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濟南時報
2017-03-12 15:27:03
南部山區被綠植覆蓋 記者黃中明 攝
近日,市民在南山植樹。記者黃中明 攝
3月12日,又一個植樹節。對于濟南而言,今年的植樹造林,尤其是被定位為“全市共享的泉源、綠肺和生態屏障”、“以生態保護為主”的南山植樹造林,更是備受矚目。南山,到底應該種什么樣的樹、造什么樣的林,才能達到綠水青山的標準,才能實現金山銀山的愿景?或者借用九如山瀑布群風景區董事長劉東勝的一句話來表達:“滿山的核桃栗子,到底算不算綠水青山?遍地的蘑菇燉雞,究竟是不是鄉村旅游?”
連日來,記者就此進行了多方調查……
景觀林
南山多個景區的“不約而同”
九如山在“搞什么”:砍掉核桃栗子,置換黑松黃櫨
“別人忙著種樹,我們忙著換樹。”位于南山西營的九如山瀑布群風景區副總危彬說,刺槐、核桃、栗子等本地樹種,都是他們置換的對象。這些樹種或發芽晚、觀賞性弱,或易致病蟲害。比如槐樹,市區的都春暖花開了,這里還沒發芽呢,因此他們從東北引進了假色槭、茶條槭、云杉等20多個品種,3月初不少樹就開始發芽了。比如山上的側柏,雖然是四季常青,但其冬季的翠色以及樹形都比不上黑松,也是被置換的對象。“柿子樹、山楂樹、軟棗樹等本地樹種因觀賞性強,我們是保留的。”他說,到目前為止景區僅識別登記的樹種就有百余種,其中本地樹種占60%70%以上,其他都是國內或國外品種。
危彬說,山上種樹不比平原,這是沙石山,土很貧瘠,以前也試過裸根苗,成活率太低,只好帶著土球種植,也就是把土背到山上。按國家標準,土球是樹苗胸徑的6倍,九如山景區是10倍。比如黃櫨,一棵裸根苗3元左右,若帶土球就要十四五元。園區有六七十人專業植樹隊,全年植樹。春季會再雇傭季節工,增加到100多人。山上用不了大型機械,幾乎全是肩背人扛。“這10年,不算山上本來有的樹,我們已至少種了200萬棵樹。”他說,一年僅樹木一項,直接投入就從300萬元到600萬元不等。
“我們就是要打造春季生機勃勃、夏季郁郁蔥蔥、秋季色彩斑斕、冬季綠色盎然的四季景觀。”景區董事長劉東勝看起來倒不像做企業的,更像是研究樹木的。在他看來,山上種樹是要分階段的:第一階段,是根系發達的,有樹就成;第二階段,是基于綠的,有綠就成;第三階段,現在他們更多考慮的是景觀形成以及園區的生物多樣性。
紅葉谷跑馬嶺也都挺忙:增加景觀樹種,豐富林間生態
位于仲宮的紅葉谷,種樹也頗為講究。景區園容科王風軍介紹,最近幾年,植樹節前后市民到景區栽的樹,少的年份有3000多棵、多的有1萬棵。栽植的苗木主要是景區標志性苗木——黃櫨、碧桃、榆葉梅等。“核桃栗子等果木類,我們好幾年不考慮種植了。”他說,一是觀賞性不強、二是病蟲害比較多。今年,開放給市民的植樹點已不在主景觀區,設在相對荒僻山坳里。“主景觀區已沒有空地了。”他說。
位于柳埠的跑馬嶺則在不斷打造著生物多樣性。“我們身處柳埠林場腹地,森林覆蓋率達85%,除了已有的動物種類優勢外,植物的豐富、立體也是正在追求的。”景區相關負責人馬娟說,他們現有木本植物31科92種,主要樹種為側柏、松類、刺槐、楓楊等喬木以及荊條、酸棗、紫穗槐、繡線菊等。草本植物33科103種。主要有白草、黃草、羊胡子草等。現在從植樹的角度來說,他們一是增加景觀樹種,二是通過種植草坪等增加對裸露地面的綠化治理,三是在林下種植耐陰、半耐陰植物,比如連翹、金銀花等。野生動物世界搬到章丘,這里正在向生態旅游度假休閑方向轉型。“這是符合南部生態保護發展方向的。”馬娟認為。
雖然側重點不同,但這幾個旅游景區的“不約而同”也是相當明顯的:通過增加或置換樹種、打造立體生態等方式,逐步讓景區向“更生態”轉變。也許有人會說,較整個南山而言,景區面積都算小的。而且景區發展旅游,耗重金打造景觀林,也是能理解的。這對南山來說,有什么啟示嗎?
