出建設“人文金磚”,做文明和合共生的倡導者,“讓不同文明交相輝映,照亮金磚前行之路”;同秘魯總統博魯阿爾特會談,強調要擔起文明互鑒時代責任,倡導加強國際文明對話,探討構建全球文明對話合作網絡……從雙邊到多邊、從區域到全球,習近平主席身體力行推動文明交流互鑒,致力促進世界各國的相互理解與信任。今年以來,全球文明倡議寫入中國和30多個國家的雙邊合作文件中。
在各國前途命運緊密相連的今天,不同文明包容共存、交流互鑒,在推動人類社會現代化進程、繁榮世界文明百花園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習近平主席在“金磚+”領導人對話會上強調:“我們要做文明互鑒的促進力量,增進溝通對話,支持彼此走符合本國國情的現代化道路。”從2024中國“哈薩克斯坦旅游年”、“中俄文化年”等文化交流活動,到“太陽之光:古蜀文明與印加文明互鑒展”在秘魯舉行,再到中國和希臘共同舉辦首屆世界古典學大會,在雅典設立中國古典文明研究院,為中希兩國和世界各國搭建文明交流互鑒的新平臺……中國以實際行動踐行全球文明倡議,推進不同文明交流互鑒。第七十八屆聯合國大會協商一致通過中國提出的設立文明對話國際日決議,充分表明全球文明倡議及其核心要義得到廣泛認同和支持。
中國式現代化深深植根于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借鑒吸收人類一切優秀文明成果,創造了人類文明新形態,為發展中國家獨立探索符合本國國情的現代化道路提供了重要借鑒。同非方打造中非治國理政經驗交流平臺,設立中非發展知識網絡和25個中非研究中心;依托非洲領導力學院培養治國理政人才,邀請1000名非洲政黨人士來華交流;牽頭成立全球南方智庫合作聯盟,促進各國人文交流和治國理政互學互鑒……中國在現代化進程中倡導不同文明相互尊重、包容共存,共同推動全球文明倡議結出更多碩果。
應對共同挑戰、邁向美好未來,需要匯聚起文明的力量。中方將同各方一道,踐行全球文明倡議,弘揚平等、互鑒、對話、包容的文明觀,以文明交流超越文明隔閡、文明互鑒超越文明沖突,朝著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方向不斷邁進。
天人合一,共建清潔美麗世界(和音)
——解碼中國特色大國外交的文化基因⑤
“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濕地和人類彼此需要”……秘魯錢凱港項目建設現場,幾幅中文和西班牙文對照的標語引人注目。這體現了中國不僅在自身發展中追求人與自然和諧共生,也積極推動共建清潔美麗世界。中國式現代化是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中國在持之以恒創造綠色發展奇跡的同時,以深厚的生態文明理念為全球環境治理貢獻智慧和方案。
中華民族向來尊重自然、熱愛自然,綿延5000多年的中華文明孕育著豐富的生態文化。“天人合一”“道法自然”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理念。早在2000多年前,孟子就曾在告訴梁惠王治國之策時說過:“不違農時,谷不可勝食也;數罟不入洿池,魚鱉不可勝食也;斧斤以時入山林,材木不可勝用也。”時移世易,古老的智慧被賦予新的時代內涵。中國堅持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堅持山水林田湖草沙一體化保護和系統治理,全方位、全地域、全過程加強生態環境保護,生態環境保護發生歷史性、轉折性、全局性變化。
在塔克拉瑪干沙漠,3046公里長的“綠色圍脖”,成為世界上最長環沙漠綠色生態屏障;在塞罕壩,三代人接力造林,將荒漠變成百萬畝林海;在浙江,推動環境保護與經濟發展同行的“千萬工程”,榮獲聯合國“地球衛士獎”……中國向“綠”而行、向“美”而行,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美麗畫卷在中華大地鋪展,不斷厚植中國式現代化的綠色底色。中國經濟社會發展的“含綠量”持續提升,在世界范圍內率先實現土地退化“零增長”,新增綠化面積占全球的1/4。
作為世界上最大的發展中國家,中國積極同各方一道,堅持走綠色發展之路,共筑生態文明之基。在中非合作論壇北京峰會上,提出愿幫助非方打造“綠色增長引擎”,縮小能源可及性差距,堅持共同但有區別的責任原則,共同推動全球綠色低碳轉型;在亞太經合組織第三十一次領導人非正式會議上,強調要堅持生態優先、節約集約、綠色低碳發展,推進經濟社會發展全面綠色轉型,建設清潔美麗的亞太;在二十國集團領導人第十九次峰會上,提出“完善全球生態治理,建設生態友好型世界經濟”,表示愿同各方持續深化綠色基建、綠色能源、綠色礦產、綠色交通等領域國際合作,在力所能及范圍內為發展中國家提供支持……中國積極倡導共建全球生態文明,體現了推動構建人與自然生命共同體的大國擔當。
作為全球生態文明建設的參與者、貢獻者、引領者,中國堅定踐行多邊主義,努力推動構建公平合理、合作共贏的全球環境治理體系,為守護地球家園貢獻力量。從積極推動《巴黎協定》達成、簽署、生效和實施,到成功舉辦《生物多樣性公約》第十五次締約方大會;從推動成立“一帶一路”綠色發展國際聯盟,到與42個發展中國家簽署53份氣候變化南南合作諒解備忘錄,開展近百個減緩和適應氣候變化項目,實施300多期氣候變化相關領域的能力建設項目……中國秉持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為共建清潔美麗世界作出重要貢獻。法國席勒研究所研究員佩里莫尼認為,中國通過積極作為、廣泛合作,為全球應對氣候變化注入了正能量。
“天不言而四時行,地不語而百物生。”地球是人類共同的、唯一的家園,保護生態環境是全球面臨的共同挑戰和共同責任。中國堅定不移走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中國式現代化道路,堅定不移同世界各國開展生態文明領域的交流合作,努力讓尊重自然、保護自然的文明之光照亮人類前行之路。
(本系列評論到此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