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青島早報
2017-05-19 08:01:05
一份好事業給人以成就感,一個好家庭給人以幸福感。為充分展示家庭文明建設成果,推動群眾性精神文明深入發展,根據中央、省文明委安排部署和市文明委《青島市文明家庭評選辦法》,經過宣傳發動、層層推薦、篩選把關、社會共識、綜合評定,評選出第一屆青島市文明家庭。昨日上午,市文明委在府新大廈召開第一屆全市文明家庭表彰大會,隆重表彰100戶第一屆全市文明家庭。會前,省委常委、市委書記張江汀,市委副書記、市長孟凡利會見了全市文明家庭代表并合影留念。
建設
100戶家庭獲評全市文明家庭
多年來市婦聯堅持不懈開展“五好文明家庭”評選、尋找島城 “最美家庭”等活動,著力激發群眾家庭自覺進行文明建設,在全市形成了文明家庭典型群,有力推進了家庭文明建設。2014年以來,創新活動載體,依托遍布城鄉的“婦女之家”,廣泛開展尋找“最美家庭”活動。不立標準,不設門檻,自下而上,把“尋找”的主動權和“最美”的決定權交給群眾,最大限度提升參與度和影響力。全市6558個“婦女之家”曬家庭溫馨照片3萬余張,樹最美光榮榜1萬余個,舉辦故事會、評議會等活動9000余場次,百萬網民線上線下互動參與。持續深化尋找,不斷豐富內涵,引入“孝德、書香、清廉”等元素,將活動拓展到部隊、機關、企業,尋找“最美書香”“最美情系國防”等特色家庭和“最美母親”等家庭角色,使活動逐漸成為月月有尋找、隨時能參與、季季有展示、常年受教育的常態化過程。
3年來,各級婦聯層層選樹各類 “最美家庭”6萬余戶,其中756戶登上全市光榮榜,全市城鄉社區發現、學習、爭當“最美”蔚然成風,“最美家庭”成為打造文明家庭的“蓄水池”,為家庭文明建設注入了強勁動力和活力。截至目前,我市共有100戶家庭被評為全市文明家庭,23戶家庭被評為中央、省文明家庭。
事跡
讓深摯的愛沐浴更多的孩子
全國文明家庭代表 逄秋香
逄秋香是黃島區臨港經濟區山前村村民,也是育新幼兒園的園長。從2002年開始從事幼兒教育,在這期間逄秋香曾經目睹了很多忙碌又困難的家庭,他們因為負擔不起幼兒園保教費而讓孩子乏人照管、拖后啟蒙,陷入兩難境地。 2010年,她和丈夫正式接手婆婆創辦的幼兒園后決定:對困難家庭孩子實行免保教費入園,竭盡所能讓更多困難家庭的孩子享受幼兒教育。
在這免費辦園的6年間,艱辛、坎坷不斷,責難、猜疑常有。其中,最大的障礙便是來自資金上的。免收保教費,讓逄秋香和丈夫背上了沉重的經濟負擔,面臨嚴重的資金缺口。但是,好在全家上下都支持夫妻倆,通過養海參、外租土地來補貼幼兒園。掙的錢還不夠,一家人就想法子節省開支:婆婆為了給幼兒園節省買菜的資金,建起了蔬菜大棚,年近70的老人又拿起了鋤頭,親手種菜給孩子吃;公公幫忙管理海參池,不僅半分辛苦錢不要,還把賣海參的錢送到了幼兒園;媽媽收獲了10畝花生,全部榨成油送到幼兒園……
2014年,隨著山前村村居改造,家里能盈利的副業全部停業。逄秋香一家利用拆遷補償款重新開辦兩所正常收費的幼兒園,采取“以園養園”的模式,用這兩家幼兒園的微薄盈利來維持這所不收費的幼兒園的正常運轉。就這樣,全家人心往一處想、勁兒往一處使,免費辦園步入正軌、越辦越好,6年來共為外來務工人員和農村貧困家庭孩子免除保教費、餐點費等660多萬元,惠及2000余人次,個人累計投入也達到了300多萬元。
公益路上伉儷情薪火相傳好家風
全省文明家庭代表 袁桂芳
袁桂芳和袁成本夫婦1979年結婚。同是袁家人,再進袁家門,婚后兩個有緣人相濡以沫,相互關愛,生活清貧但和諧幸福。幾十年里,做公益,做好事,熱心志愿服務,更是不變的堅守。