經濟林
一個普通果農的“茫然不解”
核桃栗子一年僅入萬元不敵外出打工一天百元
南山種樹,不僅是景區的這些景觀林,還有大片大片的、以果木林為主的經濟林。何謂經濟林?是以生產果品、食用油料、工業原料和藥材、木材等林產品為主要目的的森林。
家住西營葫蘆峪村的崔金貴越來越感受到,種果子不值錢了。
他們一家四口,在山地上種了些核桃、栗子、花椒什么的。大概20年以前,這些果木都不怎么用打藥,現在不成了,自家的核桃樹一年怎么也得打五六遍藥,要不然核桃就發黑長病,哪兒還能賣得出去。“這些果子一年也就賣萬元左右,還不算人工費。”他家有1400棵果樹,光打農藥一年就得花1400元,再加上修枝剪枝,還得需1個半月的時間,要是再算上收果、晾曬、運輸等,一年下來也就落個四五千元。這還算是好的呢。
每年伺候這些樹,老崔就累得夠嗆。59歲的他,也盼著在外上班的兒子能抽空回來幫幫忙。可兒子就算回來了,也不肯干這個活,嫌受累不掙錢。可不是嘛,村里年輕人出去打工,小工一天也能掙至少100元,守著樹才掙多少?“村里有400多口人,基本上家家戶戶都有果樹,可差不多一半人這幾年都不去收果子了。”他嘆了口氣說,勞力都出去打工了,村里剩下的就是老人婦女孩子。
這并非個例。去年10月底,本報記者就曾報道過南山不少村莊的柿子掛在樹上、無人采摘的問題。當時就有村民訴苦,費時費力摘下柿子到集市上去賣,一天下來也就幾十塊錢,根本沒法和外出打工相比。
其實,茫然不解、困惑發愁的又何止是老崔。
家家都有核桃栗子等南山經濟林大約有45萬畝
歷城林業果樹站的張波也在尋求突破與轉型。據他了解的情況,歷城包括南山在內,有40多萬畝果樹,其中核桃能占20萬畝,還有桃、櫻桃、蘋果、梨、柿子、山楂、花椒等,“現在適宜栽植的地方,基本都種上了果樹。”前些年種蘋果的多,近幾年核桃多了,但經歷了高峰發展后,不少村民家的核桃效益并不算好。
“病蟲害是個大問題。記得有一年高峰期,100斤核桃中有40斤都長了病。”他說,主要有三個因素:一是過去是零星栽植的,后來面積太大了,病蟲害很容易傳播。二是村民自家種,面積都不算大,考慮到收益,就種得特別密,透光性差。三是現在的大勢所向,種果樹不掙錢,別看面積大,真正愿意投時間、精力的人并不多。“核桃病蟲害少說也有3種,可村民經常只打一種藥,病蟲害得不到控制,產量質量如何能上去?掙不了錢,更沒人管了。”他一年搞30期類似的防治培訓,但種植的基數實在太大了,很難讓人滿意。
現在的張波正在做試驗田。“這幾年本地蘋果越來越少,種植面積也不多了。”他做了4年蘋果試驗田,采用的生物防治,去年效果就相當好了。“試驗田里的蘋果,一年打三四遍藥就可以了。但不少村民家里的,恐怕打12遍藥都還算是正常的。”他說,這些殘留有多厲害,對土壤的污染有多厲害?“果樹種植,真得走優質精品的路子,比如考慮把一些土地集中起來,集中整治、集約化管理。這么散著來,收益高不了。”他說,試驗田要是成功了,他希望能為更多村民提供技術指導。
到底有多少經濟林?據悉,在南山經濟林大約有45萬畝。比經濟林更基礎的,則是生態林。
生態林
一個林場的生態效益賬本
水土保持涵養水源環境改善多個景區都有一份力
綠水青山是南山最寶貴的資源。南山的功能定位之所以為生態保護,除了上述景觀林、經濟林,還有最為基礎、最為重要的生態林。何謂生態林?是指為維護和改善生態環境,保持生態平衡,保護生物多樣性等滿足人類社會的生態、社會需求和可持續發展為主體功能的森林、林木和林地,主要包括防護林和特種用途林。簡單說,生態林就是以發揮生態效益為主的森林。
南山生態林大約有40萬畝。除了分布在眾多村莊的生態公益林外,地跨西營、柳埠,周邊分別與泰安市、章丘區的6個鄉鎮、60個行政村接壤的國有柳埠林場算是相當集中規模的一處。這里是錦陽川和錦繡川南北兩大溝系水源發祥地,素有泉城“水庫”之稱,對濟南市地下水脈有著重要作用。林場森林面積3萬多畝,地處暖溫帶,落葉闊葉林區,以生態防護林為主,現有樹種27科80余種,主要樹種有側柏、松類、刺槐和麻櫟。
“從上世紀50年代開始植樹造林,到上世紀80年代就以護林為主。”林場辦公室主任費克紅說,目前除繼續荒山綠化,就是現有樹木養護,包括修枝剪枝、病蟲害防治等。他們在藕池、趙家、降甘、葫蘆峪、跑馬嶺、檢查站、窩鋪、袁洪峪、臨朐有護林房數間,面積1553平方米。
