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齊魯壹點
2017-06-13 18:28:06
文|李建設
高考作為一種選拔優秀人才的機制,無疑像古代的科舉一樣受到了極大的關注。
考場內,是學子們爭分奪秒地奮筆疾書;考場外,是家長們憂心焦灼地翹首以盼。
一道高聳的院墻把考生和社會阻隔,這道高墻在明清科舉時代有一個響亮的名字——貢院墻。
貢院墻內的貢院,是明清時代學子們參加鄉試會試時的考場。
它是全省最高級別的考試場所。
通過它就是舉人,便可以進京參加殿試考取進士入朝為官了。
現在的省府大院就是當年的貢院。
里面雖沒有了鄉試時的功能,但所幸的是,貢院墻的稱呼卻保留了下來。
就在大院的東墻外,有一條不起眼的小街,它既不寬闊,最寬處僅僅8米,也不綿長,全長只有420米。
但其所處的獨特位置又讓它赫赫有名,它就在貢院東墻根下,故名貢院墻根街。
明洪武年間初建貢院時,這里曾叫“貢院巷”。
民國時始改稱“貢院墻根街”。
它北起大明湖路,與大明湖隔路相望,南至省府東街,往西一拐就是省府大門,東邊緊挨著芙蓉街、府學文廟。
單就這貢院墻根街本身,也是一處繁華之所。
因靠著貢院,讀書人大都在此集聚,考試經濟便應運而生。
[濟南貢院牌坊老照片]
各種培訓機構林立,書院、私塾、義學和學堂這些文教場所遍布其周圍,于是這里漸漸地形成了一條著名的文化街。
我也有幸,曾走進高考考場,親歷并見證了一次聲勢浩大的高考,但貢院卻是始終無緣得見。
古代的高考又是怎樣的情景呢?
那就到古時的考場貢院外的墻根下感悟一下吧!
順著大明湖路,很容易就能找到省府,在它高高的東院墻下便是貢院墻根街。
貢院的確壁壘森嚴,院墻建得很高,足有四米高,這是為了防止考生與考場外的人聯合作弊,也為了防止考生受到考場外的干擾。
人在墻根下走,有一種肅穆的感覺,讓人對高墻內生出一種敬畏和神秘。
[貢院明遠樓及內景]
墻內的白楊高大參天,枝繁葉茂,滿院春光關不住,它們像是要掙脫科考的牢籠似的,越過高高的圍墻伸出墻外,呼吸起外面自由的空氣,也給路上的行人帶來一些陰涼,卻更顯出了這條小街的幽深和靜謐。
清朝大文學家蒲松齡就在這所高墻之內參加過多次考試。
可以想見他就在這高墻之內,躊躇滿志地寫著八股文章。
然而他從青春少年考到須發盡白,卻終不能圓夢金榜題名,以致失意落魄一生。
想必他曾無數次地踟躕徘徊在這座高墻之下,思考著自己未來的命運何去何從?
也許像現在的落榜生一樣想過放棄。
[位于貢院墻根街南首的“山東歷代狀元榜”]
但在一考定終身、以科考成敗論英雄的科舉時代,要想入仕為官出人頭地,繼續考下去是他無奈而唯一的選擇。
最后他在這座高墻下終于徹悟,不是自己的能力不如人,是這種選拔人才的科舉制度出現了問題。
于是孤憤的他寫出了“高人一等、入木三分”的刺世疾邪杰作《聊齋志異》。
清末廢除科舉,貢院也日漸凋敝,貢院墻根街就更有些落寞,難尋其昔日的韻味了。
走到貢院墻根街的南頭往西一拐就是省府大院的大門。
順著正對著大門的省府前街南行,跨過泉城路,就到了榜棚街。
在貢院考完試之后,就可以到榜棚街查看自己是否金榜題名了。
有多少人欣喜若狂,又有多少人名落孫山。一條小小的街道見證了那么多的光榮、夢想;悲傷、彷徨。
本文內容由壹點號作者發布,不代表齊魯壹點立場。
想爆料?請登錄《陽光連線》( https://minsheng.iqilu.com/)、撥打新聞熱線0531-66661234或96678,或登錄齊魯網官方微博(@齊魯網)提供新聞線索。齊魯網廣告熱線0531-81695052,誠邀合作伙伴。
網友評論僅供網友表達個人看法,并不表明齊魯網同意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我來說兩句