這對夫妻與公益服務的緣分始于1993年,那時,夫妻倆都喜歡爬山,看到浮山上有很多網鳥的,就早起偷偷把網上的小鳥放掉;發現樹歪倒了就扶起來;有的山路長滿了雜草,就特意買來鐮刀,把路清理干凈。這原本隨手做的小事,沒想到竟成為他們與公益結緣的起點。
從那以后,他們的視野也由身邊的浮山轉移到社會的角角落落。他們和青島早報的志愿者團隊一起,擦洗公交站牌、清理電線桿上的小廣告,到啤酒城、海水浴場等公共場所清理滸苔、撿拾垃圾等,就是出差或者旅游到了外地都一樣做。
袁桂芳說,長期的公益實踐使夫妻倆認識到,公益情懷離不開對優良家風的世代傳承。 “今年我已經64歲,愛人66歲了,年齡的增加讓我們身體不如以前,但幸運的是女兒、女婿繼承了這優良的家風。 ”袁桂芳夫婦每逢出門做公益,都是女兒、女婿幫他們照顧著家里的兩位高齡老人,免除了他們的后顧之憂;參加啤酒節等大的巡游宣傳活動,也是女兒、女婿兩人齊上陣,幫忙制作道具。對于袁桂芳夫婦進行的各種捐助,女兒、女婿也表現出充分的理解與支持。這幾年,小外孫長大了,小家伙的心里早早地種下了公益服務的種子,每次看到姥姥、姥爺出去做公益,都嚷著也要去。
好媳婦用孝心喚醒“沉睡”婆婆
青島市文明家庭代表 于惠卿
于惠卿是即墨市婦幼保健院兒科主任,丈夫和兒子也各有自己的工作。在生活中,全家人互敬互愛、孝老愛親,傳承了“正道貴孝”的家風,建立起了一個溫馨和睦的幸福之家。 1989年結婚時,于惠卿就和婆婆一起生活。婚后不久,婆婆患上了糖尿病,作為一名大夫,于惠卿發揮自己的專業特長,科學合理地制訂藥物治療方案,從中成藥、西藥到每天4次注射胰島素的治療,精心照顧婆婆的飲食起居,老人患糖尿病20多年,沒有一種并發癥出現,在她和婆婆一起生活的26個年頭里,婆媳關系勝似母女。然而,天有不測風云。 2011年11月29日早晨,婆婆在去晨練的路上,不幸遭遇車禍昏迷不醒,于惠卿和家人跑上跑下,一天滴水未進。晚上,于惠卿感覺到左腳踝疼痛難忍,掀起褲腳看到因骨折打了2個多月鋼板鋼釘的腳踝腫得厲害,她當時沒吭一聲,繼續含淚照顧婆婆。
住院后,大夫下達病危通知書征求家屬是否做進一步搶救治療,于惠卿毫不猶豫地向大夫說,只要有一分希望就要做百分之百的努力,想盡一切辦法挽救婆婆的生命。婆婆憑著堅韌的毅力和對生的渴望,闖過了鬼門關,在ICU搶救了48天后,終于撤掉了呼吸機,轉入了普通病房,成為植物人狀態。全家人揪著的一顆心雖然放下了,但漫長的治療和護理也從此開始了……
當時于惠卿已擔任兒科主任,在專家門診坐診,每天接診百余人,工作繁重,經常累得爬不起來,還要硬撐著給老人做點營養餐送去,日復一日,從未間斷。休班時間,于惠卿就住在病房。守護在婆婆身邊。早晨起來先給婆婆作鼻飼,再給婆婆翻身拍背、打水洗臉洗手、倒尿、吸痰等,接下來還要準備早餐,用針管將流質食物注入婆婆胃內。期間,要每隔2小時打1次飯,翻身拍背按摩1次。
同一房間的病友換了一個又一個,護士和病人家屬都認為于惠卿和婆婆是母女關系。在全家人的精心照顧下,婆婆在醫院度過了4個春秋,從未出現過褥瘡和墜積性肺炎等并發癥。辛勤的付出得到了回報,婆婆曾經一度醒了過來。
想爆料?請登錄《陽光連線》( https://minsheng.iqilu.com/)、撥打新聞熱線0531-66661234或96678,或登錄齊魯網官方微博(@齊魯網)提供新聞線索。齊魯網廣告熱線0531-81695052,誠邀合作伙伴。
網友評論僅供網友表達個人看法,并不表明齊魯網同意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我來說兩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