“我們的生態公益林,經營的主要是防護林,以發揮社會生態效益為主,要說直接經濟效益,這個賬是沒法算的。”她介紹,這里林種結構單一,用材林中,刺槐林為主,林分質量差,無法發揮經濟效益。
“有一點要補充一下。大家熟知的跑馬嶺景區、四門塔、九頂塔,都在林場的界上。九如山景區,也是依托林場為背景林的。”林場森保科科長蘇連恒說。
●專家建議
生態林結構還是單一應出“綜合生態報告”
南山如何實現生態保護?記者采訪了山東大學生命科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生態學與生物多樣性研究所所長王仁卿。
他介紹,南山土地是貧瘠的,水也是缺乏的,這就決定了植樹造林、生態保護的艱難。到底該如何造林、造什么樣的林?景觀林確實很好看,投資也不菲,但就整個南山來說,畢竟限于局部區域、小范圍的。經濟林比前者面積肯定要大得多,但土不行水不成,粗放式管理難有多大效益,應向集約、精品路子上走。生態林是一切的基礎,至關重要。
在他看來,生態林既然是發揮水源涵養、防風固沙、調節氣候等功能,從植樹角度來說,就要遵循三大原則。首先,盡可能選擇適合本地環境的鄉土種類,有利于因地制宜。其次,樹種結構也應是多層次,喬木、灌木、草本等,應該有一個立體呈現。目前南山喬木比較多的,就是側柏、油松、刺槐等,可考慮增加櫟樹、槭樹等。灌木類的,可考慮增加胡枝子、繡線菊、荊條等。草本類的,可考慮黃背草、白羊草等。“現在的南山,從上面看是綠的,但里面結構很單一。”他說,無法完全滿足生態林需要實現的功能,“比如存水吧,它是有階梯性的,喬木、灌木、草本,一層層存,若只有一層,能存住多少水?”再次,就是要增加技術和管護。三分造七分管,對于山地來說尤其重要,不少松樹種了好多年都不大長,成了“小老頭樹”,即造林后林木生長衰弱,呈現主干矮小、分枝多、萌條叢生、樹冠平頂、根系發育不良、枯梢,甚至整株出現死亡等。
王教授認為,植樹造林要重視長期性。南山既然是以生態保護為主,就應該綜合調查目前現狀,出一個包括動植物、微生物等在內的綜合性生態報告。在這個基礎上,再去規劃哪些區域必須保護、哪些可做保護性開發。
●南山管委會
“南山底圖”正在編制
亟須建生態補償機制
南山管委會規劃發展局副局長劉繼明說,加大生態保護和修復力度,建設青山綠水的南山,要堅持“兩步走”。
一是加大生態公益林保護力度,擴大公益林面積,加強針闊混交造林步伐,提高南山生態。以柳埠林場為例,一方面開展林區邊緣地帶退耕還林,另一方面不斷豐富森林群落結構層次,遵循自然動態演替規律,提高林地質量和生態產品的產出能力。林業工作要堅持兩個原則,一是科學造林,根據不同海拔、濕度、土壤酸堿度,科學選擇樹種。二是鄉土樹種多樣化,開展南部山區植物資源調查,廣泛選擇適宜造林樹種和灌木。
二是優化經濟林結構布局。目前經濟林比例偏大,尚屬于粗放型經營,效益低下。今后,林果業要堅持供給側改革,優化結構布局,增加種類,提高產品質量。走精品果園、四季采摘、特色農產品之路,減少農藥化肥使用量,減輕環境污染,推廣生物防治。發展林下經濟,開發中草藥種植,推進旅游休閑、生態觀光、健康養老等綠色產業發展。
“濟南聘請國外頂尖規劃設計專家,以山體、河流水系、泉水重點滲漏帶及泉水直接補給區四條紅線為底圖,編制出體現南部山區特色、以保護為核心、高水平的發展規劃。”他說,該規劃將按照“優化布局、自然修復、精準提升、有序發展”原則,通盤考慮南山資源狀況,把國土、建設、旅游、環保、水利、林業、產業等規劃融合在一起,形成一本規劃、一張藍圖。目前該“多規合一”規劃正在編制。
南山不僅是南山人的,也是全市的南部山區,是大家共享的泉源、綠肺和生態屏障。因此,南山要積極爭取各級生態補償資金,盡快探索生態補償機制。
想爆料?請登錄《陽光連線》( https://minsheng.iqilu.com/)、撥打新聞熱線0531-66661234或96678,或登錄齊魯網官方微博(@齊魯網)提供新聞線索。齊魯網廣告熱線0531-81695052,誠邀合作伙伴。
網友評論僅供網友表達個人看法,并不表明齊魯網同意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我來說兩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