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濟寧新聞網
2017-02-09 11:53:02
提升水稻、杞柳、毛木耳種養規模和檔次水平,鼓勵發展以蓮藕為特色的水體休閑農業,大力培育家庭農場、專業大戶、農民合作社等新型經營主體……在2017年《魚臺縣政府工作報告》中,可以嗅到特色農業、規模農業的氣息。
打造高起點農產品
提升品牌附加值
2017年,魚臺縣落實扶持政策,大力培育更多家庭農場、專業大戶、農民合作社等新型經營主體。加快布局完善農村產權交易市場,引導農戶自愿將土地經營權向新型經營主體有序流轉,實現優質農產品“連片規模化”種植。積極引導社會資本投入農業產業化領域,支持魯王集團、美晶米業、豐谷米業等現有龍頭企業加快向基地型、集團化、鏈條式方向發展。密切利益聯結機制,讓農民群眾共享更多產業化經營收益。
圍繞市場需求變化,調整優化種養結構,壯大提升優質水稻、杞柳、毛木耳種養規模和檔次水平,適度擴張大蒜、圓蔥、辣椒等作物種植面積,鼓勵發展以蓮藕為特色的水體休閑農業。
另外,依托“中國杞柳之鄉”、“全國食用菌優秀主產基地縣”和“魚臺大米”、“魚臺毛木耳”雙雙獲農業部農產品地理標志保護認證等“名號”資源優勢,積極推廣“魯王牌”、“美晶牌”、“魯魚牌”、“曲項牌”等商標成功經驗,鼓勵引導產業化經營主體高起點打造更多省級乃至國家級魚臺農產品品牌商標,大幅提高農業品牌效益和附加值。
“互聯網+園區”模式
智能園區再擴容
2017年,魚臺縣賦予工業園區優先發展“標簽”,制訂完善機構編制、管理權限、收益分配等項“特權”政策。梳理明晰縣經濟開發區以機械制造、紡織服裝、節能環保、農副產品加工等產業為特色的創新驅動發展示范園區;張黃化工園以煤鹽化工、精細化工、生物醫藥為主導產業的循環經濟示范園功能定位。
實施園區“擴容強基”計劃,對園區“七通一平”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平臺建設進行飽和投入,破除園區發展后顧之憂。實施張黃化工園循環化改造。積極實行“互聯網+園區”模式,實現園區服務和招商推介智能化、快捷化、高效化。
著力做優主導產業。以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引領,繼續實施優勢傳統產業提升計劃,分類制定行業扶持措施,加快骨干企業技術改造、信息化技術應用和創新發展,年內完成技改投資56億元。
以物聯網、云計算、大數據等現代信息技術為抓手,加速“兩化”深度融合,重點培育示范企業3家。以辰龍藥業、水發環境、科順電子等骨干企業為依托,在生物醫藥、新型材料、新一代信息技術和節能環保等“四大領域”布局生成一批新興產業項目。深化大眾創業、萬眾創新,建立完善中小微企業“政策推送、精準服務、攜手共進、助力成長”扶持機制,再培育一批“專精特新”型中小企業,年內新增中小微企業500家。
想爆料?請登錄《陽光連線》( https://minsheng.iqilu.com/)、撥打新聞熱線0531-66661234或96678,或登錄齊魯網官方微博(@齊魯網)提供新聞線索。齊魯網廣告熱線0531-81695052,誠邀合作伙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