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以來,日照市深入挖掘非遺資源,推動本土非遺文化產品設計、活動開展、陣地建設與“掃黃打非”宣傳教育相融互促,以文賦能、以文化人,進一步提升群眾對“掃黃打非”工作的關注度和參與度,實現了非遺文化“兩創”和“掃黃打非”沉浸式參與的雙贏。
“非遺+掃黃打非”產品設計,宣傳教育可感可觸。結合日照豐富的非遺文化資源,原創過門箋、綠書簽、戲劇曲目、公益廣告等系列“掃黃打非”宣傳品,讓廣大群眾在喜聞樂見的形式中,提高對“掃黃打非”的認識。一是宣傳教育更加藝術化、具象化,莒縣結合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國家級非遺項目莒縣過門箋,設計制作“掃黃打非”主題宣傳品,在城市書房、愛國主義教育基地等廣泛展示,引導群眾自覺抵制非法出版物及侵權盜版制品。二是宣傳教育更加通俗化、大眾化,嵐山區把嵐山漁民號子、黃墩皮影戲等省級非遺項目融入“護苗”創作,推出“掃黃打非記心間”皮影戲等作品,五蓮縣非遺傳承人將“掃黃打非”知識融入茂腔創作,編排展演《掃黃打非 民安康》,莒縣組織周姑戲、漁鼓書說唱等非遺傳承人,創作《“掃黃打非”促和諧》《守正道樹新風“掃黃打非”入民心》等曲目,在公園廣場、社區村居開展演出。三是宣傳教育更加生活化、趣味化,莒縣將剪紙與“三千年古城、四千年銀杏、五千年文字”和《文心雕龍》等莒文化元素有機結合,設計制作4個系列“護苗·綠書簽”,并深入學校、社區、景區、市集等廣泛開展“護苗·綠書簽”宣傳。五蓮縣組織剪紙傳承人剪出“掃黃打非 重拳出擊”宣傳畫,邀請非遺盤扣傳承人設計制作“掃黃打非”標識盤扣在非遺工坊宣傳展示。
“非遺+掃黃打非”活動開展,宣傳教育入腦入心。著眼重要領域范圍、時間節點、對象群體,將“掃黃打非”宣傳品發放、有獎問答和辨別非法出版物等融入非遺活動,實現宣傳教育接地氣、聚人氣、揚正氣。一是宣傳教育與“非遺五進”有機融合。莒縣邀請過門箋、周姑戲、查拳等多個種類非遺代表性傳承人,開展“非遺+護苗行動”宣傳教育進校園、進企業、進單位、進社區、進景區活動20余場次,參與群眾近1萬人次。二是宣傳教育與“非遺研學”有機融合。莒縣組織2萬余人次中小學生在體驗非遺文化技藝的同時,深入學習“掃黃打非”知識并成為宣傳員,“小手拉大手”提升宣傳教育質效。三是宣傳教育與“非遺市集”有機融合。在鄉村大集、新春節會等節慶活動期間,組織開展“非遺+掃黃打非”展示展演、寫春聯等活動,讓群眾在可聽、可嘗、可賞的愉快氛圍中,了解學習“掃黃打非”知識。
“非遺+掃黃打非”陣地建設,宣傳教育見行見效。利用非遺工坊、課堂、社團等方式拓展建設“掃黃打非”宣傳教育窗口,實現非遺文化展示和“掃黃打非”宣傳教育的同頻共振。一是“掃黃打非”進非遺工坊,莒縣在15處縣級、14處市級非遺工坊設置“掃黃打非”宣傳角,擺放系列宣傳品,并組織負責人積極引導市民群眾參與“掃黃打非”有獎問答挑戰賽。二是“掃黃打非”進非遺課堂,莒縣組織非遺傳承人和綜合行政執法人員深入12處社區“莒家伴”成長課堂,在非遺課前通過觀看動畫視頻、有獎競答、發放“綠書簽”等多種方式,為青少年和家長進行互動式、體驗式授課。嵐山區開展“護苗”夏令營非遺課堂,以“漆”為筆、以“扇”為媒,在扇面留下“守護美好 共沐新夏”“清風護苗 法潤花開”等“護苗”主題書法作品。三是“掃黃打非”進非遺社團,組織學校剪紙、黑陶、書法、繪畫等社團,積極創作“掃黃打非”宣傳作品,并在學校宣傳欄、教室圖書角等進行宣傳展示,實現宣傳教育場景抬眼可見、舉足即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